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非遺“吳山鐵字”】以錘代筆 以鐵代墨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城市名片豐富多彩,那絕對是這座城市一顆璀璨的明珠,合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蘊含著哪些精彩的故事?

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有個千年古鎮吳山鎮, 古鎮沿合淮公路旁,有一鐵研居。鐵研居主人姓鄧,全名鄧之元,號鐵研居士,是“安徽吳山鐵字”非遺傳承人。該鎮“吳山鐵字”傳承人一一鄧之元已是聞名四方。


鄧之元 | DengZhiyuan
鄧之元,字智源,號鐵研居士,廬北吳山廟人。中華奧運紀念品創意設計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文化部民族文化傳播中心客座教授,合肥政協委員。
鄧之元,又號臥龍山人,清書法篆刻家鄧石如七代后人,安徽“吳山鐵字”非遺傳承人,中國篆刻非遺鄧派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中華奧運會紀念品創意設計師。安徽佛學書畫院院長。
起源:“吳山鐵字”始于明未清初,它以中國傳統書法與鐵字工藝相結合,以錘代筆,以鐵為墨,經過寫、剪、錘、整形、噴色、裝裱等手工冷鍛,工藝精湛,能臨制歷代書法家手跡,拓展了書法表現形式。

而讓“吳山鐵字”在當代大放異彩的正是鄧之元先生。他通過多年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創意,從鐵字書法上升到一種創意,做成象形字,做成組合字,比較大眾化,民俗傳統一點,適合當地一些老百姓的口味。因而,吳山鐵字于1987年7月被列入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不禁好奇如此純熟的鐵字畫技藝

小徒引燃了鐵匠爐,鄭老鐵匠用鉗子夾起一塊鐵塊塞進炭火中,用一塊坩石塊蓋在上面。此時就見小徒兩只腳一前一后站著,雙手握住風箱把,前腿直后腿弓身子微微后仰,等風箱竿拉到底時,小肚子一攏,兩腿馬上換成前腿弓后腿直,就這樣反復一拉一送,身子隨著一仰一哈,風箱便“呼呼,呼呼”有節奏地響著。爐中藍色的火苗隨節奏向上縱起,在勁風的吹奏中升騰……

鄭老鐵匠隔一會翻動一下鐵塊,鐵塊漸漸燒至橘紅,繼而發黃,發亮,發白,白到熾亮耀眼。此時鄭老鐵匠手疾眼快,雙手握著大鉗猛的將“噼噼啪啪”爆著火星的鐵塊拖出放在鐵砧上,兩個小徒早已手持大錘立于兩側。鄭老鐵匠騰出右手拿起鐵砧上的小錘在鐵砧上“當、當”掂兩下,然后高高舉起手錘狠狠地砸在鐵塊的中央。兩個小徒掄起大錘劃著弧帶著風,緊跟著砸在鄭老鐵匠砸過的地方。一時間大小錘上下翻飛,鐵花四濺劃出一道道像焰火一樣的弧。

聽到這段唏噓的過往心里在想,有一俗話話說的好:“紅花還要綠葉配”,如果說鄧大師是紅花,曹定菊夫人就是綠葉。他們相互扶持,一起達到別人碰不到的高度。

鄧之元近40年沉醉于鐵字畫藝術的鉆研,他們一直是夫唱婦隨,如今,鄧之元帶給世人的創意精品已超過200多項,其中國家傳利就有28項。智源鐵字畫研發中心被中華綠色奧運情組委會定為“中華奧運紀念品特許生產基地”,被省評為“安徽省旅游紀念品定點生產企業”、合肥市定為“合肥市委、市政府外事禮品定點生產企業”。其作品事跡見于《中國文化報》、《人民日報》、《安徽日報》等三十多家報刊雜志,載入《世界美術集》、《世界名人錄》、《中國書畫史》等二十多部經典名著,著名書畫大師啟功、賴少其、沈鵬、文化部長高占祥等特為鐵字作品欣然揮毫,題詞贊勉。

一路走來,鄧之元不滿足于只做打造鐵字的工匠,他致力于鉆研鐵字中的書法表現,將名家書法靈活地運用在鐵字作品中,因此他的鐵字書法作品不僅獲得了多項全國大獎。正如齊白石曾經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鄧之元先生不滿足于取得的既有成就,一直走在創新求索之路上。


榮譽:鄧之元如今創意精品超過200項,其中擁有國家專利28項。●1999年鐵字作品“四條屏”及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雪》獲“華夏奇絕藝術博覽會、“中國百家工藝精品展示會”兩項金獎。●2007年創意鐵字畫“福”、“佛”、“十二生肖”獲“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奧運紀念品創意設計研討會”兩項金獎;2016年書法長卷《上下五千年》獲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及“一帶一路”書畫名家精品。


詢問起鄧之元怎么看待“吳山鐵字”的傳承問題?鄧之元道出現在做這一行業人員少,分布幾乎只集中在吳山及周邊,作為一門尚且冷門的藝術,小眾、學習周期長、對文化基礎要求高、經濟收益慢等因素,讓鐵字的傳承變成了一個令人焦灼的難題。

第三代非遺傳承人 鄧煥春

非遺文化進校園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韓中地域經濟協會,中國旅韓僑民協會首爾舉行北京冬奧會祈愿活動
- ·下一篇文章:張伯駒收藏元宇宙系列活動“與頭號藏家共鑄收藏印”在京正式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