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術學院師生作品展|行走的七月——在地生長:跨媒介的時空褶皺


組織委員會
顧問:焦興濤
主任:王朝剛
委員:韋芳 、唐勇、李群、熊莉鈞、耿德法、劉彥瑢
學術委員會
主任:龐茂琨
委員:王朝剛、韋嘉、張杰、何桂彥、惠書文、鐘飆、龔吉偉、楊北辰
策展人
何桂彥、惠書文
展覽執行
趙文悅、周杰、羅樂、龔吉偉、余虹燕、陳昱辰、王國斌、胡佳語、張瀅
主辦單位
四川美術學院
承辦單位
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
上海YOUNG美術館
協辦單位
上海市松江區文化和旅游局
上海松江新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
開幕時間
2025年7月5日 16:00
展覽時間
2025年7月5日——8月4日
展覽地址
YOUNG美術館(總館)
上海市松江區三新北路900弄910號

羅中立 龐茂琨 焦興濤 王朝剛 韋 嘉
張 杰 翁凱旋 唐 勇 熊莉鈞 劉彥瑢
耿德法 鐘 飆 李占洋 龔吉偉 楊北辰
羅 樂 周 杰 羅 丹 臧 亮 趙文悅
毛艷陽 張 翔

安 琪 郭思汐 胡齡兮 胡宇萱 蔣佳霖
李典淳 李鑫穎 李沚芪 林俊凌 劉相池
劉鈺萱 明 朗 歐芫慶 孫浩宸 李佳雨
李若初 朱怡榕 金 銳 鄒承哲 鄭 爽
周雨萌 高天駿 李奧運 趙琦睿 唐明雨
滕金昕 汪雨欣 羅 妙 魏昕怡 易喬妍
徐堂林 葉 琪 竺澤君 黃琳珺 鐘澳雪
鄧瑩霜 劉皎磊 向芯逸

從六月到七月:時空褶皺中的在地生長
七月五日,上海 YOUNG 美術館將迎來一場特別的展覽——《行走的七月|在地生長:跨媒介的時空褶皺》四川美術學院師生作品展。
四川美術學院,以其廣為人知的年度畢業季品牌“開放的六月” 蜚聲藝壇,七月,我們將邀請川美師生作品至上海之根(浦江之首)—松江。YOUNG 美術館以“行走的七月”為名,開啟館校展覽品牌合作的篇章。七月的熱浪中,川渝的厚重與江南的靈動在此交融, 共同探尋藝術在流動時空中的根系與新生。
“開放的六月” 象征著川美學子藝術能量的集中綻放與面向公眾的敞開。 而“行走的七月”,如一次跨地域的文化延伸與藝術對話——“行走” 意味著攜帶本土基因的遠行與交流, 在流動中刻下足跡;“七月”呼應著生長的盛夏,象征著在另一場域中汲取養分、 持續萌發的生命力。“在地生長” 強調藝術創作深植于具體土壤的自覺,無論根系源自何方,都需要在當下的“此地” 真誠感知。 展覽核心意象“時空褶皺”,更精妙地描繪了時間與空間如同織物般被折疊而又無始無終的狀態,不同地域的印記、過往與當下的回響,在褶皺的深處交織碰撞,最終通過“跨媒介” 的表達被層層鋪展,從而展現生命與藝術在復雜時空維度中生長的壯闊圖景。
本次展覽聚焦于架上繪畫、雕塑和版畫、影像等藝術媒介,并通過各自不同的藝術語言、觀念表達為“時空褶皺” 注入更加深刻的生命思考。展覽中,“跨媒介”的思維并未因聚焦既定形式而削弱,反而在思想的碰撞中更加凸顯。 當觀眾駐足凝視, 這些被“折疊” 的時空便緩緩展開,釋放出細膩而深邃的敘事情狀。
從“開放的六月”到“行走的七月”,這不僅是時間的推移,更是藝術能量從集中釋放到跨界行走的拓展。川美師生以畫筆、刻刀和塑泥、影像為犁鏵,深耕于“時空褶皺”的沃野。他們用架上繪畫的層理、雕塑的體量、版畫的疊印、數字影像的多元化,向我們展示:真正的“在地生長”,是帶著故土的記憶與溫度勇敢行走,是在異鄉的土壤中依然能敏銳感知、深情扎根。擁抱流動中的空間碰撞與融合時,在時空交錯的“褶皺” 深處,催生出最堅韌的藝術生命。這些褶皺將在心靈深處重新舒展,并提醒我們:生命與藝術,始終在行走中尋找扎根之地,在時空無盡的折疊與展開之間,完成其生生不息的壯麗生長。
——惠書文


“行走的七月|在地生長:跨媒介的時空褶皺”四川美術學院師生作品展在YOUNG美術館開幕,松江副區長葉文娣與各級領導、媒體出席活動,共同探討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

主持人(YOUNG美術館館長惠書文)開場
今天,YOUNG美術館迎來一場特別的展覽——《行走的七月|在地生長:跨媒介的時空褶皺》四川美術學院師生作品展。本次展覽由四川美院美術館館長何桂彥和上海YOUNG美術館館長惠書文聯合策展,包含參展教師23位,參展學生38位,共展出109件/組作品。這次聯展如同一顆深植于雙城土壤的文化種子,把川渝的雄渾厚重與江南的細膩靈動交織纏繞,共同編織著一場跨越地域與時間的藝術圖譜。
四川美術學院,以其廣為人知的年度畢業季品牌“開放的六月”蜚聲藝壇,七月,我們將邀請川美師生作品行走至上海之根(浦江之首)—松江。YOUNG美術館以“行走的七月”為名,開啟館校展覽品牌合作的篇章。七月的熱浪中,川渝的厚重與江南的靈動在此交融,共同探尋藝術在流動時空中的根系與新生。

上海YOUNG美術館創始人 李群發言
YOUNG美術館創始人李群向所有支持單位及來賓表達誠摯謝意。特別感謝四川美術學院在學術資源方面的支持,以及松江區政府、區文旅局的政策扶持。
李群重點介紹了"開放的六月"與"行走的七月"兩大品牌活動的聯動效應:"前者打開藝術之門,后者讓藝術走進城市,共同構建藝術生態圈。"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也為青年藝術家提供了展示平臺。未來,美術館將繼續深化合作,打造更具活力的藝術空間,為城市文化發展貢獻力量。期待與社會各界攜手,共創藝術新未來。

上海市松江區文旅局局長 金冬云發言
上海松江區文化和旅游局金冬云局長談及四川美術學院創建人之一雷圭元先生正是上海松江人。讓松江和川美結下了跨越地域的緣分。從雷圭元先生倡導的“藝術為人生”,到現在對當代藝術的探索,川美用實際行動證明:好的藝術教育既滋養學生成長,也為當代藝術發展注入活力,積累社會文化力量。
今天的交流是個好開始。希望能以這份特殊的聯系為紐帶,讓松江的人文資源和川美的藝術優勢相互促進,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共同為文化建設、鄉村振興做出貢獻。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海派藝術館館長 李磊發言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代表、海派藝術館館長李磊館長對展覽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他充分肯定了YOUNG美術館在各方領導支持下形成的良好文化氛圍,有效服務社會并提升區域文化品質。李館長強調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松江當代文化發展離不開美術館的重要貢獻。他高度評價四川美術學院充滿活力、既接地氣又追求卓越的辦學特色,贊揚該校教師"點燃自己、照亮學生"的奉獻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生存能力與社會適應力。此次展覽正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動體現。

四川美術學院教師代表 鐘飆發言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鐘飆回顧了在川美34年的任教經歷,提及川美“創作優先、青年優先”的學術氛圍。他強調創新是藝術的靈魂,剖析了社會文化中按年齡劃分現象的本質,指出只有洞察趨勢、將個體與自然規律相融的人,才能擁有超越年齡的“青春精神”。發言最后,他向四川美術學院和YOUNG美術館表達了感謝。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學科與學術發展辦公室、圖文信息中心、《上海視覺》編輯部 范希嘉發言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學科與學術發展辦公室主任范希嘉代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校友會祝賀展覽開幕。稱贊四川美術學院是藝術教育的重要陣地,其“開放的六月”已成為全國知名藝術IP。高度評價了四川美術學院突出的藝術創作能力。認為此次“行走的七月”展覽將川渝文化底蘊與江南文化靈動相結合,涵蓋多種藝術媒介,展現了川美幾代藝術家對生命、社會的思考,開啟了豐富的多維度對話,也感謝YOUNG美術館為在地高校和觀眾提供了學習與欣賞的機會。

四川美術學院副校長 王朝剛發言
四川美術學院副校長王朝剛代表川美向到場嘉賓致謝,指出此次“行走的七月”展覽,是川美造型藝術學院攜手YOUNG美術館,由火爆出圈的“開放的六月”畢業展延伸而來,旨在探索西南美術與海派文化的交融。川美85年積淀深厚,孕育諸多藝術名作與名師大家。此次館校合作,通過展覽與互動,讓藝術走近大眾,展現教育成果。王朝剛表示,川美將朝著一流美院目標奮進,期待與YOUNG美術館深化合作,為藝術發展注入新活力。


開幕現場

開幕現場合影



















展覽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