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個人的美術簡史——巴荒作品展暨作品集《永遠的凝視》學術研討會

"她是80年代獨步西藏的一面理想主義旗幟,
40年后,她帶著一個人的美術史回歸2021。"
巴荒在本質上是一位出色的、具有獨立精神的畫家,她在藝術上的轉型緣自于她由內向外轉化的生命體驗。此次展覽是藝術家巴荒的首個個人回顧展,展覽以“回眸”為題,以簡史的方式呈現她近半個世紀的藝術歷程。
回眸:一個人的美術簡史——巴荒作品展
展覽時間: 2021年6月12日-2021年6月19日
開幕時間: 2021年6月12日下午3:00
展覽地點: 北京798橋藝術空間
主辦: 中信美術館
策 展 人: 賈方舟
策展助理: 葛秀之
學術支持(以姓氏首字母排序): 段君、郭紅梅、雷頤、栗憲庭、彭鋒、帥好、王端廷、汪家明、徐虹、楊衛、殷雙喜、曾孜榮
《回眸:一個人的美術簡史》
賈方舟
以“回眸”為題,巴荒個展以簡史的方式呈現她近半個世紀的藝術歷程。
巴荒的藝術從一開始就帶著“自我探尋”的色彩。她以“自畫像”的方式不斷在自我觀照、自我審視、自我懷疑中完成自我塑造,實現自己的精神成長。這個時間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初,而以自述性為特征的中國女性藝術是20世紀90年代才出現的。同時,她也畫了風格唯美的《流》,表達一個少女的青春與陽光。

巴荒,《流》,布面油畫,1980,中國美術館收藏,圖片:巴荒

巴荒,自畫像《苦于生存》,紙質素描 ,1979,圖片:巴荒 |自畫像《不肯死去的吶喊》, 紙質素描,1983,圖片:巴荒

巴荒,自畫像,布面丙烯,1984,圖片:巴荒

巴荒,《黎明》,三聯畫之一 布面油畫 ,1981畢業創作,圖片:巴荒
80年代中期,她以一組《夢境》為代表的創作從表現手法到表現內容,都具有典型的新潮美術的特征。這些作品用超現實手法動情地描繪了自己抑郁苦悶的精神困境:孤立無助,苦悶彷徨,找不到方向。

巴荒,《零點時刻的來訪》,布面油畫,1988,圖片:巴荒

巴荒,朝圣者的隊伍(1989草圖),圖片:巴荒

巴荒,《連環畫-生命之父》 ,1989,圖片:巴荒
從1987年起,她決然離開潮流,前后四次進藏,把生命交給了遙遠的荒原,直到90年代《陽光與荒原的誘惑》等三部著作相繼出版,一批油畫作品也相繼完成。在整個90年代,巴荒已經從一個出道不久的畫家變成了一個在藏學和考古學方面做出重要建樹的人。但這一切并不是她的初衷,她在迷茫中走向荒原是為了走向生命的核心與本原,去尋找自然生命的終極意義和價值。

巴荒,《登山日記》 ,布面油畫 ,1988 ,圖片:巴荒
“1986 年一次偶然的登山訓練,使我接近了登山人的生活,通過閱讀登山人的歷史和當下,對登山和登山人產生出一種超然的崇敬心,我“嘗試用完全寫實的手法來解讀超現實的意境”,觸摸“只有登山者才能到達的世界和感受他們的呼吸”。——巴荒

巴荒,《藏人肖像》,布面油畫,1989年, 圖片:巴荒

巴荒《藏人肖像》,布面油畫,1990年, 圖片:巴荒
“1989年開始的小幅肖像油畫《藏人肖像》,是我再度認識繪畫的新起點。我開始把肖像畫作為一個學問來研究,這期間我瀏覽閱讀歐洲繪畫傳統,從中世紀的圣像畫到文藝復興的繪畫,尤其是早期文藝復興的繪畫……
我一向喜歡用油畫刀和大筆觸在畫布上盡情揮灑,而在制作這張小肖像時卻突然靜下來轉向用小筆,甚至是尖毫在方寸之間反復疊壓與多層制作,確立一種硬邊的精準描繪,并細心地體會到從靈動走向凝固的奧妙與理性提升的意義。”——巴荒
巴荒在本質上是一位出色的、具有獨立精神的畫家,她在藝術上的轉型緣自于她由內向外轉化的生命體驗。深入到藏區腹地以后,藏民在宗教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虔誠信仰,使她開始更多地關注到“它靈魂”的存在,為她的藝術創造開拓出一種高屋建瓴的文化視野,為她的藝術表達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底蘊。 由此,巴荒的作品返回到一種對永恒的古典精神的向往和神性的表達之中。她關注的是充滿宗教氛圍、氣質莊重的藏民形象,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肖像的體裁和精神性的敘事來完成,表現手法也回到早期文藝復興時期充滿宗教感和理性精神的繪畫中。巴荒的肖像畫強調是一種精神性的表達,一種人性的尊嚴,一種崇高感和神圣感。

巴荒 《穿彝裝的肖像》,布面油畫,1990,圖片:巴荒
“她和我在畫《藏人肖像》時的情形不同,除了對輪廓與形式的歸納,我所表現的人物神圣而堅毅,她拒絕世俗直接地傳達出我的自我精神;而彝族人的黑色服飾和習慣性的手勢,經過藝術的提煉,賦予了濃厚的宗教情懷。”——巴荒

巴荒 ,《穿彝裝的肖像》, 布面油畫,1990 年,圖片:巴荒

巴荒 ,《彝人肖像》, 布面油畫,1990 ,圖片:巴荒

巴荒 ,《穿彝裝的肖像》, 布面油畫,1991 ,圖片:巴荒

巴荒 ,《彝人肖像》, 布面油畫,1993-2006 年,圖片:巴荒
耐人尋味的還在于,巴荒在走出“自我”后,在對“它靈魂”的關注中又回歸到“自我”,即從“主體”,經由“客體”再回到“主體”。她的肖像畫,既表達一個“他者”,也是“自我”靈魂的反照。從顧影自憐的自我觀照,到對他人的觀照,最后又從對他人的觀照中反觀自身。這就是巴荒在她的藝術中體現出的不滅的“主體精神”和獨立品格。

巴荒 ,《走過村莊》,布面油畫,1991, 圖片:巴荒
從“自畫像”到“它畫像”,再到“畫自像”,這正如巴荒在荒原中看到的是生命的核心,又在生命的核心中看到了荒原。

巴荒 ,《生靈與圣靈 》, 布面油畫+綜合材料,2012,圖片:巴荒

巴荒 《恒》布面油畫,2008-2012, 圖片:巴荒
藝術家巴荒:

巴荒的時空,圖片:巴荒
巴荒,本名蔡蓉(藏名:才讓拉姆),1953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央戲劇學院77級本科畢業,中國油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北京女美術家聯誼會副會長、北京油畫學會理事。
她是以油畫創作為主的藝術家,也是中國80年代唯一一個獨闖西藏阿里無人區,以超越自我與西藏人文的厚重藝術著作引起強大社會反響的女藝術家,曾一度引發“巴荒現象”的思考。 其油畫作品《流》斬獲1980-81年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銅獎,《藏人肖像》、《岡底斯》、《穿彝裝的肖像》、《風景》等作品為中國美術館和意大利、荷蘭、英國等國內外機構和學者收藏;出版《陽光與荒原的誘惑》獲"全國第二屆優秀婦女讀物獎"銀獎,出版《西藏古文明之旅》斬獲臺灣新聞出版最高獎“金鼎獎”,出版《廢墟與輝煌》獲"第五屆中國民族圖書獎"銅獎。

巴荒 ,《陽光與荒原的誘惑》,四川美術出版社, 1994年


巴荒 ,《廢墟與輝煌》,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畫冊封面:
巴荒《 藏人肖像》,布面油畫, 26cmx21cm,1990年, 中國美術館收藏

《巴荒作品·永恒的凝視》,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
歷時四年,《巴荒作品·永恒的凝視》呈現畫家近五十年的繪畫作品與藝術創作的理性思考,是人性的朝圣與尋道的修煉、頓悟與涅槃重生的藝術生命踐行,是中國女性藝術家的藝術追求與創作之心靈縮影。

巴荒,《致敬經典》之一,坦培拉板素描, 2019,圖片:巴荒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