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位列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第二
孔達達
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執行院長
3月13日,《TEFAF 2015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在荷蘭邊陲小鎮馬斯特里赫特正式發布。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藝術品市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總交易額高達511億歐元,同比增長7%,創歷史新高。相比2004年,全球藝術品市場交易規模十年內翻了一番。在這其中,2014年中國占全球藝術品市場份額為22%,位居第二。
緊隨中國在全球藝術市場份額中的排位,英國的市場份額接近22%,位居第三,美國連續3年銷售額穩居全球藝術品市場首位,2014年的市場份額為39%。
2004年,中國拍賣市場的交易總額為6.9億歐元,到2014年,交易總額已增至75.6億歐元,增長近10倍,在市場最高峰的2011年,中國拍賣市場總交易額曾一度達98億歐元。2006年以前,中國占全球藝術品市場份額不超過8%,然而5年后的2011年市場份額增至30%,一度躍居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市場,在隨后的幾年逐年下降。
全球藝術品市場規模擴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凈值人群的財富增長。2014年百萬富翁人數不到世界成人總人口數量的1%,卻擁有44%的全球財富。在財富分配極度不均衡的國家如美國、瑞士、俄羅斯和印尼,最富裕的十分之一人口的財富擁有量超過國內總財富的70%。瑞士信貸的最新統計顯示,中國最富有的十分之一人口的財富占有量為國內總財富量的64%,雖然低于美國的75%,瑞士的72%,以及俄羅斯的85%,但是近年的增長幅度卻最高,2014年中國前十分之一富裕人口的比例比2000年增長了32%。
2009年以后藝術品價格急劇攀升,成為美英這些世界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典型市場現象。2014年全球拍賣市場,純藝術品的均價上浮了12%,而在美國,這個增長率則達到了25%,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英國市場平均價格同樣上浮27%,整體價格水平比五年前的2009年翻了一番。英國和美國是全球藝術品市場交易的中心,大量的高價拍品在這些藝術品交易中心成交,推動了當地價格的增長。而相比之下,中國市場繼續疲軟,以歐元計算的純藝術品拍賣平均價格下跌2%,比2011年高峰期下跌28%。
有相當一部分新入市的富豪收藏家,大多熱衷于戰后和當代藝術版塊,期待從藝術品投資中取得高額回報,這些資金的大量涌入,推動了戰后和當代藝術版塊的擴張。2014年戰后和當代藝術的交易額已經占據整體市場48%的份額,成為最大規模的市場版塊。
而從全球藝術市場的交易中心的角度來看,紐約和倫敦這樣的國際藝術中心,擁有大量的本土富豪買家,同時又因為可以提供較成熟的配套服務,吸引了國際買家,成為藝術品交易的核心市場。而中國市場主要依賴于本土消費,國際開放度較低。2014年,中國進口藝術品金額占全球市場比例為10%,而美國和英國分別為38%和24%。中國出口藝術品金額占全球市場比例僅為6%,遠低于美國的32%和英國的28%。在中國也遠未形成一群可以主導當代藝術市場發展動向的意見領袖,中國藏家還是關注于傳統中國書畫,中國當代藝術離世界當代藝術核心圈還很遠。
全球藝術品市場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個以追求投資回報率為主要導向的投機性市場。市場的巨大潛力,高投資回報率的誘惑,使得越來越多的藝術品購買者對藝術品本身失去興趣,藝術品越來越像一個道具,追求名利的人們在這里或是尋求純粹的金錢回報,或是希望以收藏家的身份介入高端社交圈,從而滿足自己對于社會地位和個人品味被認同的需求。但是也許,這種對名利的追求一直以來就是藝術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只是現在以更加坦白和明了的方式呈現了出來,當藝術被褪去這層遮羞布后,真相變得更有趣了還是更無聊了?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