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紅旗渠,北有白河堡——《白河之光》拾遺
南有紅旗渠,北有白河堡——《白河之光》拾遺
石中元編纂
第一節 揚清激濁,補闕拾遺
第二節 石虎、水虎、泥老虎,猛不過“九連虎”!
第三節 白河工地的文化生活——懶算輸贏信手棋
一塊磚頭砌不成墻,一根木頭蓋不成房。一個籬笆打三個樁,一個好漢要有三個幫。《白河之光》,眾人捧場。2020年5月25日,江山文學網發表石中元的長篇報告文學《白河之光》,引起反響。
多一個鈴鐺多一聲調,多一枝蠟燭多一分光。2022年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石中元的《白河之光》。2022年4月,在中國藝術品理財網總編輯黃中先生的支持下,《白河之光》一書推向了40余家知名網站。
2022年2月14日,盧文忠寫下了《白河之光》讀后感:燕山天池碧水藍,一條飛龍潤媯川?崾钆綔啿慌拢瑖篮彾粗坏乳e。十九英靈垂青史,萬千愚公感九天。白河之光如椽筆,凝煉精神薪火傳——向白河建設者致敬!
2022年9月22日,延慶退休干部田云(又名田昀)讀《白河之光》,寫《昔日白河》:“山縫峽谷尋途闖,擊壁破崗奔涌淌。洶猛湍急掠舍園,濁流奪命掀狂浪。”他回憶1968年參加工作,到延慶縣千家店糧庫報到的當天,就領略了白河的厲害!當年趟水過河,急流沖擊人在河里行時,腳不能出水面,否則即將人沖倒于河中。千家店糧庫居于白河的北岸山沿處,夏季洶涌的濁浪裹挾樹木等雜物傾瀉而下。白河引水工程建成后,田云寫《白河情》:“燕嶺白河穿谷峽,天池碧水濟三家。九龍蜿蜒吐玉液,千里奔波潤薊華。”(注:三家:密云水庫、十三陵水庫、官廳水庫。九龍:從沽源九龍泉發源,流至三家店等水庫,蜿蜒曲折,約千里之遙。薊:北京的古稱。)
當年健在的“白河人”,讀罷《白河之光》一書后,提供了許多新的內容,希望以后再版時能夠補充進去。為此,筆者在此拾遺補闕,首次披露,請見下文——
第一節 揚清激濁,補闕拾遺
《白河之光》寫出了20世紀70年代延慶人淳樸的民風。例如郭春云總指揮,嚴于律已、寬以待人。他對白河工地指揮部的人員嚴格要求,對民工和靄可親、平易近人。當時民工住的工棚失火一次,他不讓民工沖進燃燒的工棚中去,擔心燒傷了,同時健全防火防災制度,責任到班組,到每個人。他個人承擔責任,不越級上報。如果上面的職能部門都來問責,白河工地就要停工停產。筆者了解,白河工地地震1次,大火2次,下大雨,洪水將工地沖垮2次。塌方不知道有多少次,每次化險為夷、息事寧人。當年“老革命”,敢作敢為、敢于擔當。
每個星期天,白河工地指揮部人員到井下義務勞動,郭春云等人從124米深的6號井,坐罐龍到井下隧洞,用雙輪小推車將隧洞的石頭碴子推出來。從隧洞一千多米的深處推著雙輪車,十分吃力,但指揮部的人員堅持下來了。民工一班推四趟(8個來回),指揮部兩個干部按一個民工的指標推進推出4個來回,不完成任務,當天不下班。
當時修白河時,禁止青年男女在工地搞對象。但郭春云既堅持原則,又實事求是。白河工地沒有結婚的青年男女幾千人,收工之后,夜暮降臨,山腳下、樹林里,便是相好的場所。指揮部有些領導人看不慣,要郭總管一管。郭春云理直氣壯的說:“青年人相好,影響勞動嗎?沒有!出事了嗎?沒有!你管他們干什么!不該管的事,咱們不要瞎摻和。”工地指揮部有一個干部,與一個已婚的女民工亂搞,有人來告狀。郭春云把那個干部叫來,毫不客氣地批評:“你說你,論你官,你官不大;論你錢,你錢不多;論長相,你沒有三塊豆腐高。論歲數,你給人家當爹都差不多。老牛還想吃嫩草,你就沒有撒泡尿照照你是啥德性?虧你還是個黨員干部。你這叫道德敗壞,你這叫損壞白河指揮部的形象”。說得那個干部面紅耳赤,恨不能找個地縫鉆下去......
白河引水工程雖然是延慶人主導,但虛心納諫,引進人才。北京市水利機械施工處全力以赴投入工程,是土壩填筑的挖、裝、運、平、壓,直至削坡的主力。主任王恩坤一直盯在工地。田有孝、宋士廉、金水招、姚克宗、王庭孝、段繼禹、王壽山、高勇等吃住在工地,多數負責生產技術工作的領導長期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
白河引水工程的成功,總工程師樓望俊總結了8條施工經驗,供日后建造大壩借鑒:1.以準“水壓試驗”方式,檢測地下連續墻的密封性能。2.徹底查明并清除壩基的粉細砂等軟弱土層,確保壩基的穩定可靠,防止地震液化病害。3.重視兩岸粘土貼坡與山巖的連接,防止壩頭繞滲。4.大壩填筑力爭大面積同步平起。5.確保接縫質量。避免壩體與兩端壩頭、粘土與節水墻、斜墻與砂壩、渡汛壩段與汛前填筑段等接縫。這些接縫可能成為沉降、變形、滑動、滲漏、出事的薄弱點。采取技術措施、嚴密監控手段、得力的組織管理,確保每一處接縫的工程質量。6.合理使用當地土石料,確保壩體質量降低工程造價。盡量從近處取料,是保證工程質量、降低成本、加快進度的關鍵。7.導流、排水、渡汛方案,必須留有足夠余地。8.重視場內施工道路,規劃設計并修筑好上壩運料道路,保證施工中車輛暢通無阻,使機械化施工順利運行。
第二節 石虎、水虎、泥老虎,猛不過“九連虎”!
天將曉,運輸連隊起得早,滿天星斗微微笑,馬達轟鳴來報曉,飛奔盤山道。
午將近,汽笛鳴道穿山行,裝卸民工汗淋漓,青春獻人民。——《把好方向盤》運輸連許長發、彭永昌
1978年。三月春光,滿坡桃花杏花競相開放。從白河工地指揮部到洞口三閘,從佛爺嶺(當地稱為佛爺頂、臥龍山)到延慶城鄉,到處是白河隧道全部竣工喜慶景象。經過8年拼搏,終于在高聳蘭天的佛爺嶺下鑿通了14華里的隧洞,把白河水從深山里引進缺水的延慶盆地。白河民工有“風梳頭、雨洗臉,大吼一聲頑石軟,鑿出隧洞七千米,白河民工意志堅”的氣概。這里說說猛虎九連故事。
“東邊山尖紅了天,西邊坡上正崩山;覠熞簧⒊雒突,九連個個英雄漢。”劈山鑿洞猛虎九連,一直堅守在隧道里。152次的塌方,是他們戰勝的。全長七千余米的隧洞,其中一千一百米是他們鑿通的。不算塌陷的出土,僅隧洞出碴就有兩萬多方。
1973年,眼看到春節了,洞子里突然出了大塌方。碎石、泥沙裹挾著大石塊,將整個洞子堵了個嚴嚴實實。大家像螞蟻搬家似的,一車跟著一車往外出碴。好家伙,你越往外運碴,它越塌陷。塌方口子七米多寬,十六米長,抬頭往上看,黑窟窿洞的,也不知有多高,一古勁兒往下掉石頭。整整往外運碴4個月,卻沒有盡頭,西瓜皮擦屁股,沒完沒了啊。怎么辦?改線重打洞,那要浪費多少人力物力,誰又敢保證不遇上同樣的塌方?
自古誰人扣石門?九連鑿洞牽龍來。于是,猛虎九連召開了多次“諸葛亮會”,人人出主意想辦法,又請來技術人員“會診”,終于有了新套套,治住了塌方:在塌落的石碴上澆灌混凝土防護蓋,打洋灰蓋子。
打洋灰蓋子要有個拼命勁兒。那會兒,危險活兒大家伙兒都搶著上。九連賀連長,李指導員首先上去做,民工二虎和劉順冒著如雨般落下的碎石,搶險支撐防護蓋。九連沒日沒夜三班倒著上,保證了隧道的掘進。
“石老虎、水老虎,塌方也是紙老虎。別看嘎巴石頭響,別看掉下象擂鼓。沒傷筋沒傷肉,練出虎膽鐵筋骨!”九連安全制度把得嚴,在隧道里鑿洞8年,沒出一個大的傷亡事故。他們信得過白河工程指揮部,他們不怕“唯生產力的”帽子,不怕“單純技術觀點”的棍子。在白河工地,你找不到“四人幫”所器重的“刺兒頭”。
白河工地開展“百天戰役獻厚禮”,九連接受了擴洞整規格任務。有一次,擔任突擊班班長的任栓柱和4名民工,正在交手板上作業。突然,一塊巨石落下,把四塊大交手板一齊砸斷。4名民工從交手板上摔下來,幸好沒被石頭砸著,其中一個民工,耳邊子流出了血,大伙兒勸他回去休息,他擦拭幾下臉龐,和大家一起登高支撐架子。石虎、水虎、泥老虎,猛不過“九連虎”;虎心、虎膽、虎骨頭,困難面前沒含糊!
九連出人物,曹巨臣調到二十五擔任指導員。一次風鉆工在洞下專心致志打眼,曹巨臣抬眼一看,一塊石頭開裂,眼看就要掉下來了。曹指導員大吼一聲,快撤!一個箭步沖了上去,使出全身力氣,用肩膀頂住巨石。當幾個民工抱著風鉆往下撤時,他豆大的汗珠從額頭上滾下來,滿臉憋得通紅,脖子青筋憋得老粗。他見大家伙兒撤離到安全地帶,這才猛一閃身......
九連出先進,民工李寶泉同曹巨臣一樣,頂住巨石救護大家。電瓶車女司機張青春,既開車又主動裝料。民工劉文懷,一頂安全帽,修修補補戴了8年......注:素材來自“英雄的業績英雄的歌——白河隧洞工程巡禮”.陳鴻光、1978年3期、《延慶文藝》。
舊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臟、亂、吵”、“窩里斗”及“不能團結”,且子孫感染。白河人恰恰相反,他們樹立科學精神,消除極端行為,不等不靠,盡心盡力。
第三節 白河工地的文化生活——懶算輸贏信手棋
1970年9月6日,白河引水工程正式開工以后,便有了文化活動。除了組建白河文藝宣傳隊外,電影放映隊幾乎每天晚上到各連隊放映。有39個連隊和4個直屬連隊,民工七千人。從白河堡到香營、永寧、劉斌堡、大榆樹等公社都有連隊駐地。時有00100工程部隊,修千家店到后城一段公路,白河放映隊到部隊慰問放映。
工地故事會十分熱鬧,工地還舉行賽詩會。白河引水工程指揮部編輯了2集《白河文藝》、3集《白河詩歌選》。工地開工后,指揮部創辦了不定期《戰白河》小報,工程指揮部建有近百人的通訊員,每年都要舉辦通訊員培訓班。從1970年到1983年,先后出了100多期《戰白河》小報!稇鸢缀印酚浾呒婢庉,白天到工地采訪,晚上編寫,送工地領導審定,當天夜間,用臘紙在鋼板上刻寫,用油印機印制;馃岬墓さ厣钤凇稇鸢缀印返玫郊皶r反映,除了分發到白河工地各連隊外,還送到延慶縣各單位。
白河民工的業余體育活動多種多樣。許多連隊有籃球場。白河籃球隊參加延慶縣籃球聯賽,曾取得過亞軍的名次。打撲克、下象棋,有許多民工參加。每年舉行一次白河工地象棋賽。1982年,馬玉昌、王世平、賈樹奎代表白河工地參加延慶縣象棋錦標賽,白河工地為團體亞軍。
象棋似布陣,點子如點兵;河界三分闊,智謀萬丈深。對弈有悟,下棋得樂。馬玉昌有《棋中樂》詩:“隔河楚漢斗紋枰,弈海爭鋒號角鳴。兩岸排兵決勝負,雙方列陣論雌雄。復盤論道和為貴,按譜研局藝更精。笑傲江湖尋樂趣,棋壇獻技慰余生。”談到下棋的心態:“臨殺勿急,穩中取勝”,“一招不慎,滿盤皆輸”。談到棋子的走法:“馬行日,象走田,炮隔山打,車走直線,將帥不出城,小卒一去不復返”。
棋,有圍棋、象棋、軍棋、跳棋等。棋類被譽為數學的藝術、趣味的科學,是益智怡情的高雅活動。屈原《楚辭·招魂》中就有“哀蔽象棋,有六博兮”之句,那時,象棋便在民間流行。圍棋又是棋類的鼻祖,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已出現了。
唐代詩人杜甫是個棋迷,《江村》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上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當年的白河工地,民工們下班后,在白河旁,工棚邊,呼朋喚友、三五成群,如同杜甫一樣,下象棋、悅身心。
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詩風豪放、磅礴高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勵了白河人“舉棋不悔大丈夫”。文天祥喜歡下“蒙目棋”,“暑日喜溪浴,與周子善于水面以意為枰,行弈決勝負,愈久愈樂,忘日早暮。”這是下蒙目棋最早的記載了!对谌罩信c肖敬夫韻》詩:“客來不必籠中羽,我愛無如桔里枰,一任蒼松載十里,他年猶見茯苓生。”
下棋有棋迷。明代王陽明小時下象棋著迷,母親多次勸阻無效,一氣之下把他的棋子扔到河溝里。王陽明看著棋子隨波漂流,哭之以詩:“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家慈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帥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當年的一些白河民工,勞作之余,天寒地凍,西窗斜日晚,呵手斂殘棋。
延慶區象棋協會下棋藝德,“觀棋不語真君子”。而今,延慶象棋協會的馬會長寫下了《我是白河人》:“轉戰白河十四載,如今憶起似昨天。劈山鑿洞經時日,筑壩攔洪度暑寒。奉獻青春無愧色,修成水庫綻歡顏。京郊勝境天池現,創業精神世代傳。”
棋壇浸潤數十年,尋求快樂每一天。2023年4月14日,延慶區第41屆職工象棋賽落幕。馬會長寫詩祝賀:“四十一屆職工賽,弈海精英競技來。斗隱埋伏憑智慧,排兵布陣顯奇才。橫車躍馬威風抖,運炮攻城火力開。較藝爭雄分勝負,華山論劍共登臺。”
健在的“白河人”,如同唐伯虎《避事》詩:“隨緣冷暖開懷酒,懶算輸贏信手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生如棋!
石中元2023年7月2日、寫于北京延慶淡泊灣書齋

石中元著《白河之光》、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初版、2023年6月重印版。
《白河之光》作者簡介:石中元,生態環境保護作家、出版界高級編輯,其作品多次獲獎。著有報告文學集《來自地球村的報告》、青島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著有《我們的未來與人類的世界化——話說全球意識》(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等三十余種有關生態環境保護及預防保健著作。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文摘》、《新華文摘》轉載過他撰寫的“十談現代文明病”、“人類回到了半健康時代”等隨筆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