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寫在《藝術品價值發現論》出版之際
西沐:要關注與加強對藝術品價值發現規律的研究——寫在《藝術品價值發現論》出版之際


作者:徐朝輝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內容簡介
藝術金融的具體研究對象是藝術品,而藝術品本身具有非標特性,其價值構成既是物質性的,更是精神性的。為了探尋中國傳統藝術品與價值構成之間的關系,本書受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思想的啟發,提出了"三向十六觀"的體系框架,即整體選擇三個向度(價值時空向度、價值體用向度、價值氛圍向度),并將其融合在"十六觀"中(在書中為16章),對考察對象展開具體探討。每個向度在"十六觀"的闡述中都有不同層面的呈現。在寫作過程中,每一"觀"都從三個維度來分層論述,進而建構為"三向十六觀,一觀三維度,一維三層"的體系。從"十六觀"的命題結構來看,其目標是從基礎的邊緣逐漸推進,最終向中國傳統藝術品價值評估體系的建構靠攏。
從整體來看,"三向十六觀"的提出根植于中國傳統藝術品媒材的豐富性、母題意象的精神性、價值觀的多元性,以及藝術品價值發現文本的歷時性、共時性和本體詮釋性。這一理論自始至終貫穿于中國傳統藝術價值發現過程,探討藝術品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這一市場形態發展理論的動態影響。
選題策劃:汪京
責任編輯:孫東健
封面設計:蘋
作者簡介

作者 徐朝輝
藝術金融博士,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民建四川省委第九屆政研委委員、第十屆文化藝術委委員;四川文化產業學院特聘教授;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韓藝術金融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海南省文物研究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經濟理論、藝術金融理論、藝術品本體價值理論。著有《圖解明代瓷器工藝痕跡.青花瓷卷》、《與八卦老爸賞藝術》系列叢書(五本);在《中國防偽》、《收藏》、《藝術金融》、《齊魯藝苑》等報刊發表論文數十篇 。
名家推薦
作者始終牢牢抓住藝術品及其資源價值發現這一主線,把創作者、藝術品、價值發現者、投資者納入互融共享的價值發現體系與結構中。書中所提出的 “三向十六觀” 模型為藝術品價值發現論建構了相應的路徑,具有前瞻性和實用價值。作者又從統計建模的視角出發,將藝術價值發現文本中的關鍵術語進行數字化、模塊化分析,把藝術品的經驗信息、認知信息、統計數據信息融合在藝術品價值發現的系統性建構中,為藝術品的價值管理、價值實現提供了基礎性支撐,這也是本書理論建構的一個最大特點。
by 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李可染畫院)
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西沐
對藝術品本體的價值構成進行探討,需要立足系統觀念,以藝術品價值發現為工具從本體價值要素的維度進行多元化、豐富性的體系化建構。整體而言,本書從方法論角度來講是創新的,其論述過程中的邏輯結構是清晰的。在論述過程中,作者從對個案材料的分析出發,通過橫向比對和縱向比對逐步揭示了藝術品本體的價值要素構成,為藝術金融學科的建設提供了另一種維度的前沿性學術探討。
by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長江學者
博士生導師 寧強
新書推薦
2022年即將結束,我們也將翻過三年之癢,今日收到徐朝輝博士電話,得知《藝術品價值發現論》一書已經正式出版,新書剛收到。祝賀之余,請徐兄拍照一睹為快。并將西沐老師2020年就寫給本書的序言,分享給大家。
西沐:要關注與加強對藝術品價值發現規律的研究
寫在《藝術品價值發現論》出版之際
藝術品及其資源的價值問題是藝術品市場、藝術品產業甚或是以此為基礎的藝術金融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問題,更是藝術經濟學科建構與實踐的重要基礎理論問題,而對藝術品價值發現本身進行相應的系統研究,則是核心的核心,基礎的基礎,意義重大。
在藝術金融的研究與發展過程中,藝術品及其資源系統化、資產化可以說是一個核心的問題。在藝術品資產化過程中,藝術品及其資源的估值是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而估值問題的核心是定價。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與前提,即對藝術品及其資源的價值進行系統發掘、管理與評判,這是藝術金融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的核心環節。
從目前來看,關于藝術品及其資源的定價問題,我們面臨的困難非常多,甚至可以說是藝術金融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非常巨大的瓶頸,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角度,都是如此。但要突破這個問題,首先面臨的是藝術品及其資源定價理論基礎的系統建構問題。這方面目前我們還處于一個初步的探索階段,相關的理論體系探索還遠遠沒有完成。其次是數據問題,涉及藝術品及其資源的定價,必須要有相應的歷史數據和遠期的交易數據的支撐保證,如果缺少數據的支撐,相應的定價工作就是空中樓閣。最后,對于藝術品及其資源的定價問題,還必須要有相應的支撐服務體系來保證,因為藝術品及其資源是一種特種資源,其支撐服務的鏈條比較長,必須要有相應的政策、法規與規程等綜合性的、系統的服務體系來保障,這是目前難以做到的一個重要的缺失。
事實上,與以上問題相比較,我們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問題或者是課題:目前,關于藝術品及其資源價值本體論的系統研究,還幾乎是一個空白。因為沒有價值本體論的系統研究,就無 法系統揭示藝術品及其資源價值發現的內在規律,藝術品及其資源的價值與估值問題就無從談起。我們知道,藝術品及其資源有著非常獨特的特質,其價值構成也是多樣態與多層次的。在研究中發現,藝術品及其資源的價值至少由五個部分構成:物理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市場價值。而對藝術品價值結構五個部分的分析研究,就成為藝術品及其資源定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分析的基礎架構與前提。藝術品及其資源的特質及藝術品價值的這種結構的特殊性,決定了藝術品及其資源的價值發掘與評判過程是一個價值發現的過程,其價值的形成、價值發掘、價值管理與提升,更多的是依靠價值發現。所以,如何對藝術品的價值發現進行系統的研究與管理,是在整個藝術品價值建構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徐朝先生撰寫的這本《藝術品價值發現論》,正是在這一個大的背景和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進程中,不斷研究探索而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也是一部在這方面填補空白的研究專著。可以說,這個成果是目前在國內關于藝術品價值發現這一領域,是一個非常具有前沿性與比較系統的研究探索成果。這一研究與探索,不僅僅使人們更多地關注藝術品及其資源的價值發現問題,也會進一步推動藝術品及其資源價值發現理論的建構與實踐深化的進程。
縱觀《藝術品價值發現論》這本書,可以看出是徐朝輝先生在全面學習藝術金融博士課程理論、參與實踐考察后的心路總結,是理論結合實踐及青花瓷藝術品投資收藏歷程的一次整體梳理。從書中整體論述過程看,作者始終牢牢抓住藝術品及其資源價值發現這一主線,以如何進行價值發現以及價值建構為主軸,貫穿了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化、資產金融化、證券化的藝術金融市場發展進化的不同階段性需求,把創作者、藝術品、價值發現者、投資者納入到互融共享的價值發現體系與結構中。不僅如此,作者還能夠從自身的知識結構出發,立足數字思維和價值互聯網的客觀需求,提出了藝術品價值發現及其文本與藝術品數字資產建構的模塊化問題,體現了理論建構的多元化和實踐意義的遞進,避免了空洞而無實際意義的概念性的抽象概述。尤其是書中所提出的 “三向十六觀” 模型,為藝術品價值發現論建構了相應的路徑,具有前瞻性和實用價值,是藝術金融在價值發現領域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性研究成果,值得認真關注。
《藝術品價值發現論》一方面是作者系統學習藝術金融理論過程中,對藝術品投資領域,特別是青花瓷藝術品投資實踐的一次直接性體悟。徐朝輝研究探索的優點是善于理論結合實際,進而展開綜合性思考與反思,通過反思來認識目前藝術市場存在的諸多現象問題,然后以問題為導向來反觀藝術金融理論及其藝術市場需求。也就是說,他始終以藝術市場階段性發展過程中的存在需求為支點,觀照其間的問題現象去尋找藝術價值釋放要素,尋找藝術本體被遮蔽的而與現實語境相適應的價值源,并提出在時代語境中的價值釋放維度,其觀點新穎突出,具有創見性。另一方面,從藝術品價值發現理論體系結構來看,其研究整體貫穿了“三向十六觀”的理論架構體系。他把“三向”即“價值時空向度、價值氛圍向度、價值體用向度”分散融合在“十六觀”中,形成了全書的十六個章;而每一章由三個維度的小節構成,整個理論建構由四十八個單元節點構成,也就是藝術品價值發現理論的四十八個模塊。分層論述,層層遞進,觀點明確,闡述清晰。在這些模塊化結構中,始終能感覺到藝術品市場發展的結構性需求,進而與藝術金融的發展有了深入的基礎性切入。
由于藝術品及其資源的非標特性,使得藝術品及其資源的價值計量變得難以實現,也就使得現有的藝術品價值評估形態具有不充分性。由于藝術品市場的持續發展,這種不充分性就成為了藝術品市場、藝術金融發展的瓶頸問題,進而影響藝術品市場的流通性和流通機制建構。在《藝術品價值發現論》中,作者提出避開藝術品與傳統計量學的正面接觸,轉而從中國傳統藝術品與傳統統計學原理的融創思維出發,植入關鍵術語傾向值分析概念。從統計建模的視角,把藝術價值發現文本中的關鍵術語進行數字化、模塊化分析,把藝術品的經驗信息、認知信息、統計數據信息,融合在藝術品價值發現的系統性建構中,為藝術品價值管理、價值實現提供基礎性支撐,這也是本書理論建構的一個最大特點。
我特別贊賞徐朝輝這樣通過掌握系統的基本理論,并在前沿實踐的探索過程中,能夠把實踐中提出的問題、總結的經驗與探索過程中的規范,進一步梳理與提升,使其升華成一般意義上的理論。這對藝術經濟與藝術金融這類經驗形態很強的學科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與探索路徑。藝術經濟的發展需要科學的建構,而建構又必須要對藝術品價值,特別是藝術品及其資源價值進行像《藝術品價值發現論》一書這樣的本體論式的基礎研究。這種研究為系統全面地認知藝術品及其資源價值發現的內在規律提供了基礎與前提,更為藝術經濟學學科的發展建構了系統認知與結構性發展的基石。
當然對藝術品價值這樣一個非常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與建構,一方面肯定是非常困難與復雜的;另一方面,其研究過程一定是階段性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還是需要一個持續的不斷系統化與深化的過程,后續的持續研究非常關鍵、必要。而徐朝輝的這本《藝術品價值發現論》,可以說為這種研究開了一個好頭,我們希望以后在這個重要的領域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也相信,在這一重要前沿領域的系統性研究會不斷出現,共同為推動藝術品及其資源價值發現這一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不斷深化做出貢獻,也為進一步推動藝術經濟學、藝術金融學的學科建構與理論及實踐的深化拓展,為中國藝術品價值發現與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做出積極的努力與貢獻。
先睹為快



西沐簡介:
西沐,本名賈杲,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上海大學)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陜文投)首席科學家,包商銀行文化金融顧問、包商銀行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導師,濰坊銀行藝術金融中心首席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著有《中國藝術品市場概論》(上、下卷)、《中國藝術金融產業引論》、《中國藝術品市場批評概論》(上、下卷)、《中國藝術品市場政策概論》、《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概論》、《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2011)》、《中國畫當代藝術30年》等著作;在《自然辯證法研究》、《光明日報》、《科學學研究》、《美術》、《中國美術》、《哲學動態》等報刊發表論文逾300篇。榮獲首屆中國文藝評論獎(著作獎)、首屆新華網中國收藏年度人物,2013美術報十大年度人物。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