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硯鑄輝煌 河硯啟新程 ——記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董事長趙成德
洮硯,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資源和藝術魁寶。在甘肅,古老的“硯”文化卻與一位樸實粗糙的“洮河漢子”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就是洮硯傳承人、國內洮硯行業領軍人物趙成德。歷經千年歲月洗禮,硯雕藝術在黃河流域熠熠生輝,成為代言如意甘肅、鑄就美麗中國的重要文化產業品牌。
趙成德不忘初心、追逐夢想,為了尋找奮進的支點,遍訪名山大川。2018年夏天,趙成德來到古稱河州的臨夏,在黃河岸邊,他駐足坐痕猶存的“禹王石”上,行走在“中華彩陶王”出土的地方,又給他二次創業,挖掘打造“河硯”的決心,一方敬獻給建黨100年華誕的“錦繡中華”巨型河硯誕生,讓河硯在祖國大地驚艷亮相。
一路走來,趙成德他始終不忘的洮河岸邊的岷山家鄉,第二故鄉臨夏人民對他的厚愛,不忘國家和省州縣領導的特殊關愛,感謝臨夏人們當選我為州政協委員。
他常說,我深沉的愛著這方熱土,我將永遠感恩奮進。經過二十多年的辛勤耕耘,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洮硯開發龍頭企業和全國著名的文化企業,趙成德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洮硯王”。
經過趙成德之手傳幫帶出來的洮硯傳承人達上萬人,中高級技工和工藝美術師就達百余人。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始終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以發展洮硯藝術事業為宗旨,堅持走精品化、系列化、規模化成長之路,使洮硯的品牌形象和工藝水平不斷提升,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格局,助推洮硯產業蓬勃發展,帶動硯鄉人民脫貧致富。
結緣洮硯
在災荒肆虐的1964年農歷六月初九,正是青黃不接的困難時刻,一個男孩降生在了岷山腳下的洮河邊,這個男孩就是趙成德。
趙成德的童年是在長久的貧窮歲月和罕見的自然災害中度過的,從小學到初中基本以勞動教育為主,學業幾乎荒廢,勉強上完初中后,無可奈何的趙成德止步自己的求學生涯。
人的一生可以有多種選擇,但不能選擇的是生養自己的父母和腳下的這片土地。趙成德生長在打滿貧窮烙印的一個小村莊,先輩們世代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意味著他離不開這片土地,也離不開這方山水。
對趙成德而言,最熟悉的莫過于層巒疊嶂的岷山和洶涌澎湃的洮河。他是岷山的子民,也是喝著洮河水、聽著洮河傳奇故事長大的。洮河兩岸,是他小時候最愛玩耍的地方,也是他記憶中最美的地方,還是他多少年來魂牽夢縈的地方。
在趙成德12歲那年,因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干起了貨郎,挑著針頭線腦奔走在靠近岷縣的卓尼、臨潭、臨洮和碌曲等地,掙點小錢接濟家里,以減輕奶奶和母親肩上沉重的生活擔子。幾年下來,趙成德的身影灑滿在這些地方的溝溝岔岔。為了能夠多掙幾角錢,他一邊當貨郎,一邊還為修房子的人家篩沙子、拓土塊、搬石頭,給藏民家放牛羊。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也許是趙成德嘗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所以從小就歷練出了一種過人的本領。早在80年代初期,一貧如洗的趙成德唯一愛不釋手的東西就是祖上傳下來的幾方洮硯。用洮河石做成的小小硯臺手感滑潤、碧綠清新,硯臺上簡單的圖案雕刻時常吸引著他,讓他產生許多遐想。那個時候,采集洮硯石材的地方山大溝深、道路狹窄、交通極為不便,而且運輸成本昂貴,工匠們辛辛苦苦用手工精雕細琢出的洮硯卻難以出售,趙成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次他去縣城送山貨的時候,從鄉親們手中賒了幾方洮硯,順便捎帶到縣城嘗試著往城里人推銷,結果很快賣出去了,不僅把鄉親們手里的硯臺變成了錢,而且自己還能從中盈利。
岷縣擁有洮硯石的天然資源,加之許多鄉親們是雕刻洮硯的手藝人,趙成德決定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專門從事洮硯經銷。他背起一個黃色帆布包,走東家串西家,從鄉親們那里收購或者賒欠一些洮硯,然后運到外地去賣,一干就是3年。
在這3年時間里,他上過省城蘭州,也去過河西走廊,還到過革命圣地延安,成天背著數十斤重的硯臺,走街串巷,沿途叫賣,餓了啃幾口自帶的干糧,渴了喝幾口河里的流水,累了蹲在僻靜處打個盹,時常風里來雨里去,日夜兼程。
牽手洮硯
到了1986年,趙成德覺得單純靠走街串巷叫賣,不僅很苦很累,而且也賺不了幾個錢,他便萌生了辦個小廠自產自銷洮硯的念頭。說干就干,他騰出自家的幾間房子,從鄉親們當中挑選出十幾個手藝好的師傅,很快辦起了維新鄉工藝美術洮硯加工廠這個在當時想都沒人敢想的廠子。雖然是一個不起眼、很簡陋的家庭小作坊,但在趙成德的努力下,洮硯的產量上去了、銷路也打開了,效益越來越好。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后,趙成德又萌生了把洮硯做大做強的念頭。1989年,他在縣城借了幾間廠房、租了幾間庫房,辦起了岷縣洮硯廠。廠子雖然辦起來了,但由于沒有自己的廠房,在之后的五六年時間里,岷縣洮硯廠先后搬遷過9個地方。直到1997年,當時的岷縣縣委、政府領導了解到趙成德的情況后,給他在縣城工業開發區劃撥了3畝河灘地用于建廠房和辦公樓。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趙成德才真正把洮硯變成了他追逐的夢想、奮斗的目標和前行的動力。
1992年底,在甘肅省扶貧辦和甘肅省農委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趙成德在蘭州創辦了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再次把洮硯開發推上了一個新層面。很快,他把洮硯產業鏈輻射到甘南、定西、河西以及杭州、北京等地,企業越做越大,洮硯的名聲也越傳越遠。由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精心制作的“神筆馬良”等8方硯臺,以其創意新穎、構思奇妙,雕刻獨特,一舉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文房四寶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和銀獎。
追溯方知源頭遠,緣流始覺大河長。流經我國9省區的黃河是中華文明史的“文化之軸”,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黃金之頁”,開啟了“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輝煌篇章。臨夏,古稱“河州”,因黃河而得名,是以黃河命名的唯一地區,其意為“大河之州”。洮河、大夏河纏繞回蕩的臨夏,有著豐富的河石資源,因石而美、因石為業、因石致富。
一方方閃耀著靈氣的硯臺精品,承載著隴中厚重的文化內涵,并在華夏大地大放異彩,受到了世人的贊譽。2019年8月,甘肅洮硯開發公司總經理趙成德在臨夏注冊成立了甘肅隴萃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開始將洮硯工藝技術移植嫁接于河硯制作,標志著臨夏石頭文化產業開發正式起步。短短三個月時間內,趙成德先后完成了洮硯文化藝術館在臨夏茶馬古市的落地開張和東鄉縣石材加工廠的籌建開業,并研制出了涵蓋河硯、石材實用制品、石材工藝品三大類三十多個品種的河石產品,還成功注冊了“河硯”商標。
時針指向2020年9月19日,“圓夢小康河硯”和“金龍騰飛黃河硯”世界紀錄認證大會分別在臨夏和蘭州舉行。經世界紀錄協會專家現場實測,擺放在臨夏州東鄉縣達板鎮的“圓夢小康河硯”最大長度為16.58米、最大寬度為3.16米、最大高度為1.65米;擺放在蘭州市榆中縣境內的“金龍騰飛黃河硯”最大長度為13.616米、最大寬度為3.29米、最大高度為1.69米,兩個硯臺的重量都在100噸以上,均為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和甘肅隴翠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用黃河原石歷時六年潛心創作的巨型河硯,是河硯制作的精品力作,標志著趙成德和他的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成功融入了臨夏及周邊地區脫貧攻堅、建成全面小康、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潮流。
作為茶馬古道重要驛站之一的臨夏,自古物產豐饒,商旅絡繹,是中國西部一個奇特的文化板塊。作為中國石硯開發領頭雁的趙成德,合著發展的節拍,緊跟時代的步伐,用如椽巨筆在石頭上書寫民族魂,充分展示了河硯的藝術魅力,一個企業家的赤子之心殷殷可鑒。
其實,早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時候,趙成德的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制作了雕刻有99條龍的“九九歸一”巨型洮硯,以甘肅省人民政府名義贈送給香港特區政府。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趙成德主導設計制作了諸多經典作品。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制作的“九九歸一”硯作為甘肅省政府的賀禮,贈與香港特區政府;199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設計制作了“中華民族大團結”于2006年被全國政協收藏,陳列于全國政協辦公主樓大廳;2001年,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設計制作的“東方醒獅”硯一“九九歸一”硯經推出,便受到廣泛好評,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和故宮博物院授予“國寶”證書;2016年,推出長18米、寬3.3米、高1.68米、重達118噸的“中華巨龍”巨型洮硯,被世界記錄協會認定為世界最大洮硯,堪稱洮硯制作歷史上的“巨型航母”;2017年,又相繼推出重達129噸的“圓夢中華翔飛”硯、重達19噸的“一帶一路”硯及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制的“黃龍玉硯”,受到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和贊譽……這些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時代題材的洮硯精品,完整地記錄了趙成德在洮硯開發和制作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大河逐浪
秀美山川入畫來,大河澎湃起歌聲。一條河,牽系著一顆熱切的心;一塊硯,寄托著一個無盡的夢。
趙成德有這樣一個觀點和夢想,他認為,長期以來,由于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等諸多原因,洮硯的生產基本上處于傳統的自我封閉狀態,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現代文明不斷進步的今天,必須以全新的姿態,全方位的革新和創造,使硯臺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不僅成為書畫家藝術創作的工具,而且還可以在尋常百姓的案頭觀賞把玩,兼實用、鑒賞、收藏于一身,硯臺才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黃河母親孕育了千姿百態、形象生動、異彩紛呈、精美絕倫的奇石——黃河石,它是天然形成的具有觀賞、實用和收藏價值的卵石,主要產于黃河上游劉家峽水庫至寧夏青銅峽水庫的黃河河川里。黃河石,紋采可喜,間于群石中得真玉,璞外有黃絡,黑青者極溫潤,可試金,具有各具特色的絕美質感與實用價值。
心之所望,德大累終。志如硯石,再創輝煌。2019年5月,一直尋覓制硯石材的趙成德從洮河岸邊來到大夏河畔,走向河湟大地,開啟了他異地創業的征程,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為河州工匠提供了用武之地和施展拳腳的平臺,也為趙成德找到了延伸洮硯產業的路子、找到了傳承洮硯文化的支點。立足臨夏資源優勢,秉承臨夏傳統文化,堅持產業富民理念,開發大夏河石資源,打造大夏河石文化,鑄造產業高地。
這些思路和理念,來自文化傳承的內在動力,來自當地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來自臨夏廣大群眾的熱情助力,更得到了臨夏無數能工巧匠的積極參與。借助這樣的天時、地利與人和,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不斷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樹立“大黃河、大文化、大旅游”的理念,傾力打造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大平臺,快速鍛造新的經濟增長極。2019年5月,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輾轉臨夏二次創業,榮膺世界最大硯臺紀錄的“中華復興”硯也落戶臨夏茶馬古市,開啟了洮硯異地轉型、開發河石資源、打造河硯品牌,助力臨夏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談到今后的發展方向和思路,趙成德饒有興趣地說,他將以石為業,傳承臨夏傳統文化,弘揚河湟工匠精神,全力打造河硯文化產業,形成以石頭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鏈,通過建設扶貧車間,對接貧困農戶,引導和扶持一批河硯開發專業戶、專業村,帶動千家萬戶依托河石產業實現小康夢。
走進河硯車間,展架上陳列著一件件精美的石頭花盆、石頭工藝品,這些都是當地村民的杰作。幾名工人正在用石頭打孔機給石頭打孔,利用石頭天然的形狀質地,制作出來的花盆和工藝品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在工匠們的精心打磨下,冷冰冰的石頭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在他們設計、繪畫、雕刻河硯的過程中,趙成德都會隨時給他們無償提供技術指導。趙成德特意介紹了一位正在石頭上作畫的村民,她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趙成德發現了她的制硯才能后,就讓她來扶貧車間做工。在她的畫筆下,石頭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制兼美。“我不僅要讓村民們通過河石加工實現脫貧,“神州”硯還要讓他們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自己的價值。”趙成德說。
小石頭扭轉大乾坤,石文化在臨夏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千家萬戶走上致富之路,河硯文化成為臨夏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追夢前行
趙成德常說:活著,不要把存折上“中華民族大團結”硯的數字當做人生的一種榮耀,也不要把地位的高低當作人生的驕傲。做人別低頭,因為地上沒有黃金只有石頭,我要把石頭變成黃金。人活著,就要活出自己的個性,不仰視、不自卑,不自命不凡。做自己喜歡的事,交自己喜歡的人,走自己喜歡的路,活就活出個樣子來,活就活出自己的精彩來。趙成德還說:“做任何事情不可能一帆風順。經營洮硯以來,我深切“人民必勝”硯體會到創業的艱辛,品嘗了酸甜苦辣的滋味,但我認為,既然創業就需要付出艱辛,只有能吃常人難以想象的苦,才能收獲別人收獲不到的快樂,一旦認準了,就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是啊!他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很窮的地方。一塊塊普通的原石經過巧奪天工的手法變成一方方讓人愛不釋手的精品洮硯,帶動當地百姓致富,成“東方醒獅”硯為各界人士收藏的選擇。有人說過:一個有事業的人,必然有超人的精力,源自自身的那種獨特的意志力!在趙成德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與眾不同的氣質,那種專注于洮硯的勁頭、那種別具風格的思維,使他的事業蒸蒸日上。
如果說,千年的石頭會說話,那么,是趙成德和他的工匠們在新時代又讓這精美的洮硯唱出了新歌。他將千年洮硯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譜寫了新的篇章。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