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時代的拼命三郎——記轉業軍人、陜西市政全媒體總編許衙評
文/李虎山 張根勞
一個人在熱火朝天的偉大時代,如何使自己的人生,閃耀出別樣的光芒,使自己的人生價值,被社會所認可,用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是許多人,在漫漫人生途中不斷思考、探索和為之奮斗問題。當我們在回望過去時,不因祿祿無為而羞愧,這種美好的人生向往,陶醉了多少仁人志士,激勵了多少青春年華。
許衙評(原名許亞平)就是被先人遺訓鼓勵的人士之一。

許衙評在閱讀攝影刊物。吳春飛 攝
在陜西新聞界,許衙評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其側居陜西新聞中心的西安之西,渭水之濱,但在古秦都咸陽,正是他的出現,將一個城市的文化生活推向新的走向,二十多年來,他所策劃、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轟轟烈烈地文化和社會活動,使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千年帝都,在新時代釋放出更加耀眼的爍爍光輝,人們稱他為新時代文化行業的拼命三郎。
軍人作風為做好工作奠定基礎
出生在關中平原興平市的許衙評,從小受歷史文化的熏陶和家庭的教導,樹立了長大后要為社會做貢獻的崇高理想。在學校時,便發奮學習,各門功課均取得了理想成績。1982年秋天,其抱著報考祖國、男兒志在四方的宏偉理想,赴我國西北邊陲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疆某部服役,先后擔任營部電工、水暖工和鍋爐工,從事過生產和飲事員工作,第二年便順利考入國防科工委干部學校,上學期間,由于其軍事素質過硬、學習刻苦認真,很快從學員被任命為班長,后又擔任見習區隊長,軍校為鍛煉和提升學員自我管理能力試行見習隊長制度時,許衙評又成為首個見習隊長,為學員隊建設積累了管理經驗;從通信專業畢業那年,他順利轉為正式黨員后,主動放棄在京留校的機會,第一個響應號召遞交申請書,自愿到西北邊疆去報效祖國。

1985年秋,正在上軍校的許衙評在雁棲湖旁與同學參加聯歡活動。
1986年7月,他來到“天上無飛鳥、風吹石頭跑”的茫茫戈壁,又從幾十人的小點號和技術室技術員做起,認真鉆研學習技術,確保衛星測量任務通信渠道暢通,沒幾年就升任助理工程師,調入機關后,既當過參謀、又當過干事,還做過基層技術室政治協理員,先后20余次圓滿完成了導彈、衛星的發射測控試驗任務;擔任作訓參謀期間,他根據部隊工作特點和需要,參與編寫了《科技干部管理規定》教材; 1996年,撰寫的《結合特點,加強科技干部管理》一文發表在《東風航天》雜志上,引起部隊首長關注。同時,他還學會了攝影,并愛上了寫作,為我國衛星導彈試驗任務的圓滿完成,做出了一名技術和管理人員應有的貢獻,受到了部隊領導的稱贊。

1995年,許衙評(前排左二)參加部隊組織的知識競賽活動。
經歷了部隊緊張生活和艱苦工作環境的鍛煉,許衙評由一個普通的關中漢子,成長為一位優秀的革命軍人,為他后來的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說,在部隊十六年,最大收獲是,對時間有了觀念,對人生有了新認知,對理想有了新追求。是部隊教會了他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要是沒有部隊大熔爐的學習鍛煉,他的人生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情形。
回到地方用熱情宣傳行業發展
經過部隊16年的生活磨練,1998年10月,許衙評轉業到地方工作。咸陽市城市綠化管理處,是一個提升城市文化和改變城市環境的單位,按傳統思維,在這個事業單位,大家埋頭干活,按部就班工作就算完成了任務。可他到單位后,并不這樣想,無論是擔任科員、管理科科長、辦公室副主任,還是工會主席,他總想著用什么辦法,來宣傳好這座城市,宣傳好這個行業人員抖擻的精神風貌和理想追求。

2016年春節前夕,許衙評和工會副主席王萍看望慰問單位原黨支部書記張崗(中)。來選峰攝
從轉業后到2002年,他不僅自費購買了一款相機,而且用手中的相機和筆頭,記錄了綠化人對事業的熱愛和他們對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細追求;他將眼光和鏡頭始終對準一線工作者,文章和照片發表在《咸陽日報》《陜西日報》《中國花卉報》《中國建設報》等不同的報刊上,起到了極大的宣傳效果,使市民對城市綠化工作有了新認知。許衙評一直認為并倡導,照片是最真實的歷史記錄,用照片說話,將城市綠化和熱愛家鄉視為每個市民的自覺行動。2006年,他組織策劃了《綠色咸陽》攝影大賽,收集反映城市綠化作品300多幅,作品展出后,在單位和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在廣泛總結用攝影作品展現城市綠化人生活和精神狀態的經驗后,2008年,他參與組織策劃了《咸陽市“古建杯”鏡頭中的咸陽》攝影邀請賽暨展覽,更是受到市上有關領導和各界群眾的好評。
正是他用自己鐘愛的鏡頭,記錄和反映市政人的風貌,和他對新聞事業及攝影的熱愛,不但讓人們認識了他,也讓人們記住了他。
2002年,陜西省建設廳主管、陜西市政工程協會主辦的《陜西市政》雜志,在物選負責人時,因為他對新聞的敏感和攝影作品的影響力,受到省市領導的關注和認可,被安排負責《陜西市政》的采訪、組稿、編輯、設計、印刷、出版和郵發。令人們沒有想到的是,他主編的《陜西市政》雜志發行后,在全省市政系統成為人人愛讀、喜讀的刊物,被人們譽為了三秦大地上新聞寫稿人美麗富饒的五彩地。負責這項工作后,他力圖改革創新,吸納人才,培養行業新聞人才。他主張,行業新聞,要以寬泛的視角,挖掘新聞的志趣,傳播文化和宏揚行業人精神風貌和風采,展示城市建設成果,以準確的資訊,服務于行業,要把雜志辦成在行業中用得上、用得著,并對振興行業有促進作用的刊物。正因為他擁有超前的思維和與日俱增的開拓精神,以及他以誠實、敏銳、果斷的個性魅力,吸引了許多熱愛新聞和文化的人來到他身邊。雖然在陜西這個文化大省,新聞載體眾多,各類報刊雜志紛呈,但他堅持創新原則,服務于用戶的決心,始終未變。從編輯部主任,到副主編、執行主編,他將對新聞的熱愛,傾注在辦雜志的實際操作中,及時準確地報道政策和行業動態,贏得了人們的認可和尊敬。

2011年5月18日,在安康市召開的陜西市政第四屆通訊員培訓會上,許衙評(右)為優秀通訊員頒獎。
為了給行業培養新聞人才,2002年以來,他克服種種阻力,先后在西安、臨潼、安康、咸陽、柞水、神木等地組織7次全省市政行業宣傳寫作人才培訓會,培訓通訊員300多人次;這些人才經過培訓,學到了專業知識,回到各地后投身新聞寫作,使全省市政建設宣傳工作得到提升,為建設美麗陜西,讓陜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了更好的挖掘行業新聞,緊跟時代步伐,及時為行業鼓與呼,宣傳市政建設行業所取得的成就,2009年,根據國家“拉動內需、加大市政建設”號召,許衙評及時策劃并組織實施了“陜西市政三秦行”采風活動,利用一年多時間,采訪省內11個地市80余個縣區;采集動態新聞300多條,拍攝城市建設照片10000余張,為當時助力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宣傳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2009年3月27日,許衙平受邀赴漢中參加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論壇時在拜將臺采訪歷史學家組織研討。李虎山 攝
2013年11月至2014年6月,許衙評根據咸陽市城市建設情況,又一次策劃組織了咸陽市“6+3”工程攝影征文大賽活動;期間,他還策劃拍攝了《花水映天 綠滿咸陽》電視專題片,為咸陽順利通過國家園林城市創建驗收做出了貢獻。通過舉辦活動,不但發現了不少新聞和攝影人才,也宣傳了咸陽這座富有魅力古都而具有朝氣的城市。
許衙評一直在新聞行業里默默耕耘,他在埋頭認真編輯雜志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媒體的發展變化。隨著信息時代來臨,人們對資訊傳播新方式的普遍接受,使傳統的紙質媒體受到很大沖擊。面對此現狀,許衙評經過調研和征求行業建議,及時組織專業人才,于2008年年底創辦并運營陜西市政網,2015年秋策劃實施并開通了陜西市政微信公眾平臺,后更名為直達陜西、愛我陜西,現名為陜西微刊,并擔任總編;年發新聞資訊逾萬條,為人們提供了精準的新聞快餐。雖然工作繁忙,但許衙評對攝影的喜愛從未減退,他不但加入了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成為會士,還擔任了中國民俗攝影協會西部工作站秘書長一職,參與并組織會員開展各類搶救性記錄歷史文化遺產活動。他創作的攝影作品《伴奏》,在2012年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職工喜迎十八大攝影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在2014年第二屆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攝影大賽作品展示“爭先杯”獲得優秀獎;攝影作品《鼎盛》、《吼秦腔》、《幸福金秋展風采》《最美綠化人(組照)》和《市場化使咸陽的地面更干凈》、《綠滿咸陽不是夢》、《修平百姓腳下路》、《情牽環衛 用心清掏二十年》等文章均獲得省市職工攝影賽一、二、三等獎,也為咸陽成為全國文明城市做出了不懈努力。
除編輯雜志外,他還策劃編輯了《綠韻槐里》、《生態人文精致宜居》、《相識戈壁相聚咸陽》等多部畫冊,印發后受到行業人士和戰友們的喜愛及稱贊。
2016年4月,由他發起并組織開展了咸陽市綠化處首屆“最美綠色使者”系列評選頒獎活動;策劃組織了咸陽《綠色之路》作家創作座談會、咸陽最美市政人評選頒獎和最美城建人評選活動,均取得了滿意效果。他說,之所以組織這些活動,目的就是讓人們在享受城市建設帶來便利快捷的同時,希望大家更多地關注城市建設者們的付出,更加珍惜愛護環境,熱愛建設城市。
整合資源為弘揚傳統文化獻策
人們知道,咸陽是一座富有厚重歷史和文化的城市,但隨著現代化的到來,傳統文化漸漸被新的文化浪潮所替代或者淹沒。黨的十八提出了文化自信,其中就包括如何用傳統文化,為今天的現代化生活服務。
生活和工作在咸陽的許衙評,在做了多年的宣傳工作后一直在思考著,如何利用現有資源,為傳統文化的復興做出更多貢獻?

2017年6月10日,許衙評組織探尋團人員走近唐馬跑泉遺址。 張根勞 攝
許衙評經過深思熟慮,與退休教授張根勞、《老咸陽》作者董學武一起,通過與咸陽馮強文、梁澄清、張德臣等大批民間藝術家交流采訪,闡明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大家地積極響應。2017年2月16日,許衙評以《陜西市政》全媒體為主導,聯合其他媒體發起了“探尋歷史蹤跡,傳承優秀文化”活動,并在咸陽古渡舉行了啟動儀式。之后,他利用工作之余,組織民間歷史愛好者和在歷史研究中取得成績的社會賢達、學者、教授和書畫界人士,先后走訪了咸陽八景、碌碡橋遺址、沙河九眼橋、咸陽民國第一高樓、涇陽裕興重磚茶、老秦味道、北杜鐵塔、紅塬坊血麥、咸陽城區塬窯洞、武功姜塬祠等20余處人文景觀及地方特色,每走一處還召開研討會,整理研究成果,書寫挖掘紀錄文稿30余篇5萬余字,探尋小組撰寫的《大西安環境下如何做好歷史文化傳承》一文被民盟咸陽市委確立為課題進行研究,并獲咸陽市委統戰部《民意社情》調研一等獎;系列文章在《中國民族博覽陜西專刊》雜志、陜西市政網等多家媒體網站發表后,引起了政府和相關部門重視。有歷史專家稱,此舉,不但填補了官方對歷史文化研究的不足,也為挽救歷史遺存,弘揚傳統文化,使人們了解歷史、學習歷史、珍惜歷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書畫是人們普遍喜愛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書畫作品的熱愛,超過任何歷史時期。在咸陽這座歷史名城,書畫家隱居深巷,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但苦于流通渠道不暢,宣傳不到位,許多書畫家只知道埋頭創作,找不到出路,其作品藏在閨中無人知。

2013年6月22日,許衙評和岳父吳志琪(書法家、民間歷史學家,右)看望中國楹聯學會理事馮萌獻(左)并與之交談。吳亞革 攝
在挖掘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許衙評常常聽到書畫家的嘆息聲。他通過進一步調研,決定利用自己掌握的媒體資源,幫助書畫家們走出困境。經過調研和準備,2017年4月,由他倡導并創辦了“共享書畫”平臺,將咸陽、西安、寶雞、商洛和甘肅等省市的書畫家組織在一起,進行書畫創作交流和作品交流,對書畫家進行視頻專訪,提升其知名席。三年多來,通過共享書畫平臺,舉辦書畫筆會10多次、書畫交流活動20余次,訪書畫和藝術家100余名,培養推出了一大批書畫名家,其中吳志琪的書法拓片《中國朝代繁衍》、王守一的雞毫專利作品《金文壽》、安君康的國畫《牡丹》、李翰迪的國畫《馬》、鄭海的國畫《鷹》、馮世平的書法作品皆成為名作,成為普通百姓和收藏家最喜愛的藝術作品。共享書畫平臺采取橫向交流、分點交流、地域交流、縱深合作等模式,與北京、廣州、西安和深圳等地媒體和書畫組織合作,使咸陽書畫家的作品,從深巷中的畫室逐步走向市場,從關中走出潼關,從北方走向南方,從中國走向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歐州等地,“共享書畫”媒體聯盟平臺成為一個品牌,受到大家的好評。

2017年8月2日,許衙評將共享書畫首批簽約書畫家王守一書寫的陜西省愛國主義志愿者協會口號轉交到會長崔國衛(中)和執行會長李凱弘(右)手中。
不少書畫家感慨地說:“是許衙評和他的團隊,讓我們有了出路,要是沒有共享書畫這個平臺,我們還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他不但給我們的創作增加了動力,而且延續了我們的藝術生命。”
在國家推行鄉村醫療改革中,許多簡居農村或者城市社區的基層醫生,默默無聞地工作著,他們成為時下鄉鎮最后的忠實守望者。在多年的采訪中,許衙評發現,相當一部分鄉鎮基層醫生,除了肩負治病救人的工作外,還要兼顧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還有的,放棄外出掙錢的機會,堅守在只有老人和孩子日漸空曠的農鄉。但鄉村醫生,不但報酬很低,且沒有政治地位。經過采訪和交流,他與同仁決定,以創建的陜西市政全媒體為載體,聯合《中國民族博覽》雜志,于2018年8月發起了尋找最美鄉村(社區)醫生和診所(服務站)活動并向全國推廣,2019年1月20日,策劃組織舉辦了首屆尋找陜西最美鄉村(社區)醫生和診所(服務站)評選暨頒獎典禮;2019年11月16日,策劃了首屆尋找湖南最美鄉村(社區)醫生和診所(衛生室)評選暨頒獎典禮;2020年1月15日,策劃組織舉辦了第二屆陜西最美鄉村(社區)醫生和診所(衛生室)評選暨頒獎典禮;期間,他還擔任了《中國民族博覽陜西醫療專刊》、《中國民族博覽湖南醫療專刊》,后更名為《中國民族博覽醫療專刊》、現名為《中國鄉醫》雜志總編。“尋找最美鄉村醫生”活動的舉辦,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不但使更多的鄉醫,重新認識了奉獻鄉村的意義和人生價值,而且促進了鄉村醫生技能和服務水平地不斷提高。
被采訪鄉醫激動地說:“這么多年,還沒有那家媒體或者記者這么重視我們,還給我們拍視頻,這讓我們心里好感動、好溫暖。”
多年來,許衙評不計個人報酬和得失,一心從事公益事業的舉動,在行業內和新聞界廣泛傳播,也被人們傳為佳話。2014年12月,許衙評受邀協助發起和籌建陜西省愛國主義志愿者協會,2016年1月擔任陜西省愛國主義志愿者協會理事和中共陜西省愛國主義志愿者協會黨支部宣傳委員,同年7月共同聯合發起并協助籌建中國愛國主義志愿者協會。他始終如一配合做好協會宣傳工作,倡導協會人員:我們既然是愛國主義志愿者,就要不講得失,真正發揮“中國愛國思想理念”,弘揚“愛國精神”,用我們的行為感召更多的人,點燃愛國熱情,我們更要做出一些具體的實實在在的事,表達我們自己對祖國和世界的熱愛。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為事業奮斗的過程是無限的。有些人,在同樣的時間內,卻做出了不一樣的事。許衙評就是這樣的人。
他說:“我就想活的和別人不一樣,我就想用自己的力量,在有限的時間,多做一些有益社會的事,雖然所做的這些事,改變不了世界,但總是會改變一些現狀,使自己在將來,回顧歲月時,沒有遺憾,沒有愧疚,這也許就是自己的人生追求吧。”

2018年3月20日,許衙評赴貴州、四川等學習考察期間在途中留影。 傅曉東 攝
許衙評簡介
許衙評,原名許亞平,男,漢族,1963年12月23日生,陜西興平西吳豆馬村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曾用名許向龍、許向農,筆名史正。資深法治記者,媒體人,社會活動者。
歷任咸陽市城市綠化管理處工會主席,中國民俗攝影協會西部工作站秘書長,陜西省職工作家協會網絡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全民健身操舞推廣委員會咸陽市分會副會長兼秘書處處長,陜西市政全媒體總編,共享書畫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CEO,探尋歷史蹤跡傳承優秀文化活動創始人,最美鄉醫聯合發起人,中國鄉醫(原名中國民族博覽醫療專刊)雜志總編、中國民族博覽陜西專刊主編,中國愛國主義志愿者協會聯合發起人之一,陜西三秦市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珍奇昌盛”紅木博覽園6月28日盛大開幕 一起見證大自然的寶藏
- ·下一篇文章:楊凌“文哥說非遺”之十六:誰持彩練當空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