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走進馬莊天閣村,感受關中大儒劉古愚的愛國情操
陜西市政全媒體訊(特邀記者 張根勞)2020年5月28日,“探尋歷史古跡,傳承優秀文化”活動一行8人從咸陽出發,乘三輛小車,向馬莊天閣村駛去。參加活動的有:周陵文管所原所長張俊輝,秦漢新城雙照文物管理中心主任張小君,安全科科長華學為,科員王偉鵬,咸陽師范學院教授南生橋。律師梁宏選,劉古愚研究作家劉平望等。探尋“清末著名教育家,關中大儒”劉古愚的歷史功績,領略先生的早期教育思想,傳承“關學”的改革主張,教育救國的進步理念。

由于修路,我們繞了一個圈子,終于在村東南邊劉古愚孫子劉汝省之子劉耀明門前匯合。劉耀明家的墻上,填滿了了劉古愚的照片與一些重要資料。大家瞻仰了先生的遺像,觀看先生在世時的辦學成果。從小喜愛讀書,清咸豐八年(1858)入鄉塾時已能“諸經成誦”。清同治四年(1865)應童子試,名列榜首。同年入關中書院, 業師為翰林院編修黃彭年。 九年 (1870) 肄業,先后在渭南、咸陽任教。清光緒元年(1875)參加陜西鄉試,中舉人。次年赴京會試落榜,從此絕意仕途,誓不為官,積極倡導并實踐普及教育、培養人才,使中國富強的主張。

從資料介紹:可以知道劉古愚的主要大事:劉光蕡(1843-1903),字煥唐,號古愚,陜西咸陽天閣村人。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陜西維新派領袖,戊戌維新時期,他的許多學生如胡均、崔志遠、李岳瑞等直接參與維新變法活動,在北方實際上起著維新運動旗手的作用。于右任論及戊戌變法有“南康(有為)北劉(光)”之說。作為愛國教育家,先生的教育救國理想雖未實現,但是他為社會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人才。他的主要弟子有:于右任,茹欲立、李子逸、王授金、馮孝伯、楊西堂、楊松軒,張季鸞,楊西堂,朱佛光,范紫東等人在民國時期的陜西以至西北政治軍事和文化史上都有相當高的地位。劉古愚為咸陽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教育家、思想家,維新派領袖、關中儒學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關學后鎮”。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尤為顯赫,近代陜西、甘肅等地的新教育都是由劉古愚而始。著名教育家、學者吳宓這樣評價劉古愚:“咸陽劉古愚老夫子,為關中近世大儒,近數十年中,吾陜知名人士,無不出其門下。”

七律·詩贊劉古愚班義學
自籌資款開學校,
教育思維理念強。
免費扶持貧困子,
桃李天下美名揚。
瞧開大眾知識欲,
女子讀書識字祥。
師范推行及速快,
造福百姓最榮光。

在劉耀明的帶領下,驅車村北后,沿鄉道向西行駛大約1.5公里后,可以看見一條150米長的水泥路,西邊載上松樹,東邊的坑已經挖好,準備載松樹。劉古愚的墓前,有兩顆高大的國槐了1992年4月20日,劉古愚墓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槐前有兩方石碑,東邊的咸陽市人民政府1994年立,上面刻有“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古愚墓”,西邊的是秦都區人民政府1994立的。在劉古愚墓地,憑吊古人,撫昔思今,感慨萬千。墓封土為圓丘形,東西長5米,南北寬4米,高1.65米。據說在1933年立墓碑1通。曾出土墓志兩方。碑首篆刻:''清征士劉古愚先生墓表'',碑文正書21行,行64字,陳澹然撰,宋聯奎書,高樹基篆額,劉安國立石,郭希安刻字。碑文主要是表彰劉古愚的為人和業績,書法俊秀,刻工精美。

七律·追悼劉古愚
關學后鎮戊戌間,
光蕡維新變法牽。
康性積極活動組,
北劉弟子勇當先。
千名精俊心靈巧,
義建學堂教育前。
造就人才國最愛,
生平事跡世流傳。

最后,在村古愚小學院內,參觀劉古愚先生紀念館,劉古愚紀念館設計風格獨特,館小而精品多。豐富的收集了劉古愚的生平事跡,著作,遺稿,按圖索驥地設立了人物的年譜,族親,學生圖譜,使人觀而明理,一圖解讀。從小喜愛讀書,清咸豐八年(1858)入鄉塾時已能“諸經成誦”。清同治四年(1865)應童子試,名列榜首。同年入關中書院, 業師為翰林院編修黃彭年。 九年 (1870) 肄業,先后在渭南、咸陽任教。清光緒元年(1875)參加陜西鄉試,中舉人。次年赴京會試落榜,從此絕意仕途,誓不為官,積極倡導并實踐普及教育、培養人才,使中國富強的主張。


參觀后得知:劉古愚為實現其教育救國主張,除了在書院執教以外,又會同地方官員在關中儲糧借款,積資辦學。在咸陽、扶風、禮泉等地設立義學多處。維新運動興起后,劉古愚與康有為、梁啟超聯系密切,時有“南康北劉”之稱,成為維新派在陜西的主要代表人物。戊戌維新失敗后,劉古愚被當局以“康黨”解除職務,隨后隱居禮泉煙霞洞。

據介紹:光緒二十九年(1903),劉古愚受聘擔任甘肅大學堂總教習,因勞累過度,同年病逝于蘭州,享年60歲。

參觀完后,在劉古愚塑像下合影留念。我們感到,劉古愚的遺址與展覽館都辦的很好,是一個非常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責編 許衙評)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