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鄉村工匠高級工程師、紫砂工藝美術師梁放訪談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鄉村工匠高級工程師、紫砂工藝美術師梁放訪談
鄉村要振興,人才先振興。人才要振興,職稱先提升。為了讓人才回歸、引得來、留得住,去年開始,廣東首創推出鄉村工匠評選,一批鄉村人才獲評鄉村工匠。為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廣東省各市各鄉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步伐,現在廣東省各地區近日積極對2022年鄉村工匠專業人才職稱評審工作進行動員部署,9月份會進行第一批鄉村工匠人才評選。記者專門走訪了去年獲得高工職稱的紫砂壺工藝美術師梁放先生。

圖為梁放工作照
廣州市去年評出了第一批鄉村工匠,而在這眾多能人工匠當中,宜興紫砂壺技藝能手梁放,非常值得一提。他作為涉農企業的技術帶頭人,創作的紫砂壺作品獲獎無數,早在2016年就被評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師,更于2020年9月,憑著自創的文方壺獲得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頒發的國匠杯金獎。2021年11月5日,“羊城工匠杯”非遺作品大賽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成果展頒獎儀式在廣州市工人文化宮隆重舉行,梁放先生是此次羊城工匠杯金獎獲得者之一。他去年積極參與了這次職稱評選,憑著多年的紫砂工匠獲獎業績,最終脫穎而出,成為了廣州市第一批鄉村工匠民間美術高級工程師一員。
據了解,梁放是一名紫砂泥塑工藝美術師,在廣州從事紫砂創作的工藝美術師比較罕見,于是產生了進一步深入了解的興趣,并進行了一次訪談。
羊城工匠杯比賽金獎作品的黃金南瓜紫砂作品
據官方報導,由廣州市總工會主辦、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指導、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和廣州市工人文化宮承辦,舉行的“羊城工匠杯”非遺作品大賽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成果展,挖掘了很多工匠能手,為這些工匠提供了展示技藝的良好機會。
2021年11月5日,“羊城工匠杯”非遺作品大賽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成果展頒獎儀式在廣州市工人文化宮隆重舉行。經專家評審,共評出金獎8件,銀獎13件,銅獎21件,優秀獎83件。
梁放介紹,他于2019年參加了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培培訓計劃”——“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第二期陶藝培訓班”,與陶藝班同學們在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學習了三個月,包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志偉、鐘汝榮、潘柏林等諸多業界頂尖陶藝大師,手把手教導他們進行陶藝創作。并帶領他們參加了多次國內陶藝考察活動,加起來所有的學習費用近百萬,而這些費用都是由國家非遺項目承擔的。
梁放說,國家重視非遺傳承,并且重點培養了我們,那我們也必須要學有所成,積極參與非遺作品創作,并且要將非遺技藝傳承下去,回報祖國,回饋社會。這次舉行比賽和成果展,正是為了展示我們非遺傳承人群的創作成果,擴大非遺創作隊伍、擴大非遺創作影響力,所以我們非遺傳承人員都積極響應、踴躍參加。
梁放作品《黃金南瓜》
梁放的獲獎作品是黃金南瓜壺,選擇這個創作題材,是因為南瓜代表了豐收果實、多子多福。這把壺采用宜興黃龍山礦紫砂制作而成,容量是280CC,壺體輕薄飽滿,線條優美盈巧,出水圓潤流暢,整體呈現南瓜造型。
記者本人也曾經接觸過紫砂壺,發現這把壺跟其他紫砂壺的顏色好像有點不太一樣,常見的紫砂壺都是紫褐色漢澤的紫泥、朱紅色澤的朱泥,也有一些淺黃色澤的段泥,為什么梁放的這把壺是金黃色澤,是不是加了某些化工原料,才產生這種藝術效果?是否因為這個顏色的原因,所以獲得了這次的比賽好成績?
梁放回答記者:這是很專業的問題,也是這次獲獎要素之一。這次獲獎作品,其黃金色澤確實增加了評委的印象分,在比賽現場更容易吸引鑒賞眼球。這個泥是原礦的紫砂泥——黃金段泥,確實沒有添加過其他化工原料,是純粹的宜興紫砂泥。在中國著名的陶瓷器物當中,宜興紫砂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其中最顯著的地方,就是在不同類型的窯爐、以及不同的燒制溫度,燒制出來的紫砂壺,其成品的結晶色澤,都會有明顯的差異,只要在燒制方面多加嘗試并把握好燒制溫度、時間等技術,就能夠燒制出這種亮眼色澤出來,這種礦泥如果溫度再升高一點,出來的色澤就和平時常見的普通宜興段泥沒有區別了。
記者問:這是否在說,你掌握了一個燒制溫度技術的臨界點?
梁放說:是的,確實如此。宜興紫砂挖出來,是需要分揀練泥、經過好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陣腐過程,才拿出來制作紫砂壺,而且每人保管泥料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各人手上的泥料都略有差異,每次選擇泥料制作之前,為了盡可能得到自己想呈現出來的作品色澤,都會進行泥料試片燒制,我是與多個燒窯高手深入溝通后,幾經反復嘗試,才能夠燒出這種完美黃金色澤的壺。
黃金南瓜壺有什么特點
記者:據我所知,宜興有很多人制作南瓜壺,你這把壺除了顏色突出之外,還有什么特色之處?
梁放:南瓜壺是一把源遠流長的紫砂壺,我的這把壺既是傳承、也是創新。
從2016年開始,紫砂界興起“南瓜壺”的創作及收藏熱潮,我也加入創作行列,我堅持不懈創作鳴遠南瓜壺,越做越好,越做越提高難度,相繼獲得2018深圳文博會“工藝美術飛花獎”銅獎,2019粵港澳大灣區工藝博覽會“國匠杯”銅獎,我在創作這把壺花了心思、積累了大量創作經驗,分別使用了紫泥、底槽清、段泥等多種泥料進行創作,在壺身、壺嘴等各個方面沿用傳統瓜藤卷葉,但整體外型上有了自己的鮮明風格,并不是陳鳴遠大師壺簡單翻版仿制,而且我制作的這把壺是十九孔出水,比普通的九孔、十孔紫砂壺多了一倍的出水孔,而且每個出水孔都比較大。所以我的這把壺出水非常流暢圓潤,令人發自內心喜愛。要在紫砂壺的身筒上鉆孔越多,制作難度越大,十九孔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很有挑戰性的。
記者:除了這把南瓜壺,請問你還有什么代表性的作品?你的技藝特長是什么?
梁放:我過往制作了很多傳統的紫砂壺,也進行了各種創新,拿了很多市級、省級、國家級大獎,我創作的紫砂壺《古龍》獲2014年中國廣州博覽會“茶魂杯”金獎、《禪鳥益彰(東方美學紫砂壺組)》獲2014中國民間工藝博覽會“嶺南杯”銀獎、《龍騰四海》獲2016第七屆“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獎銅獎、《壽桃》獲2016第三屆珠三角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工美金匠獎”金獎。特別要說的是,我的原創作品文方壺,于去年獲得了中國輕工聯合會頒發的國匠杯金獎,這個詭是國家級大獎,對我非常鼓舞。在技術方面我比較擅長制作薄胎紫砂壺,我喜歡圍繞中國龍圖騰題材創作紫砂作品,也在嘗試結合廣府文化、嶺南風物創作一些有地方特色的紫砂工藝美術品。
藝術之路是自己選擇的。
記者:你為什么會選擇從事制作紫砂壺行業?
梁放:受父親影響,從小就對泥土有了親密的接觸。
我父親為國營陶瓷機械廠的老技術工人,很小的時候,就看著父親整天在廠里勞作,整個空間,觸目之處,都是陶土。每逢父親燒窯的時候,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那天下班,父親就會帶回我喜歡吃的方便面(那時候方便面還是高大上的食品,高溫補助就是一包方便面)。陶瓷工人,整天與泥土打交道,某種意義上與農民差不多,是比較辛苦的行業,雖然父親的技術過硬、工作態度端正,但收入一直不高。所以,性情孤僻的父親,不大喜歡我從事他的舊業,從小就要求我努力讀書,改變命運,從事其它更合適的行業。
我父親這個行業比較苦,工作累,收入低,記得小學四五年級時,父親燒窯時不小心燙傷腳,養了半年腳都沒有好。所以,家里父母從小就不愿意我從事與泥土打交道的工作,更希望我能夠到大城市發展,當個白領。
我經過努力拼搏,大學時候是在廣州的暨南大學中文系廣告班就讀,畢業以后首先從事的是廣告創作工作,當時正是國內廣告行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其興盛程度和現在的短視頻時代非常相似,在策劃創作和電腦設計、攝影構圖方面的人才都受到市場歡迎,接觸的行業比較多,收入也比較高。可是這是一個晚上加班熬夜創作、白天使出混身解數說服客戶的行業,很多廣告人為了項目提案不得不整天飛來飛去,我在那好幾年時間輾轉在廣東廣州、佛山,福建廈門,新壃昌寧,江蘇常州,湖南長沙、永州,我也親眼看到不少同業好友年少白頭,深深感覺這個行業雖然收入高,但卻是高強度、吃青春飯的行業,由此產生離開這個行業的念頭。
從小就喜歡搗鼓泥巴和顏料的我,同學師友當中有不少人來自潮汕,他們喜歡喝功夫茶,喜歡潮州手拉壺、紫砂壺等藝術茶壺,當時在暨南大學大一就讀的地點是在粵墾路的華文學院,接觸到一些海外歸國學子,發現他們家里或多或少都有紫砂壺,他們對藝術陶瓷的喜愛程度遠超過我的想像,令得我的視野開闊,思路更為清晰——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端陶瓷品的市場空間也慢慢變得空闊,大家對陶瓷藝術的認識也有了改變,曾經“下里巴人”的紫砂壺,也會變成很多人喜歡的“陽春白雪”藝術品。藝術陶瓷之路,未來必定大為廣闊。
因此,離開廣告行業后,雖然可供選擇的就業方向很多,但我結合自身的條件思考,遵從自己的內心,最終還是走上了藝術陶瓷的道路。

梁放作品《龍供春》壺
藝術陶瓷是一條艱辛而孤獨的道路。
記者:紫砂壺行業競爭激烈嗎?
梁放:紫砂壺的市場是很龐大的,然而,紫砂壺的從業大軍也是非常龐大的,一旦把興趣變成職業,競爭的壓力非常大,也就注定了初入市場,步履維艱。剛開始制作的紫砂壺,都是做傳統的西施、石瓢、井欄等壺,這一類商品型的紫砂壺需求大,但制作的人多,銷售的價格不高,市場經濟價值有限。由于既無名師指點,又無大收藏家提供市場需求信息,剛開始時嘗試創作了一些新型紫砂壺,也找不到合適的銷售去處,內心受到的打擊挺大的。
隨著年齡見識的增長,以及客戶的逐步積累,熟悉了當代紫砂壺設計制作的基本原理,我居然有了一點點的成長,也有更多的自信:做壺藝人,要的就是專心做好自己的壺,搞好自己擅長的創作。不要拒絕創新,也不要執著于創新,為了創新而創新。青島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收藏家,特意向我提到:一件好的藝術品,應該是不分時間和空間,不分民族和種族,不管手工制作者的名聲大小,無論是否有包裝和宣傳,無論是過去或者是未來,都能夠經受得起考驗,都能夠讓人喜愛,這才是好的藝術品。我深以為然,并將這句話牢牢記住。
紫砂壺創作要做到繼承傳統與時代創新相結合
記者:競爭這么激烈,你是怎么突破自己的?
梁放:要參與競爭,既要腳踏實地多作創作,也肯定要多讀書,讀好書,要以理論指導實際創作。
紫砂壺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近現代紫砂壺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藝術成就,“七大老藝人”功不可沒,他們分別是:顧景舟、任淦庭、吳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蔣蓉。而作為當代紫砂壺業內泰斗級人物的顧景舟,其最大的貢獻就是將藝術家和文人審美帶到了紫砂里,正是這點讓紫砂壺從日用品轉化為藝術品。
除紫砂前輩撰寫的紫砂書籍,我還閱讀了大量的外國造型設計作品書籍,我也讀了很多關于工藝美學的理論書籍,最近正在讀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的系列工藝書籍,他作日本人,他對中國民間工藝的技藝總結,令我耳目一新,他的理論對我的創作影響比較大。
通過大量讀書,我認識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就是馬克思的“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相結合的方法”。有學者提出,西方經濟危機就是在機器大工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價值規律、逐利規律、競爭規律的自發作用而出現的生產過剩現象。紫砂壺市場,也要遵從市場經濟的規律,只果僅是怕丟失原有客戶,而一直守舊生產經營,必將被市場淘汰。
總之,紫砂壺創作,必須注重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傳承是基礎,創新是飛躍。這樣創作出來的紫砂壺作品,最起碼能令人眼前一亮,如果進一步制作更成熟的作品,更會令市場收藏家們興趣盎然、理解深刻、記憶深刻。
有很多收藏家指出,紫砂壺名人制作的紫砂壺,市場價值高。一個民間工藝人,如果沒有名氣,其紫砂壺的作品經濟價值會很低。在眾多客戶的推動下,也為了提高個人的影響力,我近幾年開始積極參與市場比拼,將自己創作的紫砂壺,盡量多參加藝術品的評審活動,聽取評委的指導意見,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我在國家級雜志曾發表《關于如何選擇紫砂壺的探討》(《大觀》2014年第6期)、《談當代紫砂壺的創作與收藏》(《智富時代》2015年第10期)等藝術陶瓷紫砂壺研究文章,深入淺出普及紫砂壺收藏知識。在長年從事民間紫砂藝術設計、創作、推廣的基礎上,結合奉為紫砂寶典代代相傳的曼生十八式,我精心推出兼容并包、雅俗共賞的寶曼達系列紫砂壺,寶曼達已經屬于注冊商標,受商標法保護,更有利于紫砂壺愛好者的認知和收藏。
五、提高紫砂壺創作藝術水平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記者:未來有什么打算?
梁放:在從業二十余年來,經歷了低谷和波動曲折。現在,我更將以踏實的心態,把自己的出品更加嚴格要求。不斷提高個人的審美水平。不斷緊跟時代審美的發展。不斷學習其他藝術風格的優點。勇于挑戰自己。要以更嚴格的藝術標準來要求自己。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我自身的實踐、摸索、總結、改進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我也要自覺地觀摩學習別人的好經驗,特別是相近藝術行業的觀摩學習,要向這一行業中的優秀者學習。具體來說:其一,要向書畫家學習。書畫藝術是中國最重要的藝術組成部分,有了書畫的參與,能極大提高紫砂壺藝術欣賞價值,書畫技法對紫砂壺的影響深遠。其二,要向雕刻家學習。要學習他們的雕刻技法,學習他們對事物細節的構圖、雕刻,學習他們對玉石、牙雕、木材的肌理自然呈現出來藝術感構圖。
梁放:我并不是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單純的守成者,我更希望有更多的創作可能。我不但要擅長制作紫砂壺,更希望能夠用紫砂和其他材料相合,嘗試制作其他類型的工藝美術形式,就是試試拓展別的手藝,宜興當代杰出大師徐秀堂是以紫砂泥雕塑出名,徐漢堂是以紫砂壺出名,兩者都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我認為,作為年輕一代手工藝從業者,不需要一輩子都局限在某一個門派、或某一個材料里面轉圈圈,完全可以跳出來,大膽創新,勇于嘗試,遇到一些挫折在所難免,但至少嘗試過了,才不會在年歲大了之后惋惜當年自己浪費大好青春年華。探索藝術陶瓷前路,我將繼續一直往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