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三軍|慶新春 迎冬奧-北京金尚藝佳名家作品聯展

魏三軍
畫家/魏三軍
開顏齋主
國家一級美術師
首都書畫院副院長
香港特別行政區美協會員
平谷區美協會員
中國電視紀錄片學會會員
魏三軍作品欣賞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作品
魏三軍 采風寫生花絮

驚 鴻
文/倪加福
近兩年,“破圈”“跨界”、“賦能”三個詞,格外流行,儼然成為各行業的“標配”。倘若將這三個詞作為標簽,來形容一個人的內在品質,我便想起了“三哥”魏三軍。他愛誦詩,善文辭,入過伍,扛過攝像機,兼中國電視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電視紀錄片協會會員,出人意表的是,他還是國家一級美術師,翰墨丹青皆可稱,這似乎與他精致的胡茬相符——“文藝范”。實際上,繪畫是他最早學習的藝術門類,而后的種種經歷,是“他山之石”,促進了其藝術思維的多元化和形式的解放,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態,其在多個姊妹藝術間相互作用,轉化融合之功初見端倪。

我稱呼魏老師為“三哥”有托大之嫌,然其曠達率真的性情,有兄長般的親切,友于之情愈篤,愈覺其真。
畫為心聲,“真”是三哥的繪畫語言。他以真性情取神得形,以形達意,從大自然的真切與人文環境中尋找引發心靈的震撼之處,進而感悟詠志,筆走龍蛇。疫情期間,他以電視紀錄片的紀實性手法,藝術化反映了一線抗疫的感人故事,《疫情就是命令》《爭分奪秒》《雪中含笑送瘟神》等作品滲透出藝術家濃濃的愛和悲憫情懷,同時作為曾經的軍人,畫面傳達出來的必勝的信念和決心,是他“藝術為人民”的使命與初心。以藝術之力,溫暖人心,鼓舞士氣,這不正是文化賦能嗎?

本真是藝術的應然狀態,是靈感碰撞和創作的動力。五代時期荊浩提出的“搜妙創真”與清代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等畫論,揭示了藝術創造的精神實質。“真”非易得,乃要有“去其繁章、采其大要”與“為自家寫生”的“觸目、賞心”之法,簡單來講就是師法造化時“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的個性塑造之法,是形成個人風格的必由之路。三哥作品流露出的“真”是“直而不野,婉轉附物”,其畫面構思精巧,無荒野氣息,充滿傳統文化中的美學意蘊,其中又不乏高古情思,這與他深察古法、得名家指點、勤學苦練相關,又得益于軍旅生涯的基層歷練、電視媒體人的獨特審美視覺和沖鋒一線報道的強烈的生存體會。

故他,敢于寫真山、真水,徜徉在不同時空里的水墨山水世界之中,時而是規矩的傳統意象,時而是抽象的現代主義,從容不迫地應對萬千氣象的變化,其自身早已融入“可望、可游、可居”的審美意境。所以,回到繪畫創作的出發點,三哥是“寫意”的,他不拘于形似,不役于心,以行者之疆繪寫生命的遼闊,以至松之筆愉悅人間,亦非圣賢,亦非波瀾無驚,其悠哉樂哉,“躬耕自給”,拋卻表面藝術形式的枷鎖,完成內心世界的物化表述,主觀與藝術對象的審美統一,正是“意由心生,象在形外”,早已“自生面貌”、“自安腹腸”,“破圈”久矣!

很多人談“跨界”是試水,玩概念,三哥的“跨界”卻是“真”的,他一直懷有藝術激情與理想,從少年食不果腹偷買石膏像開始,素描、寫生、訓練一刻不停歇,到青年于電視媒體展露頭角,履獲大獎,依舊如履薄冰,筆耕不輟,如今中年,更是問道水墨,潛心探索,熔鑄諸多藝術門類,加之閱歷的提升,其作品愈有翰墨氤氳幻化之境,氣度恢弘。
三哥自稱“醉墨堂主”,可見癡醉,唯“墨”更使心陶陶,始終不為環境所囿,以藝術家的視野,完成從藝術到實用藝術的轉換與跨界,最后又回歸藝術之旅,實現了人生不同階段的華麗暢想,將心中大美留人間,一瞥足可驚鴻。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2021全球華人書畫百強獲獎名單
- ·下一篇文章:博士后王劍新:河南頑固性偏頭痛微創治療開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