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翰林書畫藝術全球杰出貢獻獎得主蔡伏彬老師

工藝美術大師蔡伏彬老師簡介
現為:
北京黃賓虹書畫院雕刻院院長
中國翰林書畫院理事
國家一級工藝美術師
中國網絡書法聯盟刻字委員會委員
榮獲翰林院文化藝術中心首屆書畫藝術領軍人物稱號
蔡伏彬先生,男,漢族,江蘇籍,號隆慧居士。自幼喜愛雕刻工藝,聰穎好學。師從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張來喜,張大師的漆雕團隊堪稱國內第一流。其漆工師傅是唯一的漆工省級大師劉龍寶。由于蔡伏彬先生認真學習,勤于苦練,很快掌握了過硬的漆雕本領,使得其作品深受市場歡迎。他承接的紅木家具刷漆成品及漆雕茶壺制作成品很受市場歡迎。
蔡伏彬先生承包過高旻寺寶塔雕刻工程。揚州多處店面牌匾,包含揚州著名的商業旅游景點東關街幾十家店面招牌都由其制作。書畫家的書畫作品保真刻碑也完成的令人贊嘆。
為了將自己掌握的傳統工藝為更多的人造福 ,這位年輕的工藝美術大師,正努力專研技術,大膽創新,向國內外熱愛藝術的人們展示出一件件更加精巧的藝術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蔡伏彬老師經過自己的專研與創新,獨創了瓷刻這門技藝,不僅工藝獨樹一幟,而且畫面保真效果長久,鮮亮、厚重、飄逸……各類藝術效果更加完美地呈現出來,在實用建筑裝潢與藝術作品展示中都是值得推薦的表現形式。
2020年7月8日《揚州晚報》就蔡伏彬老師的藝術發展歷程進行了專門報道。

一把刻刀,點木成“金”
漫步在東關街頭,街面上人流不息、店鋪林立,商業的繁華可見一斑。
首先,映人眼簾的是那一塊塊充滿文化氣息的門頭匾額。
而這古色古香的門頭匾額,就成為了古街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可能有很多揚州人不知道的是,這么多門頭函額,有半數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揚州木刻師傅-隆慧,本名蔡伏彬。
遠離繁華,只為刻好這方匾額。
隆慧的工作室,就在揚州的老城區。木板和工具放滿了不大的“太忙,主家急著要,這幾天忙著趕工,來不急收拾,有點亂。"隆慧笑呵呵地說道。
在和隆慧的聊天中,我發現他是一個感厚卻又健談的一個人.
隆慧對我說:"這是個細活,來不得一點馬虎與浮躁。主家急,你不能急,因為這門頭畫額是要掛出去的,它就是這家店的臉面。
也是我的臉面。如果我刻不好,就會把自己的招牌砸了。
經他之手的每一塊匾額,他都力求精益求精。
手工木刻匾額,不靠花哨的外表炫人,質樸有力,最能顯出作者的功力。一件雕刻成功的牌圓,需要經過十天半月的打磨,砂紙婚破手上的皮膚,那是常有的事。其中付出的心血,我想只有隆慧自己知道。
匾額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數千年以來,它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筑藝術融為一體,集字、 印,雕、色之大成。為
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今年五十多歲的隆慧從小就喜愛木雕,從18歲拜師學藝開始,先后師從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張來喜和漆工省級大師劉龍寶,從放樣到雕刻成型,上色成品,他都嚴格按照傳統工藝技法。
“刻刀一定要拿穩,不然碰到膝面,板子就殘了。"在隆慧的心里,自己雕刻的每一塊畫數,都是他的心里最難以割舍的部分。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機刻的畫額,隆慧仍在堅持手工創作,“機器是不可能取代人手掌的1度,我喜歡這一刀一刀刻畫線的感覺,其中傾注了我的感情。"隆慧說道。
操拾一門技藝的過程,并不僅僅是在“技"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感覺自己的精神境界與這門手藝建立的某種關聯
就像降慧,三十多年來,只為做手工雕刻匾額一件事情,不取巧,耐得住寂寞。
正如他自己所言,只要站在工作臺前,一拿起刻刀,他的內心就會變得安靜而又踏實。
記者常虹
蔡伏彬老師各類藝術作品欣賞:


蔡伏彬老師石刻作品


蔡伏彬老師瓷刻作品



蔡伏彬老師木刻作品

蔡伏彬老師牌匾作品
作者:中國翰林書畫院秘書長
翰林院美術館江蘇館館長
物華天寶藝術推廣中心負責人
劉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