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希明山水畫的審美境界

裴希明創作中
大千世界,須臾人生。知識而文明啟,鑒錄而書畫興。物、象、名、跡,化為形色筆墨,傳情理達仁義,包前孕后,推己及人。眾望同歸,萬古不移。遂成書畫之至道。
按照裴希明自己的話說,在中國書畫堂奧里浸淫了半輩子,近來似有所悟,隱隱然有一種醍醐灌頂、心象豁然的通透。然觀其紙上弄墨、手眼及處,確是大筆若游,氣象綿延,呈現出勃發的張力和成熟的境界美學。

雨暗初疑夜風回
應該說,山水筆趣中既包攬正統館閣氣勢又追索隱逸不羈情致的希明山水,籍家傳與厚養于一身,傳統根底是雄蕩而淳厚的,對格局氣度、線條墨韻、皴擦點染幾乎都達到淄銖必較的地步。圖必精構,畫必躬親,他既希望從中國儒釋道的傳統哲學蘊涵中來提煉中國山水畫的精神昭示,更歡喜在與神仙附體、顛狂半數如石濤、石溪、龔半仙的對話中找到突破畫風桎梏和自由表達思想的主觀基因。

黃山松云
在努力尋求自己畫語表達方式的路途上,裴希明須臾不敢停留,他深知“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戴熙《習苦齋畫絮》)所蘊涵的審美效果,裴希明的近作山水無論大幅小開,皆是采用高遠、深遠的方式由遠及近觀照山水整體,取舍簡約、突出主體,使觀者在山水無言間體味其蒼茫偉岸。雄峰壯嵐、千壑壁立、萬韌古松、怪石絕嶺、曼妙云霧、激流瀑布、江川山色、盡在胸臆。而崇山峻嶺間點滴出幾間屋舍,幾許山人,幾叢亂草,幾多嶙石更是意在巨微,二者彼此映襯,“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端”,以顯現充盈在山水之間的生命律動和“孤寂”、“悲涼”、“獨我”的微妙境界,靜止不動的山形、肆意流淌的泉水、松下無言的對弈、飄逸無痕的野風,在流變不止中讓觀賞者體會到畫面的動感,從而達成心靈上的契合。這種畫家與欣賞者之間通過畫面的互動而產生的心靈感應顯然已經涉及到審美欣賞中的再創造,不同的階層、經歷、情趣、學識背景的人都可以通過對畫面的解讀找到與自身個性體驗相對應的那一部分。

新安江勝景
而裴希明之用墨更是不受事先之框范,而是按照生命邏輯生發,藝術創作主體與客體達到“神合”的瞬間,甚至無法第二次完全重復的某一剎那延展跌宕的情緒鋪就的,這就決定了裴氏墨色的斑斕無忌和變幻自由。焦積干濕,皆水氣通融,墨色氤氳,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色墨交融,在墨色的基礎上略施青黛,以色助墨之渾厚,以墨顯色之冷峻,所謂“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肆于外而閎于中”。筆情墨韻中的點線交織和賦予心靈幽深淡遠式的“氣韻生動”深刻傳達出中國傳統繪畫追溯優雅美學趣味的個性生活和藝術體驗。這種對于傳統藝術美的不斷追求和長期筆墨實踐以及心悟感得的美學思考終使裴希明以“一代丹青圣手“的姿態脫穎于當代畫界,其水墨筆法控制已臻化境,咸有比肩。

天柱攬勝
深而究之,希明近畫,江川山色,形壯色蘊,畫境新成之中,銜接古今而通變自然,出入自由而變不離宗,漸至得道之門,少須時日即可逞性發力,前景未可限量。縱是這般,希明亦躬逢其身,每有畫暇茶語,交投論藝,話里話外,度有遜態謙詞。他承認這種苦行煎熬之痛,讓其每每在藝術探討的“困頓”中彷徨,更使他從中獲得了激情與動力,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充實。現實生活、大自然和傳統文化是他不可缺少的精神資源。因此,他才能舉重若輕地創作出蕩漾著真實情感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因此稱得上“為歷史增添新的因素”。
及至丙申,裴君希明的人品畫境已然話語成熾,花有世界,樹有菩提,修得正果,開悟得道,禪機當喝,不日可期。藝有不盡之學,境乃磨礪成篤,誠信斯言。(作者鐘鳴)
裴希明藝術簡介
裴希明:祖籍江蘇江寧,1990年日本國立秋田大學繪畫專業畢業,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合肥市久留米美術館美術創作員、安徽省書畫院特聘畫家、現任職安徽藝海拍賣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安徽省工商業企業家藝術家聯誼會副主席、安徽省畫廊協會副會長、黃賓虹美術館副館長,專職畫家、1985年在日本秋田縣立美術館舉辦首次個展、1996年在日本國高知縣、秋田縣舉辦巡回畫展、所創作的《長江萬里圖》由日本藏家收藏、2013年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裴希明畫集》、2013年在南京舉辦書畫聯合展覽、近10年所創作的大量作品由國內外書畫愛好者及藏家所收藏、安徽涇縣查濟悅桂山莊為裴希明書畫創作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