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金器:錯位下的暗流涌動
燈光掩映之下,一件件商周時期的黃金圖騰、戰(zhàn)漢時期的金辟邪及唐宋遼的皇家禮佛用品、明清時期宮廷用品等金器發(fā)出耀眼的光芒,神秘而珍貴。
1月31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金玉滿堂佳年華——頂級中國古代金器展”在北京紅廷別墅華貴啟幕。展覽由中國文物學會收藏鑒定委員會玉器部學術指導,貴州可佳藝術品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和金聲玉振頂級收藏俱樂部共同舉辦。商周、戰(zhàn)漢、唐宋遼到明清的幾十件極品金器,均來自可佳珍玉堂和國內頂級藏家的多年珍藏,多為首度公開。
貴州可佳藝術品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金聲玉振收藏俱樂部的杜宏志表示,黃金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中國古代每個朝代的審美都有所不同,先期雄渾厚重,后期華麗精巧,如唐之奔放,宋之雅致,至清代,為其大成者。當時之人把最新的技藝和審美注入其中,自然生成時代烙印。
內涵厚重,權力之象
黃金,自古就以其神秘、稀缺性俘獲了不少人的心。
“中國古代金器不僅承載了巧奪天工的技藝,還具備深厚的文化內涵。自人類文明形成以來,黃金就成為世界共同的文化標準。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都有震爍古今的黃金作品出現(xiàn)。” 京城資深收藏家、中國文物學會收藏鑒定委員會理事杜平談道,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經歷文化斷層,且延續(xù)至今的國家,其文明的獨特性、豐富性、深刻性為世界共識。
古代《千字文》曾言,金生麗水,玉出昆岡。即在古代,金玉是一家,都是古代王權貴族才可獨享的寶物。和世界各族人民都熱愛黃金文化一樣,古代先民都具有黃金崇拜心理,古人認為金燦燦的黃金是太陽崇拜的最好替代物,象征著光明、財富,古代金器則因為稀有而備受藏家青睞。尤其是一些高古時期的黃金圖騰,文化內涵極為深厚。
自古以來,黃金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早期都是部落首領、王者將相權力的象征,做成權杖或者圖騰來使用,如四川三星堆文化的金權杖、金面具、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大都用作祭祀用品,等級極高。到了后期才做成金餅等,在皇室內部作為財富流通,現(xiàn)在更是成為國家財富的象征,古代金器在戰(zhàn)漢時代也大都出自王族專享,非一般人所能擁有,即使是在唐宋遼時期,也是王公貴族的愛物。唐代以法門寺地宮和何家村窖藏的金器,盡展了大唐帝國的風范,堪稱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說黃金文化一路走來,它流光溢彩的背后濃縮著古代先民久遠而又清晰的文化脈絡。
“中國人其實最為看重材質類的收藏品,無論是古代的金、玉,或者是現(xiàn)在的黃花梨、紫檀、和田玉、翡翠、甚至是紫砂器,只要是材質稀少、不可再生類的,都具有極大的價值空間,而黃金可謂是首善其身,從古至今都吸引了世人熱切關注的目光。”杜平說。所謂“亂世黃金,盛世收藏”。在杜平眼中,黃金藝術品處于盛世也好,亂世也罷,都是最好的選擇品類之一,因為它直接反映了上流社會的審美和文化藝術造詣,反映了各朝代的繁盛景象和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直接物證。
藏界頂端的“小眾”
實際上,2008年4月11日香港蘇富比舉辦的“帝廷金輝——珍貴明清御制金器”專場拍賣會和同年5月14日倫敦蘇富比“中國早期金器”專場拍賣會都曾獲得空前成功,也催生了人們收藏古代金器的熱度和青睞。據(jù)悉,兩場拍賣會共上拍151件,成交140件,成交金額高達3.54億元。其中明宣德金胎鏨“趕珠云龍”紋嵌寶石三足蓋爐拍出了1.168億港幣天價;一件清乾隆金胎累絲鏨纏枝花卉紋嵌寶石執(zhí)壺拍出了3616.75萬港幣。
從成交數(shù)據(jù)以及舉辦金器專拍的情況看,國外對中國古代金器更為癡迷,反觀內地,卻并沒有舉辦過此類專場。
“只要研究黃金史,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西方社會的貨幣體系是以黃金為主,而我們國家是以白銀作為貨幣,黃金類的藝術品因為太過于稀少,所以國內收藏界玩金器的人鳳毛麟角。”杜平認為,黃金藝術品一直受到世人青睞,只不過大眾沒有機會介入而已。至于拍賣專場,隨著政策的開放,中國人來主導金器專場的價值取向只是時間問題。
目前,國內玩古代金器的藏家,包括古玩行里專門做金銀器的人,都有極好的專業(yè)品鑒能力,然而金器收藏似乎一直屬于收藏界最頂端的小眾。馬未都算是其中有名的藏家之一。他在上海的觀復博物館由四部分內容組成,其中之一便是“金器館”,并于2014年11月7日到2015年2月28日推出了《“秘&密,珍&稀”——觀復博物館黃金寶藏》金器特展。呈現(xiàn)逾260件中國古代及中國周圍民族與國度的頂級黃金臻品,可見其對中國古代金器的重視。整個展覽都被籠罩在黑色巨型幕布之下,使熠熠發(fā)光的黃金藝術品顯得格外富有神秘氣息。這場流光溢彩的視覺盛宴,凝聚著古代匠人的精湛工藝、獨特的審美眼光與設計風格,經過了2700多年的歷史長河,恒久延續(xù)著其卓絕的美學內涵與藝術價值。
“金器專題陳列在國內博物館中尚屬首創(chuàng)。”馬未都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長期關注古代金器的收藏,已有藏品幾百件。這似乎證明了藏家乃至民營博物館對中國古代金器收藏的喜愛與認可之情。
“馬未都先生是藏界翹楚,厚積薄發(fā),堪執(zhí)業(yè)界牛耳,滬上金器展開風氣之先,不但弘揚了古代優(yōu)秀的金器文化,也提醒了世人對藝術品鑒藏的認真思考,什么是最值得收藏的品類?什么是最應該值得世代珍藏的寶物?”杜平認為這值得藏界深思,只有面對那些最華美珍貴的質料與最精致繁復的技藝結合而成的,同時具有財富和審美雙重價值的頂級藝術珍品時,才能感受到什么是藝術品攝人心魄之美。
錯位的市場價值
一直以來,中國古代金器都是收藏領域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門類。不過其價格與書畫、瓷器、古錢幣等藏品相比,仍處于相對低位的狀態(tài)。杜平表示,一些古代金器等級之高、工藝之精湛,是非常震撼人心的,而它們現(xiàn)在的市場價值卻存在一個特別大的錯位。“這和人們的認知有關,一方面我國文物政策規(guī)定它們是不能上拍的,另外一方面因為太過于稀少,金器收藏不存在熱錢炒作的藏有量,即沒有人為炒作的泡沫,所以現(xiàn)在還有巨大的價值攀升空間。中國古代金器收藏屬于金字塔尖的高端人士,只有有學識、有實力的人才可問津,陽春白雪注定會曲高和寡。”
由于黃金具有貨幣屬性,導致它也與其他藝術品類不同。在商周時期,因為金器太過稀少,黃金只作為祭祀之用,而后期黃金才成為一種流通用的貨幣。即便這樣,似乎也并不妨礙世人對它們的熱愛。杜平坦言,黃金藝術品從古代貫穿到當下,如早期的金冠、金印、金令牌,直到現(xiàn)在群眾喜聞樂見的收藏金幣、黃金生肖題材收藏品,都是一脈貫穿,從來沒有中斷過。
那么,玩金器的藏家是否存在“厚古薄今”的觀念?對此,杜平認為,現(xiàn)在的金幣收藏和菜百熱銷的金器首飾收藏,嚴格意義上來說與古代藝術品鑒無關,這就如玉器收藏分為新玉和老玉兩個圈子一樣,涇渭分明。從文化意義上來說,古代金器作為古代藝術品中的佼佼者,其文化內涵積淀、藝術品位是當代金器所不具備的。當然考慮到古代藝術品存世量有限,不可能人人擁有,如果遇到當下限量版藝術衍生品題材的金器還是可以收藏的,熊貓金幣受到市場追捧就是一例。
然而,在目前的收藏熱潮中,藏家對于字畫、瓷器、錢幣、家具等收藏品的追逐仍要高于金器,往往忽略了古代金器的藝術與經濟文化價值。杜平表示,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藝術市場具有炒貨和行貨之分,只有關注投資那些未來具有無限增值空間的經典頂級藝術品才是正途,這也與人的學識修養(yǎng)密不可分。頂級藝術品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玩得起、玩得動。藝術品收藏也只有頂級的經典藝術品,價值才是永恒的。
至于中國古代金器會走向何方,杜平也發(fā)表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中國古代金器一直在國外拍場大熱,在國內一直居于隱形下的暗流涌動,不遠的未來,一定會有價值的標桿出現(xiàn)。古代金器收藏一旦到了國人進行理性收藏投資的時候,價值一定會還原出來,前景不可估量。而它的富貴性和高端價值屬性,也必將引發(fā)藝術機構的青睞。當下藝術金融風起云涌,可以預見,藝術機構和藝術金融的介入或將催生新一輪的古代金器收藏熱潮。”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