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數字化技術為患者安全“栽”下滿意的“新牙”
30多個方格間一字排開,每個方格間擺放著一臺先進的口腔科綜合治療椅,診療大廳內環境嶄新、潔凈、明亮。這里擁有完善的消毒、放射及輔助設施,配備有頜面外科骨微動力系統、Leica手術顯微鏡、超聲骨刀、二氧化碳激光、口腔錐形束CT、瓷睿刻椅旁數字化修復系統、3D打印機、根管顯微鏡、Fotono雙波長激光、佛羅里達牙周探針等先進的牙科設備。
在鄭州市中心醫院門診五樓口腔科,這里每天就診患者絡繹不絕,高超的醫療技術加上便捷的就診流程,令患者就醫過程井然有序,舒適放松。這個環境優美、設施一流的領頭人是口腔科主任、主任醫師陳卓。在她的帶領下,科室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員結構不斷優化,數字化、舒適化程度持續提高,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信任和認可。
精進技術,服務廣大病患
每天早上7時許,陳卓主任便已早早到達科室。“有許多遠道而來的病人,他們上來一趟不容易,盡早給患者看好病,就能方便他們回家。”因此可以經常在科室看到,陳主任忙上忙下,推遲下班時間,直到送走最后一個就診患者,早已過了飯點。
陳卓的爺爺陳玉亭,是鄭州市口腔醫院的創始人之一,受老一輩的影響陳卓從小就立志要做一個受人尊重的口腔科醫生。經過發奮努力她被河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專業錄取,1995年7月畢業后進入鄭州中心醫院口腔科工作,20多年來她始終默默奉獻于口腔臨床第一線,現任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口腔科主任,河南省口腔醫學會激光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口腔醫學會正畸專委會委員,河南省口腔醫學會美學專委會委員,河南省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并獲得鄭州市醫德標兵,鄭州市衛健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鄭州市健康達人等稱號。
為提升自身技術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務百姓,陳卓多年來不斷學習,積極參加省內外舉辦的各種口腔學術交流,增強業務能力。并到首都醫科大學正畸中心進修學習,在學習中,她接觸了數字化口腔技術,她發現與傳統口腔診療相比,數字化口腔技術更加安全、精準、微創、高效、舒適。同時,個性化設計方案借助數字化以直觀、立體的形式呈現在患者面前,便于醫患交流。
學成歸來后,隨著醫院第一臺數字化口腔掃描儀的引進,讓數字化技術在口腔醫療領域中得到了應用。三門峽盧氏縣48歲王女士,氣質非常優雅,卻因為牙不齊影響了美觀。王女士一直想矯治牙齒,但是一想到“鐵齒銅牙”,也更怕同事朋友笑話。她多方求醫,輾轉了多家醫院,王女士經其他矯治患者介紹了解到,鄭州市中心醫院口腔科陳卓主任在牙齒矯治方面頗有建樹,帶著滿滿的希望,患者找到了陳卓主任。
在對病人進行了全面檢查,發現患者是露齦笑,牙齒前突,中度擁擠不齊,后牙存在個別牙反合,重度牙周炎。影像資料顯示,上下前牙牙根在牙槽骨長度均有變短,出現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這些都為治療增加了不少難度,陳卓主任決定通過無托槽隱形矯治,配合牙周學科形成多學科協同診療。
對于這位患者,同時伴有重度的牙周炎,要通過牙周系統治療消除炎癥,使牙周炎患牙的牙周支持組織恢復健康。又要在炎癥消除的基礎上,通過完善的正畸治療移動患牙,以解除擁擠、改善咬合關系、消除咬合創傷,由于既往矯治過牙齒,更要避免牙齒的往復運動,矯治難度非常大。
無托槽隱形矯治是口腔正畸科的主要矯治技術之一,陳卓主任帶領的團隊在錯頜畸形伴慢性牙周病患者的方面有深入的研究,采用正畸輔以牙周組織再生術、PAOO骨增量術、牙齦移植術解決牙周患者牙齦及牙槽骨的喪失,完成科研立項2項,發表核心期刊2篇。
通過對王女士進行了全口掃描,建立了3D數字化模型,陳卓主任即刻在數字化模型上進行了模擬排牙,王女士看到了自己矯治后的模擬3D模型,更加堅定了矯治的信心。經過精心的設計、嚴謹的診療過程把控,以及正畸全程的牙周維護與監控,為期兩年半左右的矯治,患者效果非常好,不僅解決了牙齒及咬合不佳的困擾,而且微笑時露牙齦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王女士終于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現如今,數字化技術正在引領鄭州市中心醫院口腔科醫療發展的新航向。隨著數字化技術與口腔正畸學的聯系日益緊密,傳統正畸診療行為模式發生了深刻變革,已逐步從經驗化、大體化、輪廓化向標準化、精準化、個性化、數字化方向邁進。錐形束CT、光數字化印模等口內掃描系統和口腔數字軟件,3D打印技術等,為實現口腔正畸個性化、精準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安全保障。
依托于這些新技術,陳卓團隊在數字化隱性矯治領域精耕細作,迄今已完成數百例數字化隱性矯治。與傳統正畸技術相比,數字化隱性矯治更加精準、高效、舒適。同時,個性化手術設計方案借助數字化以直觀、立體的形式呈現在患者面前,便于醫患交流。
數字賦能,牙齒修復更精準
19歲的張琰(化名),是一位即將出國的留學生,每每好友相聚,面對美味佳肴的她卻望而卻步,原來張琰由于多顆后牙大面積齲齒,只要食物稍涼、稍熱、稍硬,稍甜,她的后牙即酸痛不適,十分難忍,以前咨詢醫生需要做冠修復,磨牙多,周期長。
偶然間,她在抖音上刷到鄭州市中心醫院口腔科有椅旁數字化口腔修復系統,可以當天修復缺損的牙齒,張琰迫不及待得來醫院就診,口腔科數字化美學修復團隊評估了她的口內狀況,詳細介紹了治療方案,以及椅旁數字化口腔修復系統即刻修復、高度精確,治療過程舒適無痛的優點,而且這種治療方式較傳統治療對牙齒損傷小、對影像診斷無影響。
數字化美學修復團隊劉惠莉主任醫師首先在患者口內進行精細的牙體預備,接著由團隊成員王學金主管技師建立3D數字化模型,完成3D設計以及修復體的即刻制作。僅3個小時數字化美學修復團隊即完成了全部治療過程,患者下頜四顆后牙均佩戴了高精度的嵌體。治療結束的第二天,張琰告訴醫生,她終于“無痛”地享受到了蘋果的酸甜可口了。張琰對此次治療非常滿意,不停地感謝數字化美學修復團隊精湛的技術,熱情的服務,幫她解決了困擾多時的痛苦。
臨床實踐經驗表明,數字化修復解決了患者和醫生的后顧之憂。有了數字化技術的支持,醫生的修復牙過程已從過去“了然于心”變成了“歷歷在目”,患者也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陳卓解釋說,每顆牙的形態各異,就像每個人的指紋一樣,因此牙齒制作過程需要1∶1復刻,由義齒加工廠在復刻模型上做出假牙,而傳統印模手段是把托盤與印模材料放置到患者口腔內,對咽部異物感強烈的人來說,極易產生惡心、反胃、嘔吐等嚴重反應,有的甚至因此拒絕繼續治療。而數字化印模技術除可縮短托盤、調拌印模材料等待時間外,還能有效減少消毒印模、固化材料、灌注與運輸模型等操作步驟及流程,讓患者診療體驗更簡便、更舒適。
同時,傳統硅橡膠、藻酸鹽等印模模型除需要占據大量儲存空間外,還要消耗較多替代體等耗材,部分相對復雜的種植修復模型則必須長期保存,故口腔科存儲模型需要占據較大空間。而口內數字化印模僅需將相關數據儲存在光盤、硬盤中即可,不僅省去大量空間,同時還有利于隨機調取,避免了印模材料長期儲存造成的潛在污染。并且數字化印模技術既能顯示口腔內組織三維形態,又能明確彩色信息,數字化比色牙齒,可以模擬出具體修復過程,能讓患者對修復方案和預期修復效果有直觀了解,方便患者隨時與醫生溝通,表達個人訴求。
口腔傳統種植手術在沒有數字化技術賦能之前,醫生只能通過影像技術檢查了解患者術前的骨組織和神經血管分布詳情;還要對口腔局部解剖結構了如指掌,并具有很強的空間感;同時要把二維圖像在腦內幻化成一個立體影像,反復在腦海中勾勒種植體植入牙槽骨的手術環節,每一步驟都需要模擬推演,如果沒有長期訓練及經驗的積累,很難實現牙齒的精準種植。這種單純依靠經驗的傳統徒手口腔“盲種”手術,被稱之為“自由手”種植。
陳卓主任說,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復雜病例,如連續多牙缺失、全口無牙頜、嚴重萎縮頜骨和特殊解剖結構等,術者“自由手”操作往往“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就需要更高的手術精度。而數字化靜態導板恰恰能夠提供可視化術前規劃方案,醫生可以按“以修復為導向”的原則將種植體設計在理想位點,提前預測治療難度并規避手術風險,使種植過程和術后結果更具有可預期性。
陳卓主任表示,作為全新的數字全息影像技術,“數字化設計系統+數字化導板3D打印”通過電腦端的3D可視化閱片軟件,可模擬術前規劃、測距、角度測量,以及血管距離、直徑、體積、面積測量等操作步驟,讓醫生能夠輕松旋轉、放大每一個細節,使患者的手術過程及種植體位置一覽無余,盡收醫生眼底。
技術升級,種牙未來更可期
年輕帥氣的秦先生有一個恩愛的女朋友并計劃來年結婚,但是一場意外使他的前牙碰撞導致脫落,使他的家庭也籠罩在一片陰云當中。后來他經人推薦來到鄭州市中心醫院口腔科找到陳卓主任,口腔科種植團隊經過仔細的檢查,并研究了患者的錐形束CT之后提出了這個病例的困難之處,由于患者上前牙骨質菲薄,對種植的精準性要求很高,很難靠自由手達到很好的初期穩定性,但是如果先植骨后種植又會拉長整個治療周期,耽誤患者來年的婚期。
最后,陳卓團隊經過討論之后治療方案決定采用“在數字化導板輔助下同期植骨+骨劈開術+種植”,術后用臨時牙恢復臨時的美觀需求。口腔科團隊運用新進的數字化種植設計軟件及3D打印技術,實現醫生自主設計并打印種植導板,使用種植手術導板能夠定位準確、精準植入,更好地實現以修復為導向的種植,縮短手術時間,實現最大程度的微創種植。術前進行數字化模型獲取,醫生自主設計并打印符合患者需求的數值化導板,之后就順利地進行了種植體植入手術。半年后醫生對患者進行了二期手術并戴牙,患者表示非常滿意。戴牙后三個月秦先生給顧醫生發來了自己的婚紗照,照片中那個帥氣的小伙子笑得特別燦爛。
針對這類病人,陳卓主任強調,不管是疑難種植還是常規種植手術,精準、高效、舒適一直是口腔種植領域從業專家的夢想與追求。而數字化技術的推廣應用,必然加速這種趨勢,讓種植手術刪繁就簡,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但這“簡單”背后卻是嚴苛的標準,從術前三維影像數據的獲取、計算機輔助下的種植外科手術到術后種植修復體的設計加工,每個步驟都環環相扣。同時,在數字化種植手術中,仍是術者起主導作用,需要有臨床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團隊配合,結合大量的模擬訓練,完善整個醫療程序,從數據采集、手術設計,直到精準的手術實施,形成整個數字化的閉環,才能真正實現精準種植。
目前口腔科醫生培養周期長、成本大,加上各地醫療水平參差不齊,這給基層醫院開展種植牙技術帶來很大阻力。而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發展、數字化種植形成新業態的背景下,無疑為解開上述難題鑄造了一把“金鑰匙”。
依托椅旁CAD/CAM冠橋修復、數字美學修復DSD技術、種植導板指引種植手術、口腔頜面外科數字化手術設計、數字正畸技術、3D數字打印、口腔CBCT影像應用、口腔數字攝影等數個細分領域等技術的應用,專科聯動高效,精準評估病情。口腔科修復專業成為鄭州市醫學重點學科,是鄭州市醫學會口腔分會副主委單位。成為國家首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口腔全科培訓基地,2016年榮獲“河南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示范基地”。依托醫學轉化中心科研平臺強化本學科,已形成的數字化、舒適化口腔為主要研究方向,發表SCI文章8篇,中華系列文章2篇,科研立項11項,并獲得河南省醫學科技三等獎1項、河南省教育廳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發明專利1項、新型實用專利20項。2018年度中國醫院科技量值專科榜單口腔專業全國排名第87名,河南省第三名,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口腔學科綜合影響力居于鄭州市前列。
展望未來,陳卓主任認為,人們今后不僅會通過開發更精準的配準方式及算法,進一步增強動靜態導航的準確性及導航系統的靈敏性,同時還有望利用互聯網傳輸數據,構架交互式遠程咨詢或遠程會診“金橋”,甚至可借助遠程醫療方式指導醫聯體單位種植手術設計。在數字化種植時代,高效、舒適、快捷、安全地“栽”下滿意的“新牙”已不再是夢想。(閆文 武時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