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生|趙京林:無香齋印象——朱榮發篆刻藝術欣賞
無香齋印象
——朱榮發篆刻藝術欣賞
文/趙京林
篆刻是一門古老而又獨特的傳統藝術,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都有印章使用的文獻記載。“印″是個會意字,左半部是個"爪"字,即手,右半部是個"卩"字,古文字是一個屈膝彎腰的人,合起來就是用手按壓,這就是印的原意。印者,信也;在古代代表著誠信與權力。宋、元以后,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篆刻的重要性;到了明清,詩、書、畫、印珠聯璧合,別開生面。
秋后的邳州也如周邊地區一樣,疫情的陰霾還未散去,連綿的秋雨接踵而至。坐落于邳州鬧市區的無香齋則是分外寧靜,總會如約迎來泡茶、品茗、讀譜、臨帖、治印的主人。這就是江蘇篆刻研究會會員、邳州印社社長、篆刻家朱榮發先生最平常一天的開始。
名字有如一個人的商標,朱老師的大名就濃縮了篆刻藝術的邳州符號。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朱老師就已涉足篆刻藝術,如膠似漆的感情從未中斷,其篆刻先后得到了韓天衡、徐暢二位老師的指導,初習吳昌碩,繼而秦漢,近年來多用心于古璽。他追求高古雄渾的審美風貌,方寸之間,縱橫捭闔,氣象萬千。
篆刻是篆書和鐫刻相結合的一門綜合藝術,作為一名篆刻家,不僅需要一定的文字學、書法功底,更要有大量的臨摹、創作實踐。如何分朱布白、虛實相生,一一了然于胸,然后上石奏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是《詩經》中耳熟能詳的話;到了《論語》里,被孔夫子引申為“君子的自我修養就像加工骨器,切了還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還得磨。” 其實,這個道理應該是篆刻藝術的發軔,也是朱老師為人治印的信條。學習篆刻亦如書畫,要從臨摹古代經典入手,朱老師十分注重臨印,臨摹了大量的古代名作。朱老師的創作注重印文的大小參差,俯仰欹側,總體看來,印面空闊開朗,疏密有致,特別是邊框的處理,將奇拙寓于平和之中,用刀潑辣,線條爽利,整體氣息完整,收放、避讓,線與面、曲與直、殘與全等等的對立統一,險中求穩。
無香齋沒有香艷沁人,觸目皆是琳瑯滿目的各種印石,據朱老師透露,目前收藏的印石逾萬枚。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花甲之年的他仍然樂此不疲,不問收獲,伏櫪耕耘 ……
寧靜致遠
坐看云起
悠然見南山
山陰道上
十日一山 五日一水
幾度夕陽紅
位卑未敢忘憂國
以和為貴
神馬都是浮云
且飲墨瀋一升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