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劍父:中國20世紀革新國畫“教父”
中國繪畫史上,從唐到宋代人才輩出,法備而藝精。但元以后,畫家多重師承臨摹,只師古人之述,不師古人之心,造成了明、清衰微的局勢。正如近代名家黃賓虹所說:“唐畫如面,宋畫如酒,元畫以下,漸如酒之加水,時代愈后,加水愈多,近日之畫,已經有水無酒,不能醉人,薄而無味。”在20世紀的中囯畫界,要求革新之風,己經悄然醞釀。高劍父,這位從嶺南走出來的畫家,他以一腔熱血革新國畫,成為中國20世紀藝術革命的“教父” 。

從創建嶺南畫派到“藝術革命”
高劍父是番禺岡鄉人,1879年出生,做中醫生的父親喜歡書畫,當然對孩子有影響。他肄業于嶺南學堂,有過非常人能得到的機遇,與陳樹人一起向居廉學畫。在一個同學的幫忙下,竟然看到廣州著名收藏家潘仕成、吳榮光等的歷代藏畫。他眼界大開,于是臨摹數年,奠定了國畫堅實的基礎。其時剛好是辛亥革命醞釀之際,社會要求改革的情緒甚為熾烈。1905年,高劍父在日本參加美術研究團體“白馬會”,研究東西洋繪畫。
清中葉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自日本學成歸國之后,沖破前人傳統思想的束縛,反對國畫停滯于仿古的階段,提倡師法自然,重視寫生,開創了嶺南畫派。
高劍父注意到,日本畫源于中國,特別是唐宋,許多中國名畫真跡或臨本,在日本都能看到,使他再次感受到中國畫的源遠流長。接觸了不少西洋畫后,那些構圖、顏色、透視之類技法的準確,也令他嘆為觀止。他開始考慮,傳統國畫向西洋畫技法學習,吸收其科學的部分。
高劍父參加了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也不時回國從事革命活動,參加同盟會的革命傳播,如擔任南武公學圖畫教員。他再到日本之后,開始廣泛收集美術資料。到孫中山開展護法運動時,他到上海創立“審美書館”。孫中山回粵就任非常大總統后,高劍父出任“廣東甲種工業學校”校長,發起舉辦廣東省第一次美術展覽,許多嶺南派作品公開展出,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他又與弟弟高奇峰成立的“美學館”互相呼應,開辟新的嶺南畫陣地,號召大家吸取外國美術技法,跳出國畫舊框框。高劍父還畫了令人驚訝的汽車、飛機等新鮮事物,它像一股新風,吹進了陳腐的國畫畫壇。
以革新國畫運動,堅定民族氣節
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之后,高劍父更感過問政治沒有出路,便在春睡畫院閉門授徒創作,還在廣州河南設窯燒瓷,到佛山辦美術學校。
陳濟棠主政廣東時期,高劍父受校長鄒魯之邀,到中山大學教授美術。高劍父鼓勵學生描寫現實題材,如日寇空襲山海關、東北抗日義勇軍活動等,受到學生歡迎,同時也受到保守派的圍攻。“廣東國畫研究會”主張守舊仿古,就搜羅一批人與高劍父唱對臺戲。高劍父立即成立“中大美術研究會”,有組織地加強革新國畫運動。
1936年,他在石牌中大的大禮堂舉辦大型國畫展覽,展出不少抗日救亡的現實題材國畫。“廣東國畫研究會”極力攻擊,說是“日本畫的翻版”,是國畫中的“旁門左道”。高劍父指出,中國事事要革新,中國畫也不例外,守舊的結果必遜于舊,仿古者定不如古,成為當時廣州一場守舊與革新的斗爭。中大的研究會因此被當局認為“左”而受到警告,高劍父不予理會。
在鄒魯的妻子梁定慧發動義賣支持抗戰的傅作義部隊時,高劍父指導學生趕出一批畫,非常成功地進行了義賣。
1937年春,高劍父到南京中央大學任國畫教授,因為七·七事變,又回到廣州。過去,他和汪精衛關系不錯,這時汪精衛派人寫信勸他到偽中央,高劍父說:“此乃大節攸關,雖與汪是故舊深交,至此亦不能不斷絕。”又說:“汪精衛已成奸逆,遺臭萬年,雖未蓋棺,亦可論定了。”
九·一八事變之后,他被社會的愛國思想震動,創作了《悲秋》。以古人在秋風落葉中感嘆的場面,表現國難時期感時撫事的主題,得到很高的評價。
辦畫院、辦畫展,為新中國美術作貢獻
八年抗戰,高劍父除在澳門的春睡畫院傳藝外,還對澳門進步文化界給予熱心支持。1941年,澳門的中學多數停辦,進步人士決心將濠江中學辦下去,改為免費中學,為此兩次舉辦書畫義展籌集經費,高劍父將自己的作品捐出。1943年敵偽在廣州開美展,派人到澳門拉作品,高劍父要學生保持民族氣節,不予支持。
抗戰勝利后,高劍父回到廣州,深感應當加快人才培訓,就利用春睡畫院辦成“南中美術院”。但這時內戰爆發,從1946年到1947年,只勉強辦了一年。到1947年秋,他為提倡嶺南畫派,進了廣州教育局辦的“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校長,這時他的口號是“建設新中國的新藝術”、“藝術大眾化,大眾藝術化”、“我們要忠于大自然,但不要做大自然的奴隸”、“高揭藝術革命之大纛從廣州發難起來”。解放前夕,他到澳門居住。
1950年,他到過香港選自己的字畫參加香港進步美術界到深圳慰問解放軍,又參加新中國公債的義展。當美術家司徒喬從美國回國參加祖國建設時,高劍父到香港參加歡迎會,并作了發言:“司徒老兄,你先走一步吧,我們隨后就趕來!”
1951年春,高劍父健康稍好,準備到南洋開完畫展后就入京和老朋友宋慶齡、李濟深、何香凝見面。5月25日,高劍父健康突然惡化,在澳門鏡湖醫院逝世。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