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當代的弦外之音”中國女性藝術家聯(lián)展
錦瑟——當代的弦外之音 中國女性藝術家聯(lián)展于8月16日下午在上海的M50舍替藝術空間隆重開幕
Contemporary Interlude Sound: A Joint Exhibition of Chinese Female Artists

策展人:朱泓彥
Curator: Zhu Hongyan
藝術家:陳慶慶、雷雙、肖素紅、楊文萍、陳魚、祝青、姜丹丹、朱泓彥、卞慧群、任奕泓、張妍
Artists: Chen Qingqing, Lei Shuang, Xiao Suhong, Yang Wenping, Chen Yu, Zhu Qing, Jiang Dandan, Zhu Hongyan, Bian Huiqun, Ren Yihong, Zhang Yan
開幕式部分嘉賓發(fā)言:
馬琳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
“錦瑟——當代的弦外之音”的聯(lián)展中,十一位女性藝術家以多樣的媒介與敘事方式,共同編織出一張橫跨個人記憶與社會語境的聲音之網。展覽沒有依循傳統(tǒng)的線性敘述,而是將歷史片段、城市意象與身體經驗拆解、交錯,形成一種細膩卻充滿張力的現(xiàn)場。觀眾在穿梭其間時,仿佛置身于一架仍在震顫的“瑟”中,每一次轉身都可能捕捉到新的頻率與暗響。
展覽中的作品通過日常物件的再造、身體感官的放大與細節(jié)的疊加,揭示那些常被忽略的感受層次。在此,“錦瑟”不只是李商隱的典故,而是作為一種方法。它是對女性經驗的重新書寫與感官秩序的再組織,同時也是對日常生活的回響。正因如此,本次展覽不僅呈現(xiàn)出當代女性藝術家獨特的創(chuàng)作視角,更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以低吟和弦外之音,映照出當下的復雜與豐富?芍^是錦瑟五十弦,聲聲在弦外。
嚴友人 著名雕塑藝術家
女性之偉大在於她們是大地之母和生命之門!碳基自然人的生命全過程只是宇宙中白駒過隙短暫的一瞬間,一切只在混沌分型現(xiàn)象根本的不可知和不確定之中,所有現(xiàn)存人類對所謂"合理真相"的各種解釋編造和道理羅列均是多余的自圓其說。純粹的藝術家只需有情和合情;無需有理和合理。只有無限的自由放飛才有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藝術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已經是藝術家對人類坦露的交代,沒有必要再對藝術作品來評頭論足加以各種說明和評論,這些都是多余自欺的徒勞,因為任何純粹藝術都是沒有標準和沒有結果的不確定⋯⋯所以,對於藝術,能在混沌和分型中沉浮就行⋯⋯
周黎明 著名詩人、收藏家
李商隱的詩,雖以"錦瑟"為題,但通篇并未落到樂器上,而是借"錦瑟"抒發(fā)千古之幽情。如此次女性藝術家聯(lián)展以"錦瑟"來破題,關鍵是聲明功夫在畫外!這批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九十年代間的藝術家經歷了藝術束縛到個性解放和獨立思考的社會變革期,弘外之音重在表明:女權主義或女性主義并不是其主要的表現(xiàn)方式,思想獨立、表達自由、觀念超前才能爭取在藝術史上的話語權。
朱長元 展覽藝術總監(jiān)
盡管性別平等觀念早已逐漸普及,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仍面臨展覽資源分配和市場認可度等隱性的行業(yè)壁壘。但她們通過主動建構社群、推動藝術議題的討論等,在不斷的拓展生存空間和精神維度。另一方面,現(xiàn)在又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開始進入國際視野,證明其創(chuàng)作早已超越“性別標簽”,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是一個“流動的群體”,她們以女性身份為起點,卻不被其限制,在個人經驗與時代命題、本土語境與全球視野、傳統(tǒng)媒介與前沿技術之間不斷探索,最終通過藝術證明——“女性視角”不是一種“特殊視角”。
朱泓彥 策展人、藝術家
錦瑟無端五十弦,源于唐代李商隱的詩句,表達對于命運的叩問以及情感的追思。在詩中,我們仿佛能觸摸到蘊含著無盡哀思與時代滄桑的詩性密碼。聯(lián)想與想象,把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意象的組合,創(chuàng)造朦朧的境界,借助可視可感的形象來傳達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情感。
在這個萬物互聯(lián)的時代,女性藝術所聚焦的柔韌和慈悲,獨特而敏銳的視角,流轉于時代對峙的靈魂中,在這個算法主導一切的時代里,女性的力量和溫度也許正是一種救贖,一次對未來的,突圍式的叩問。
展廳里每一幅作品都是一種矛盾的綜合體:是被拆解的文化骨骼,里面藏著的《蘭亭序》基因序列,她們所探究的,是如何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里,通過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重新錨定自我的坐標。
展覽不提供標準答案,只呈現(xiàn)正在發(fā)生的實驗現(xiàn)場,在算法時代,重建藝術當代性的本體論價值。既滿足于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具備引發(fā)情感共鳴播力,此次展覽,重點突出女性群體在文化傳承中的主體性重構,而非被動繼承者的角色。
開幕現(xiàn)場花絮:















開幕式嘉賓合影

展覽學術主持馬琳
馬琳,教授,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博士生導師,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副館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管理專業(yè)訪問學者,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藝術理論與策展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陳列藝術委員會會員。致力于藝術管理、藝術博物館學、藝術展覽與策劃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已出版專著《周湘與上海早期美術教育》《書法簡史》《展覽改變藝術:策展的可能性》,主編《上海早期抽象:藝術史的再研究》《水+墨:在書寫與抽象之間》《水+墨:人物畫的發(fā)展》《民間概念與世界視野:“仰觀俯察”展覽與論壇》《2021無問西東邀請展》《新海派:上海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等。

策展人:朱泓彥
藝術家,寫作者。
中國女性藝術家聯(lián)盟上海會長。長期從事藝術項目的創(chuàng)作與實踐,在國內外各大美術館、藝術機構舉辦多次個展和重要聯(lián)展以及學術研討活動。

藝術顧問:周黎明
生于上海,工商管理碩士、詩人、藝術評論者、young美術館學術委員。一九七九年開始以詩歌、散文、劇本等形式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二零零二年出版?zhèn)人文集《獨白 對白 旁白》。二零二四年出版詩集《余生》。作品曾入選《朦朧詩二十五年》、《上海詩歌四十年》及被部分報章、雜志刊發(fā)。二零零三年入選《上海年鑒》(詩歌創(chuàng)作在探索中前進)三位上海詩人之一,F(xiàn)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藝術顧問:海波
著名詩人。散文家。藝術品收藏者。當代大薩滿。

藝術總監(jiān):朱長元
資深媒體人、收藏家、獨立藝術評論家、國際藝術經紀人
世紀環(huán)球藝術執(zhí)行總裁。
參展藝術家:

陳慶慶
出生于1953年10月1日,1994年開始藝術創(chuàng)作,曾旅居歐洲,現(xiàn)居北京宋莊藝術區(qū),職業(yè)藝術家,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大型藝術展覽,部分作品長期被歐洲博物館巡回展出。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紐約新美術館及歐洲和亞洲各國收藏家與收藏機構收藏。
1996年 裝置作品"家"首次展出于奧地利現(xiàn)代藝術博物院聯(lián)展;
1997年 直覺,體驗,觀念,三人裝置展,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1998年 維也納森林紡織品藝術節(jié),獲二等獎,奧地利下奧州;
1999年 參加第二屆國際婦女藝術交流展,泰國曼谷Saranrom公園; “流動的靈魂” 慶慶裝置作品展,維也納 AAI-Gallery Karl Strobe畫廊;
2000年 參加世界博覽會,德國漢諾威; 慶慶綜合材料新作品展,中國當代畫廊,英國倫敦;
2001年 90年代中國前衛(wèi)藝術家資料展,日本福崗美術館;
2002年 參加“金色收獲”,中國當代藝術大展,Zagreb,克羅地亞; 參加東亞婦女藝術節(jié),韓國,漢城; 舉辦“慶慶回來了!”慶慶新作品展,北京紅門畫廊;
2003年 舉辦慶慶裝置作品展,美術館;
2005年 “798的海市蜃樓---神秘的光”慶慶裝置作品展(北京大山子藝術區(qū)大窯爐展場); 慶慶裝置作品展,東京畫廊,日本;
2006年 《中式意識—審美營造的當代復興》,
2007年 《浮游-中國藝術新一代》韓國國立現(xiàn)代美術館,韓國首耳; 《金蟬脫殼-從傳統(tǒng)和革命中的語言拯救》,南京四方美術館;
2008年 參加《面對中國-福瑞德收藏展》,冰島,奧地利,芬蘭,挪威,瑞典,德國等地多處博物館廵展; 舉辦《慶慶寓言》, 少勵畫廊, 香港;
2009年參加《鏡花水月-----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展》,比利時,歐洲當代藝術中心; 參加《活的中國園林》比利時歐羅巴利亞藝術節(jié); 舉辦“南柯一夢“ 陳慶慶裝置作品展, 北京龍德軒藝術中心;
2010年《面對中國-福瑞德收藏展》瑞典Ystads美術館,以及德國等地多處博物館廵展;
2011年《歷史新宋莊》上上國際美術館,北京通州區(qū)宋莊藝術區(qū); 《我信——在宋莊的中國當代藝術》北京通州區(qū)宋莊美術館 ; 《半邊天》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展,美國費城卓克索大學美術館; 《德國北方雕塑展》德國Vorwerksallee,24782 Beudelsdorf; 《面對中國---福瑞德收藏展》荷蘭SingerLaren美術館;
2012年《時尚之巔》悅美術館,北京七九八藝術區(qū); 3月,慶慶裝置藝術回顧展; 3月,“是過程不是夢”陳慶慶 陶詠白的下午茶; 6月,“后敘事Ⅱ”群展,別處空間;
2014年“垚:從土地到家園的想象”當代藝術展(雨村美術館,蘇州) ; “多彩亞洲,文化中國”(時代美術館,北京); “擁有與缺失”
2014聯(lián)合國消除針對女性暴力國際日當代藝術邀請展(中國婦女與兒童博物館);
2015年“奇幻博物館”慶慶裝置二十二年(元典美術館,北京) ; “氣韻生動”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安溪文廟) ; “烽火婦女淚——哭慰安婦”大型新媒體展覽(紐約,北京); “萬神”中國當代藝術的圣家族(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北京); “微藝術博覽會”(玖層美術館,北京); “風向東”博鰲亞洲當代藝術展(博鰲亞洲經濟論壇展場) ;
2016年“全球中國”當代藝術大展(鄭東綠地中心,鄭州) ; “際會與誤讀”中國當代藝術中山邀請展(中山博覽中心,中山) ; “海納百川·壁立千仞”作為一種價值共同體的宋莊藝術精神溯源(東區(qū)藝術中心,北京) ; “798誕生紀(2002-2006)”(宋莊美術館,北京); “弱勢”中國和歐盟的藝術與人權(歐盟駐華代表處,北京)

家 裝置作品 陳慶慶

798的海市蜃樓-數碼燈光裝置作品 208x145x8.5cm 2005 陳慶慶

肉芽兒-數碼燈光裝置作品105x190x8.5cm2005 陳慶慶

歡樂大本營 裝置作品 陳慶慶

雷雙
祖籍湖南長沙,生于書香世家,祖父雷恪及伯、叔祖父在中國美術史上被稱為“湘史三杰”,F(xiàn)居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五屆研修班畢業(yè)。國家一級美術師。由哈佛大學出版、由美國藝術史學者撰寫的《身體的印刻與性別的經典:當代中國的女性藝術(Inscribing the Body and Gendering the Canon: Women’s Art in Contemporary China.)》中,有雷雙藝術專題介紹。
2021年入選亞洲影響力TOP100頂尖當代藝術家榜單(BNAAC亞太藝術研究中心/比佛利北美當代藝術中心)。
2024年應邀參加福布斯中國與鳳凰衛(wèi)視主辦的“致敬女性力量—福布斯中國卓越女性藝術家邀請展”于北京鳳凰衛(wèi)視鳳凰中心。
2024年獲“第 三屆意大利達芬奇藝術文獻獎(中國唯一獲獎者)”于羅馬。
2024年入選“國際文化榜樣人物雷雙”由歐洲集郵協(xié)會協(xié)同聯(lián)合國郵政和德國、荷蘭、奧地利幾國郵政全球公開發(fā)行一套以雷雙肖像及作品為內容的郵票。
2022年參加《The 1st Annual METAVERSE Art@VENICE第一屆威尼斯元宇宙藝術年度展》于威尼斯軍械庫。
1996年應美國女藝術家聯(lián)盟之邀參加首展于紐約聯(lián)合國大廈的BEIJING AND BEYOND國際巡回展。
1999年“夜與晝”獲美國亞太藝術研究院頒發(fā)的優(yōu)秀獎并赴華盛頓市參加頒獎儀式。
1998年及2008年兩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

荷之波 100X160cm 布面油畫 2018年 雷雙

向里爾克致意系列作品 146X114cm 2011年 雷雙

光寂之七 146X114cm 2017年 雷雙

光寂系列 麻布油彩 100x80cm 2019年

姜丹丹
當代藝術家。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實驗與科學”小組會員。法國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美學博導,沈陽魯迅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特聘教授。中國美術學院現(xiàn)代書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曾在比利時法語魯汶大學(201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ODRADEK藝術中心(2020年8-10月)、北京上苑藝術館(2021年4月)、北京世園(2023年夏)擔任駐地藝術家項目。曾在法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總部、巴黎東京宮、蓬皮杜藝術中心、上海中華藝術宮、深圳何香凝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應邀講座。歷年來,姜丹丹的藝術作品曾獲得德國柏林Kommunale Galerie美術館、比利時布魯塞爾Odradek藝術中心、法國La Lique水晶集團、韓國清州國立藝術中心、北京世園璞燊酒店、上海Young 美術館、蘇州金雞湖美術館等機構及海內外私人收藏。

彩云深處 布面丙烯 80x60cm 2019年 姜丹丹

雲水間布面丙烯 80x80CM 2024年 姜丹丹

山野花海 紙上綜合材料 74x49CM 2019年 姜丹丹

任奕泓
跨界藝術家,德國慕尼黑造型藝術學院訪問學者,曾獲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高校教師,現(xiàn)生活工作于上海。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上海市美學學會、上海市工藝美學學會、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yè)協(xié)會、德國水彩畫協(xié)會、慕尼黑藝術協(xié)會、德意志聯(lián)邦藝術家協(xié)會成員。

O-16 布面綜合材料 100x100cm2016 任奕泓

Glimmering Oo. 微光系列 布面丙烯 50x50cm 2017 任奕泓

祝青
出生安徽 現(xiàn)居南京。
2017年 “獨墅湖夏日新銳藝術節(jié)” 蘇州
2018年 “首屆中外美術文獻獎”展 北京
2018年 “跨文化視野的意大利當代藝術展·中國藝術家平行展”
2018年 “2018年度獵質當代藝術雙年展”鄭州 珠江 中山 重慶
2019年 【花橋國際·當代藝術展】 桂林
2020年 "碇泊"第五屆蘇州金雞湖雙年展平行展·第二屆藝術對話展 蘇州
2021年 中國表現(xiàn)--青年當代藝術提名展 上海
2022年 第三屆安仁雙年展 新銳青年藝術特邀展 安仁
2022年 未來劇場 北京
2022年 雪山音樂節(jié)當代藝術邀請展 麗江
2023年 溫度•當代藝術 巴黎
2024年 本來面目 南京
2024年 南京維度(第三回) 南京
2024年 極——時間的切片與標本 上海
2024年 大藝家當代展 倫敦
2024年 和光同塵 南京
2024年 無問西東 南京
2025年年 南京維度(第四回) 南京
2025年 交互未來 深圳

重構-10 綜合材料 55x65cm 祝青

重構 -49 12×55×65cm 綜合材料 2025 祝青

陳魚
1965年生于山東東明,1986年畢業(yè)于山東菏澤師專美術系,2002年結業(yè)于中央美院壁畫系。曾事寫作,有散文作品獲得臺灣第四界梁實秋文學獎,臺灣第七界中央日報文學獎。有繪畫作品被收藏于倫敦香格里拉酒店;澳門皇冠酒店;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冠酒店,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北京希爾頓逸林酒店,法國貝碧歐企業(yè)等多地公共空間,2005年至今工作生活于北京宋莊藝術區(qū)。2005年來,藝術家一直在探索漆性材料在繪畫中的使用和表現(xiàn)力,獨具識別性的風格,在綜合媒材繪畫上有所突破
個展經歷:
2023年 《見自己見天地》陳魚個展 雪蓮亮點藝術中心 北京
2023年,《輕羽翼》陳魚個展,798國際藝術交流中心 ,北京
2020年,《陳魚-自然而然》,伽利略藝術中心,馬德里,西班牙
2019年,《斑斕》陳魚個人作品展,馬德里,西班牙
2018年,《靈幻》陳魚新作展,蔓空間,北京
2018年,《奢華與格調》陳魚作品展,威海
2017年,《植覺蘇醒》陳魚個展,1503藝術空間,北京
2016年,《神秘園》陳魚個展,錦都藝術中心,北京
2015年,《陳魚個人作品展》拉蘭塔畫廊,曼谷
2014年,《花非花》陳魚個人作品展,北京王府半島酒店,北京
2013年,《陳魚作品個展》藍潤藝術中心,北京
2011年,《夏至云來》陳魚繪畫作品展,798 聯(lián)合藝術空間,北京
2007年,《陳魚個人作品展》卡蒂亞畫廊, 圖盧茲
2007年,《陳魚個人作品展》藝術景畫廊,上海
2007年,巴黎畫廊展覽會中獨立個展,法國大皇宮,巴黎
2006年,《曬夢場》陳魚個人作品展,798紅T空間,北京
群展經歷(節(jié)選):
2023年,《大美希言》聯(lián)合設空間,北京
2022年,《中國當代藝術--捷夫.拉比收藏展》,墨爾本,澳大利亞
2021年,《兩岸城市交流巡回展》,臺中,臺南
2020年,《無緣無故》,798朗空美術館,北京
2018年,《無界》海美術館首展,威海
2016年,《重構的他者》當代藝術群展,廣東中山藝術節(jié),中山
2016年,《秘密花園》-國際藝術聯(lián)展,北京當代藝術空間,北京
2016年,《光之回響》藝術群展,紅門畫廊,北京
2016年,《共振計劃》中國當代藝術群展,圣烏爾班,瑞士
2015年,《當代女藝術家聯(lián)展》裸眼空間,北京
2014年,《她時代》女畫家聯(lián)展,時代美術館,北京
2011年,《德國北方藝術節(jié)2011》,石荷州,德國
2013年,《春季聯(lián)展》新繪畫畫廊,洛杉磯

鳥布面綜合材料 120x100cm2023年 陳魚

遠天布面綜合材料 120x100cm2019年 陳魚

生息永續(xù)布面綜合材料 120x100cm2023年 陳魚

肖素紅
1999年畢業(yè)于天津美術學院 獲碩士學位
2011年中央美術學院訪問學者
上海美院國畫系教授 碩士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中國女畫家協(xié)會會員
上海市政協(xié)書畫院畫師
上海市收藏書畫院院委
民進中央開明書畫院理事




張妍
90后新銳藝術家
個展:
山戲——張妍個人作品展(嵩山畫館)
現(xiàn)在ALIVE——張妍個展 (南京財經大學美術館)
當春乃發(fā)生——張妍個展(杭州西湖藝術博覽會)
主要聯(lián)展:“生生 日新——當下書寫藝術邀請展”(澄元藝術空間.上海)“嵩山八閑展”(升達美術館.鄭州)、“首屆亞太藝術展”(南大美術館‧南京)“山風展"(今日美術館‧北京)“馬上封侯——魏墨、張妍雙人展” (十方畫廊.青島)《一巴掌》——小幅當代藝術作品展(SHUI空間.鄭州)“嵩山藝術群落十周年文獻展”(今日美術館)“天作會.書的解放展”(日本 東京)

倆個 紙面油畫棒 2025 張妍



楊文萍
生于云南彌勒市
畢業(yè)于云南藝術學院油畫系,獲學士學位
2007年到北京建立個人藝術工作室至今
職業(yè)藝術家


密語-42紙本彩墨80x80cm2023年 楊文萍

密語系列 紙本彩墨 80x100cm2025年 楊文萍

卞慧群
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
2006開始作為設計師入行工作,在國內及國際大型設計事務所曾擔任總監(jiān),涉及技術以及團隊搭建與管理。
參與2021年“愛要發(fā)電”藝術家邀請展。

手語 布面油畫 75x85cm卞慧群
朱泓彥
策展人 藝術家 寫作者

吉光片羽 60X80cm 紙本水墨 2018年 朱泓彥

山之回響 紙本水墨 60X80cm 2019年 朱泓彥

方寸間 100X100cm 綜合材料 朱泓彥
"Why should the zither have fifty strings?" This line, from the Tang Dynasty poet Li Shangyin, is a meditation on fate and longing. His poetry carries an emotional depth that transcends time—each string, each note, a reminder of passing years. Zhuang Zhou dreams of becoming a butterfly, the cuckoo sings with the sorrow of an ancient king. The moon weeps over the sea, while warm sunlight turns jade into mist. Through vivid imagery, Li Shangyin transforms sound into vision, crafting a dreamlike world where emotion lingers in fragments.
In our hyperconnected yet uncertain era—where faith, trust, and conviction feel increasingly elusive—the resilience, compassion, and sharp perspective of women’s art resonate profoundly. Love, like art, is not static but a verb. In an age ruled by algorithms, the warmth and strength of the feminine may offer redemption, a bold question posed to the future.
This exhibition makes no grand claims of "saving tradition" nor succumbs to narratives of "cultural decline." Each work here is a paradox: deconstructed cultural skeletons hiding the DNA of The Orchid Pavilion Preface. These artists explore how to redefine their coordinates through personal creative language amid uncertainty.
There are no definitive answers—only an open laboratory. Stains, unfinished forms, and fragmented shadows form a sincere proposal for cultural continuity. Rather than fearing the future, let tradition thrive wildly in contemporary flux. By dismantling and reassembling, we rebuild meaning in the algorithmic age. The tens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technology fuels creative energy, balancing scholarly rigor with emotional resonance.
This exhibition highlights women not as passive inheritors but as active reconstructors of culture.
Curator: Zhu Hongyan
出品人:林恩華、蔡德穎
策展人:朱泓彥
學術主持:馬琳
藝術顧問:周黎明、海波
藝術總監(jiān):朱長元
展覽統(tǒng)籌:張淑賢、黃佳寧、蔡云飛
媒體統(tǒng)籌:墨研會、黃佳寧
主辦單位:M50舍替藝術空間
協(xié)辦方:上海日木三石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