精彩回顧 | 范勇:非遺傳承與藝術金融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的指導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遺處的支持下,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和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上海傳統工藝創新設計研修班)”于2021年3月6日上午來到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AIAF),邀請范勇院長就“非遺傳承與藝術金融”為該項目學員們進行授課。
研修班共31位學員,涉及非遺技藝領域廣泛,品類豐富,如琉璃燒制技藝、玉雕技藝、絨繡技藝、土布制作技藝、徐行草編、古木船模縮尺技藝、花絲鑲嵌制作技藝、指掌畫技藝、南派鳥籠制作技藝、江南園林營造技藝、顧村結藝等。
在此次授課中,范院長從以下四個方面向非遺傳承人講解非遺傳承與藝術金融的關聯性:
一、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過程
三、藝術文化金融服務業
四、全民藝術時代“非遺+”的創新

文化傳承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范院長提到關于“非遺”,人們往往側重于對于個別少數民族的,特別是瀕臨消亡的、人口基數小的民族文化的搶救。這是“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突破個別民族、局部區域、特定時間、某個行業的“非遺”,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敘事中,去發掘對56個民族的大家庭成員有普遍影響,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覆蓋,不分男女、貧富、行業、信仰等差別在全社會廣泛適應的“非遺”。
目前非遺保護中存在很大的問題:
1、非遺的保護始終追不上非遺消失的速度;
2、傳承活動宣傳相對較少;
3、檔案和數據庫建設有待完善;
4、對高新技術利用較少、程度低;
5、非遺傳承人話語權有待加強,傳承人要實現從匠人到藝術家的身份轉變;
6、學科化建設相對滯后。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
為了更好地實現非遺傳承,非遺產業化是必要的,同時它也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范院長提到目前非遺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包括:
1、資金不足、受眾萎縮且老齡化、市場開發困難;
2、評估、預測、監管法制化未成型;
4、尚未形成良性產業結構鏈;
5、知識產權主體不清,利益歸屬含混;
6、缺乏專業型藝術金融人才。
在保護非遺的同時,要進一步發掘需求,推動非遺介入、融入當代生活。以資本與科技為推手,推動非遺資源化、資源資產化,逐步形成非遺資源產業化機制。
非遺IP經濟促進非遺的活化,推動非遺由文化“遺產”變成文化“財產”,“文化資源”變成“文化資產”。通過金融模式的導入,深挖非遺文化的市場價值,實現從非遺作品到商品再到資產的轉變,以非遺文化出發,衍生開發貼近生活的產品,將進一步推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藝術文化金融服務
隨著精神消費的崛起,藝術品與資本市場的融合將是歷史的必然,藝術文化金融服務業將是創新增長的關鍵力量,這在我國是一個較新的復合領域,需要全新的思維模式。
范院長特別提到Teamlab展覽,相比普通的藝術展覽,它更像是在用燈光技術表演一場奇幻的視覺秀,用全新的藝術手法為觀眾帶來突破現實的沉浸式互動藝術展。Teamlab作為一個數字藝術博物館,打破了藝術、科學、技術的界限,通過數字化將場景呈現,創造了極高的商業價值。那么非遺的活化同樣可以借助此類科學技術,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到年輕人的世界中去。
佳士得也嘗試將藝術品拍賣與加密貨幣建立聯系,以此觸達新的用戶群。這同時也意味著人們在對財富追逐的過程中會進一步了解到文化,文化自然而然地也將更好地借助金融得到發展。
活化非遺,促進消費,最終目的是實現非遺傳承。那么如何在非遺傳承與商業之間建立良性循環的關系,避免非遺反被商業操控?
一些博物館將文化和商業有效結合,藝術更親切地接近大眾生活,例如:《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studio Award(衍生品創意大賽);第一千萬名游客,獲得與《夜巡》共度良宵的獎勵等等都是極佳的博物館營銷案例。除此之外,新技術的發展也為保存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記憶”就是一個很好的提供數字化的音頻,視頻,文檔,唱片,照片等多種類型美國歷史的文獻資料數字圖書館。范院長談到非遺傳承要做到在文化和商業中找到新的平衡,而金融和科技是有效的手段,要讓文化財富和物質財富成為社會的共同財富。

全民藝術時代“非遺+”的創新
范院長提到繼炒股-炒房-PE-影視-體育-小鎮等熱潮之后中國即將迎來全民藝術時代。2020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雖然全球性的疫情阻隔了國際間的有效聯通,但西岸博覽在面對國際畫廊和國際藏家數量被迫縮減的情況下,依然對現場進行了強有力的補充,吸收了更多的本土畫廊和VIP;ART021仍匯聚了來自18個國家,43個城市的114家頂尖畫廊參展,融合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呈現國內外知名及新晉藝術家的當代藝術佳作。由此可以看出當代人愈加重視精神層面的消費,全民藝術時代即將到來。
目前中國在非遺方面創新的舉措包括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推出的非遺主題銀行聯名卡;各地政府推進非遺產業園區的建設;2016年中國非遺基金在香港首發,凡此等等無疑是大力促進非遺事業的發展和推廣。
非遺產業的發展要如何把握這一機遇,迎接全民藝術時代的到來?
范院長講道,非遺產業的未來發展必須要:
1、構建新的商業模式,需要加大人才培養;
2、形成商業體系:非遺+電商平臺+產業基地+銷售網絡+金融創新;
3、解決非遺資產的標準化問題;
4、在實現資產標準化的基礎上走向資產證券化。

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將與諸位一同迎接全民藝術時代的到來!
時來易失 赴機在速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整體環境已經十分明朗,不斷向前發展趨勢也是有目共睹。但是另一方面,對于藝術品金融領域而言,缺乏專業的知識及靠譜的渠道一直是困擾這一行業蓬勃發展的痛點所在。藝術金融領域的精英投資人們,往往都發現了藝術品財富管理這片潛力無限的藍海,卻又不知所措。
有意運營打造文化IP,卻苦惱于從何處著手?
如何打通金融資本和藝術品市場,急需“行業先鋒”的引路?
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AIAF)為有相同困惑的您們度身定制的專業課程
《藝術品財富管理》高管課程
滾動招生中......
招生對象
對藝術金融感興趣的上市公司或擬上市企業董事長、股東、核心管理人員
對藝術金融感興趣的機構創始人、聯合創始人或高級管理人員
相關金融機構(投行、律所、資管、創投、家辦等)高管
相關藝術機構(畫廊、拍賣行、博覽會等)高管
結業授證
完成所有模塊課程學習并通過最終評估,由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AIAF)統一組織結業典禮酒會,邀請學院校董或全球理事會理事為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課程時間
春季、秋季,上海;滾動招生
費用安排
報名費:2000元,學費:25.8萬元
學費包含課程學習、教材資料、證書及國內機構參訪,不含交通、食宿及國外機構參訪。
(了解詳細政策信息,請來電咨詢:021-68599606)
課程詳情 (點擊下圖跳轉)

報名通道

聯系我們
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
EE 高層管理教育
T (86)21-68599606
E info@aiaf.edu.cn
中國上海市黃浦區中山東二路 58 號
外灘SOHO-A座 301 室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福建利眾誠食品創新打造安全營養美食
- ·下一篇文章:“雙軌制”是流通幣市場化發行的重要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