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趙海昉作品賞析:人素如簡,畫雅若蘭
趙海昉簡介:原名趙永光,字明一,號蘇山漁翁、聚英堂主, 1954年10月出生于江蘇徐州,本科學歷,1972年在徐州市國畫組參加工作。現為中國書畫研究院院士,中國美術家香港協會會員,徐州市文聯書畫院專職畫家,徐州翰林坊書畫院院長,徐州小藝藝術慈善交流中心藝術顧問、愛心慈善講師、小藝慈善基金名譽副會長,長期致力于公益慈善活動。擅長人物小品、花鳥等題材繪畫,尤其在花鳥繪畫領域中,多年來專功于對鷹、雞等大鳥類繪畫技法的研究與創作嘗試,作品得到了界內同行的褒獎和肯定。
趙海昉的書畫藝術源于生活,寓于自然,既尊傳統,又主創新,長于寫意人物花鳥,以書法如畫,筆力敦厚老辣,縱橫恣肆,氣勢或雄強或詼諧自成風格,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題突出,用色對比鮮明。在為著名豫劇藝術家牛得草先生臺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作畫中,就大膽寫意用筆強烈著色,形成強烈視覺沖擊效果,強化對主題的把握。對《六祖壇經》“菩提本無樹,明鏡也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語的畫意表現中,構圖留白恰當,書畫一體和韻,禪意十足,意境超凡,極具品味。東坡先生說“出新奇于法度之中”,海昉老師過人之處恰在這種適度的把握,所以才能隨意潑灑間也是古意盎然,氣息充盈,干凈高雅,富有韻致的佳作。
趙海昉作品賞析
李日華題跋云:“凡狀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勢;得其勢,不若得其韻;得其韻,不若得其性。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藝之熟,熟極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
趙海昉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充滿楚韻漢風性情的的彭城畫家。人物、花鳥、山水……他皆能揮灑自如,畫境之高,功底之深,人品之實,享譽方圓圈內,不事宣傳、不求闊達、不喜張揚更是他的一貫作風。

徐州知名書法家王興文老先生曾這樣稱贊趙老師:其畫風格調高,傳統現代結合完美,用墨講究,線條流暢。心胸闊達,人品高尚,堪稱“德藝雙馨”。對趙海昉老師的了解,始于徐州一次“迎中秋敬老情慈善”活動。在人潮涌動的嘈雜作畫現場,趙老師氣定神閑,飄逸潑墨,引來無數矚目贊許,求索者甚多。有一位五、六歲的兒童最為靠前,在癡迷的眼神中流露著對藝術的摯愛。趙老師問他喜歡什么,他怯生生的小聲回答“老虎”,趙老師平靜地調墨運色,鋪紙作畫,一幅老虎圖瞬間躍然紙上。當小孩子知道趙老師所作的老虎圖是送給他的時候,臉上流露出不飾稚氣的開心驚喜之情。透過這已被趙老師忘卻的往日截圖,我讀出了一位人素如簡、畫雅若蘭的有性情有愛心的實力畫家。
趙海昉的父親是一位南下干部,因為父親是為數不多的幾個高中學歷之一,48年徐州解放后就留在了軍管會工作。父親一手的好書法深深吸引著幼年的趙海昉,隨父親練習書法便成了他童年的一大樂趣。趙海昉研習小楷,后又勤奮臨習諸多書帖。

趙海昉9歲開始學習速寫、素描、水墨等繪畫技法。后又與徐州市具有影響力的專攻戲劇人物繪畫的宋德安先生,學習戲劇人物繪畫。與老浙江美院畢業的著名畫家劉傳義學習傳統中國畫。

1972年在徐州市國畫組后,又得到了花鳥畫家周長海老師的指點。同在一起工作的劉夢筆老師更是夸贊趙海昉的人物小品結構嚴謹,線條優美。并將1936年國畫潘天壽大師送他的毛筆,轉贈趙海昉,鼓勵他多出精品。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