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南學街小學舉辦“甲骨文書法講座”
漢字之美,在于歷史,漢字之美,在于傳承。10月23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榮譽教授常健君受邀走進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南學街小學舉辦“甲骨文書法講座”,給該校師生送上了一場豐盛的傳統文化藝術大餐。
學生代表為參會嘉賓佩戴紅領巾
管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潔,管城區西大街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趙玉、辦事處主任張紅軍,北京涉外經貿學院客座教授、著名畫家沈玉萍等嘉賓出席開班儀式。
王瑩校長為常健君教授頒發終身榮譽輔導員獎杯
作為鄭州市中心城區、老城區,鄭州管城回族區積淀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早在3600年前就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又稱湯、成湯)建的亳都所在地,可謂鄭州之根。至今留存的鄭州商代遺址,是鄭州位列“中國八大古都”的重要佐證。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南學街小學是一所具有百年建校史的名校。創辦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歷經南學書院、南學小學堂、南學街小學等階段。雖然校名更迭,但是淳樸的教風和濃郁的學風卻代代傳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常健君教授在講解甲骨文知識
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石,作為目前我國最早成系統的文字,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甲骨文構字采用簡單的線條,概括傳神,具有一定裝飾性和美化傾向。不少甲骨文形體猶如美術作品中的速寫,布局形象表現出古人樸素的美的感覺和觀念。這為藝術創造提供了廣闊空間,推動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書法藝術。
讓孩子們認甲骨文
絕大部分的甲骨文發現于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殷墟,此次在商代前期都城遺址亳都所在地鄭州管城回族區商都歷史文化區及南學街百年老校舉辦“甲骨文書法講座”有著重要意義。
講解甲骨文書法作品
常健君教授現為全國政協書畫室成員、河南省法院系統文聯顧問。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資深會員,在國學、詩詞等方面頗有造詣,曾在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講授書法和國學,并應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華人社團邀請,舉辦專題講座宣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常健君教授1965年在南學街小學畢業,一直關注母校的發展,對母校的工作予以支持,多次走進母校利用身邊的資源讓書畫藝術走進校園。
講座現場
在談及為何選擇甲骨文作為教學內容時,常教授說道:“管城區商城遺址的發現,解開了三千多年前神秘殷商王朝的起源之一,在歷史的新起點,我們要大力發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助力管城商都歷史文化區乃至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蘊。”
從甲骨文字的由來、演變歷程、鑒別和運用、書法性創作、甲骨文書法賞析等方面為老師和學生們答疑解惑,宣揚傳承甲骨文化。常教授利用兩節課的時間帶領大家體驗了奇妙的中華文字探索之旅。當聽到常教授介紹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依然是從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發展演變而來的,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字,孩子們頓時肅然起敬,臉上流露出敬仰和向往的神情。
常健君教授現場揮毫
"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在“識字”環節,孩子們在常教授的引導下,通過觀察字形、分析結構,孩子們發現甲骨文似乎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么高深,甚至比今天的漢字更生動形象,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很快認識了許多常用的漢字。此外,常教授還針對楷書、隸書、行書等分別講授了書寫的特點和要素,同時勉勵孩子們要首先寫好楷書,更要堅持不懈地練習,真正地用行動來傳承和發揚中華漢字文化。常教授還現場揮毫潑墨,進行了甲骨文、楷書、隸書、行書書法展示,精湛絕妙的書法技藝,讓孩子們領略了傳統書法的獨特魅力。
常健君、沈玉萍、王瑩、學生代表合影
活動最后,孩子們意猶未盡,紛紛圍在常教授身邊交流著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常教授耐心地一一進行解答,同時還親筆為孩子們簽名留念并送上了最美好的祝福,大家也紛紛表示要牢記常教授的教導,好好學習、不忘師恩,將來努力做社會的棟梁之才。活動的舉辦讓孩子們了解了中華文字源頭,傳承了商都歷史文脈,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師生們有了一次不可多得的藝術體驗。
該校校長王瑩表示:今后將繼續開展類似的主題活動,引導少先隊員從小愛上家鄉文化、愛上民族文化,在學習、傳承和發揚中汲取動力為建設更加美麗的家鄉、更加富強的祖國而奮斗。
據悉,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該校將進一步將“傳統文化”與“研學旅行”有機結合,帶領孩子們通過集體研學的方式挖掘家鄉深厚的文化資源,弘揚家鄉豐富的歷史文化。(劉永合)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