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路在何方 第八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在敦煌舉辦
3月25日,第八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在絲路明珠敦煌舉辦。本屆年會由李可染畫院、西安美術學院、山東工商學院、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法國藝術文化管理學院、敦煌市人民政府、中糧長城酒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與會專家學者以及相關行業代表,圍繞“藝術金融創新與傳統文化資源活化”的主題,共話新時代新格局下藝術金融的現狀、問題、挑戰、機遇,以及相關產業的變革趨勢與促進發展的具體路徑。
回應時代需求,把握戰略機遇
在年會開幕式上,敦煌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白甲龍致歡迎詞。他表示,中國藝術金融年會是國內藝術金融界的盛會,目前已舉辦七屆,為國內藝術金融理論研究、探索實踐做出了積極貢獻,在文化金融界收獲了良好口碑。本屆年會主題牢牢把握當前藝術金融發展脈搏,必將對藝術金融行業繁榮發展和敦煌文化傳承與創新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當前,我國正在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藝術金融領域的創新發展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將達到新高度,我們將搶抓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探索藝術金融融合發展新路徑,以藝術形式講好敦煌故事,用藝術語言傳播敦煌文化。
李可染畫院院長、中國美協河山畫會會長李庚在開幕式致辭中說,李可染先生一直重視并積極實踐推廣中國文化精神及優秀傳統,提出了著名的“東方既白”論斷。敦煌是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優秀文化的明珠,如何弘揚與傳播敦煌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利用先進經濟手段與方法活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探索,更是中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徑。
保利文化集團紀委書記、監事會主席李文亮在開幕式致辭中說,在實現傳統文化創新發展進程中,金融既是堅強后盾又是有力催化劑。從早期的藝術贊助、到質押典當、再到當今的平臺經濟,藝術市場的財富效應對資本始終具有強大吸引力。在當代中國,如何推動藝術市場與金融深度融合,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的藝術金融體系,促進機制優化和協同創新,加強國際藝術金融合作等重大課題,亟待各位專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提出高水平解決方案。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董事張蕾在致辭中說,隨著文創產業進入新常態,大數據、云服務、人工智能對新業態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藝術市場規模不斷拓展,市場結構不斷完善,市場形態不斷豐富。藝術金融作為藝術品市場及藝術產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一種新的經濟業態。對于藝術金融創新問題的探討,一個重要著眼點便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利用,也就是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問題。為優秀藝術作品注入附加價值,增強作品的資源屬性,不僅是藝術品增值的基礎,更是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的前提。
山東工商學院副校長劉冰在開幕式致辭中說,藝術品市場及其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部分,已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財富急劇增加,文化產業不斷發展,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需求逐漸濃厚,藝術經濟、藝術金融、藝術財富等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全社會普遍關注。與此同時,藝術品市場也日益成為居民資產配置和財富傳承的重要渠道。“財富與美,缺一不可”,完善支持藝術發展的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探索數字藝術金融的風控機制,推動藝術文化事業的穩定快速發展,也成為業界和學界的重要議題。回應時代需求,把握戰略機遇,本次中國藝術金融年會,將深入討論大變局、新格局下數字藝術金融的未來發展。
中糧長城酒業副總經理唐東波在開幕式致辭中說,要擁抱數字時代,助推文化經濟,講好新時代的中國葡萄酒文化故事。葡萄酒在今天越來越展示出多元化價值,作為文化載體的傳播屬性日益顯現。新時期的中國葡萄酒文化如何有效構建?葡萄酒與文化藝術的跨界融合如何走進大眾生活?葡萄酒消費如何融入并助力中國的數字經濟和文化經濟發展?是我們一直以來關注和探索的問題。構建起中國葡萄酒的文化自信,打造符合新時代大眾美好生活需求的葡萄酒產品和文化,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參加第八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的專家學者調研敦煌書局)
立足實踐,探尋理念方法路徑
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寶貴財富,盡管時代變遷,但其精神內核卻歷久彌新、長盛不衰。如何為傳統文化插上“活化”之翼?成為這幾年學界業界的熱點問題。本次年會“主旨演講”針對業界學界熱點難點痛點問題,研討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徑。
“主旨演講”上半場從“藝術金融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表達及新傳播機制建構”的角度,探討藝術金融創新與傳統文化資源活化的認知邏輯與機制構建邏輯。
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西沐具體闡釋了藝術金融創新與文化資源活化協同發展的內在邏輯,他認為,藝術金融是文化資源活化的關鍵力量。藝術金融是基于文化藝術資源特質的金融服務,是文化藝術及其資源價值發現水平與能力建設的重要方法與手段。圍繞文化藝術及其資源價值發現這個核心,運用價值管理的基本手段,建構傳統文化藝術機制,是文化藝術資源活化的根本。文化藝術資源活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的活化,是文化自覺、自信的基礎,更是講好中國故事、走出去的關鍵。
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寧強以敦煌藝術IP為例,探討了藝術金融助力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表達與傳播的可行路徑。他認為,敦煌IP的確權路徑包括內容確權、造型確權、色彩確權;AI(人工智能)是敦煌藝術IP活化變現的主要路徑,智能活化的“無窮大”前景,意味著敦煌IP價值的無窮大增長,并進一步提出,未來藝術生產與科技融合新發展趨勢下的價值思考;藝術市場正在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大眾化消費催生藝術金融產品創新,敦煌IP的NFT營銷模式是快捷而現實的變現平臺;基于元宇宙的敦煌藝術IP的數字場景營建,不僅可帶來沉浸體驗,而且有利于消費者群體養成與維護,并能與傳統消費市場對接。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總經理、南方文交所董事長張志兵講述了對傳統文化資源活化的幾點思考。他認為,要盤活好傳統文化資源,要從定位、運營、資本三方面共同發力。定位是核心引領力;做定位主要包括梳理在地文化資源、尋找合適的發展類型、明確消費者心智定位。運營是核心組織力;運營涉及方方面面,主要有三點,一是開發建設一定要講求專業度,二是品質管理一定要講求精細度,三是營銷策劃一定要講求創新度。資本是核心推動力;文化產業發展有自身邏輯,文化產業發展路徑有“產權化——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的過程。產權化就是要明晰權屬,資產化就是要解決價值評估問題,金融化解決資金融通的問題,證券化解決大眾參與的問題。
李文亮立足保利文化集團實踐,分享了“保利經驗”。他說,一是發揮平臺效應,推動優秀藝術產品生產。二是運用市場機制,支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三是加快數字化轉型,實現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四是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穩健推動藝術金融發展。文化產業需要通過資本市場規范、穩定、長期的提供融資支持,推動形成人才、技術、資金的集聚,助力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保利文化發揮央企“穩經濟”作用,不斷積累經驗做法,創新產業發展舉措,支持金融服務文化實體經濟。他認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離不開金融的助力和支撐。保利文化將以本次年會為一個新起點,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加強交流合作,探索新思路、新模式,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單增聚焦文化遺產資源向文化產業財富轉換的戰略性思考。他認為,進一步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策略有助于我國文化藝術發展,也有助于藝術與金融業務拓展和文化軟實力、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數字化、信息化與智能化發展使區域和全球一體化提速,為全球帶來日新月異的時代景觀,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培育“軟實力”,增強綜合競爭力,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有效途徑。如何挖掘我國文化歷史資源,激活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與產業的財富意識,借力金融杠桿把文化遺產資源向文化產業財富轉換,落實文化產業作為知識生產及數字經濟背景下區域和國家競爭的重要載體,是增強綜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激活文化遺產,開拓新文化景觀,要跨界融合、藝科融合、藝商融合,互為助力。當下,以文化發展為目標,以藝術金融為驅動力,拓展文化國際影響力勢在必行。
北京浩天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浩律財富創始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實務導師云大慧從典型案例出發,探討了非遺的法律保護與數字化展望。她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盛離不開法律制度保障。她從法律視角解讀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通過非遺法律制度的淵源和沿革看中國非遺二十年法律制度變遷,從非遺申報人、非遺著作權等司法實踐判例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元版權主體結構”的內生矛盾沖突;通過數字化進程在政策上的體現和現狀觀察以及非遺保護數字化應用場景,闡釋數字化的未來必定對非遺保護和發展起到革命性作用。
海南省文物研究會會長、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徐朝輝以非國有博物館作個案分析,梳理藝術金融推動傳統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他認為,隨著藝術科技發展,我們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不能回避文化大數據以及數字化資產建構這個話題。價值發現就需要立足新經驗、新觀念、新方法、新意義來發揮它的工具效用。在實踐中,總結了價值發現的三個抓手,即分類論質、分類論值和重構分類,三個抓手的核心是“分類”。只有通過不同維度的分類,才能細化價值要素。事實上,我們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價值發現,第一步就是分類,否則,藝術金融是很難在過程中發揮效用。有了價值發現的這三個抓手,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本體價值挖掘,就有了更進一步行動。

(參加第八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的專家學者調研敦煌博物館范燕燕絲綢藝術中心)
聚焦業界,探討有效風險管控模式
新時期藝術金融的創新發展,最重要的戰略取向是數字化。而基于數字場景建構藝術金融風險管控機制體制,則是新時期藝術金融發展進程中必須解決的戰略問題。主旨演講下半場主題為“數字化背景下中國藝術金融風險管控機制的建構”,探討構建模式與行業經驗。
濰坊銀行原董事長、北京江融信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戰略顧問史躍峰,作為金融行業在藝術金融領域的較早實踐者,分析了藝術產業數字化進程中藝術金融風控的變遷。他認為,數字藝術經濟背景下,金融的本質不會改變,但金融風險將呈現新特征,數據風險、技術風險、價值判斷風險和知識產權風險將成為數字藝術金融需面對的新風險。隨著數字化推進,藝術金融將由主要以典當和民間金融支撐、單純關注藝術質押品控制的藝術金融1.0,持牌金融機構參與、同時關注主體信用和抵質押品控制的藝術金融2.0向持牌金融支撐、主要關注交易信用的藝術金融3.0演進。數字化時代需要重構藝術金融服務與風控模式,從而實現三大重要轉變:一是由關注主體信用向關注交易信用轉變,二是由強調抵押擔保向強調數據穿透轉變,三是由以我為主的柜臺金融中心化服務模式向融入開放生態、去中心化的開放銀行服務模式轉變。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雙舟梳理了藝術金融的實踐模式與風險管控現狀,并解讀了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空轉”的原因與對策。他認為,藝術金融面臨的風險,包括評估、鑒定乃至核心的流通性風險,并不是絕對不能解決的。問題是無論是銀行、保險機構、基金信托機構還是其他藝術金融業務主體,由單個主體自控風險的成本太高,沒有哪一個主體可以養得起開展藝術金融業務的專業團隊,社會也無法完成專業團隊人才需求的供給,自主控制經營風險的成本太高,這是藝術金融“空轉”乃至藝術金融理論“空想”的根本原因。他提出,要解決上述問題,藝術金融創新發展呼喚強大第三方,即藝術金融專業經紀體。這個經紀體是一個反客為主的經濟實體,即事實上的藝術金融業務機構,而原有藝術金融主體會變成第三方。這個經紀體要能消化融合和熟練運用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技術和商業模式,至少應具備以下條件:綜合開展業務,匯聚高端人才,形成信賴關系,高效提供服務,大力節約成本,有效降低風險,掌握國際話語權。
易元集團、易拍全球董事長蔣奇棲從藝術品價格大數據和圖像識別技術兩方面,探討其在藝術品金融風險防范中的應用。她認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藝術品價格評估、增強市場透明度和流動性,溯源追蹤、推動創新、風險管理等方面,成為無可替代的工具。可靠的價格評估是化解藝術品金融風險中的核心問題。藝術品估值直接影響投資者、投資機構和金融機構在購買、出售、融資保險等方面的決策。藝術品價格大數據估值,借鑒世界范圍內評估理論的優勢特性,以市場價值基準,通過采用可驗證的公開市場可比數據,參照文物價值特征調整因素,納入數據模型,完成估值測算,可為藝術品投融資、保險、交易、研究分析等提供實時動態和更加精準的決策支持。圖像識別技術在藝術品金融風險防范中能起到“驗明正身”的關鍵性作用。易元數字牽頭的科技部“民間文物流通安全服務關鍵技術研發”是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基于文物藝術品元數據、特征信息比對與查詢等行業標準,形成文物藝術品數字身份唯一性驗證、文物藝術品流通動態追溯、智能化預警等關鍵核心技術。這兩個技術在價格評估及輔助解決文物藝術品溯源、全生命周期交易監測、知識挖掘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有助于藝術品金融機構從源頭控制風險。
山東財經大學中國藝術金融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志元的演講聚焦數字藝術資產的風險管理。他認為,數字藝術的發展以及相應的數字藝術資產的出現,為解決藝術品市場贗品泛濫、估值困難、保管和貯藏不便、交易和退出機制單一等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數字藝術資產本身具有的先進性,很有可能使數字藝術資產在未來整個藝術資產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但數字藝術品具有了資產屬性,其風險和不確定性隨之而來。數字藝術資產是一種無限模式下的創造性產物,與傳統經濟和制造業等有限模式下的產業相比,其風險與不確定性更高。這是因為數字藝術資產的價值往往依賴于市場和社會的認可和接受程度,而這種認可和接受程度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無法被準確預測。數字藝術資產是新技術條件下產生的新興資產形式,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較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法律風險、金融風險、平臺風險等。數字藝術資產的風險管理需要綜合考慮各種風險因素,采取適當措施降低風險,同時也需要應用風險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構建科學的風險管理理念,并制定相應風險管理策略。具體而言,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盡快構建完善的政策法規,健全數字藝術資產制度保障;二、賦能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三、立識別-評估-設計-監測-處置的閉環體系;四、完善的數字藝術資產監管體系;五、立足中國現實,確定數字藝術資產應用場景邊界。
陜西文化產權交易所副總經理李京以陜文投在藝術金融業務方面的實踐為基礎,剖析我國藝術金融市場面臨的問題,從而提出一些有效的風險管控機制。他認為,我國藝術金融市場面臨信息不充分不對稱、真偽鑒定問題突出、價格泡沫嚴重、道德風險等幾個核心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陜文投在藝術金融業務發展過程中,重點從幾個方面入手建立風險管控機制:一是利用科技手段解決真偽鑒定難題;二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科學定價;三是基于藝術品價值邏輯構建金融生態;四是積極利用數字技術完善風險手段。
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副總經理、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主任塞夫的演講以文化數字化戰略與文化大數據交易為題,圍繞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在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中的位置以及在大數據體系建設中如何破局等問題展開,他認為,數據的關聯是核心生產力,關聯數據是核心資產,數據變現是核心驅動力,數據安全是核心競爭力。當前全國文化數據交易面臨著法律制度方面、市場交易機制方面及底層技術等方面的困境,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將從以下方面提供一條破解路徑:一是聚焦文化數據。文化數據可交易性更強,資源更清晰,國家更好監管和調控;二是強化平臺的國家級與全國性。文化數字化工程是一個國家級系統工程,是行政性與市場化相結合、中央行政支撐、各級政府推進、最終市場呈現的系統性工程,并非一個區域、一個垂直領域能妥善推動的,只有基于一個國家級和全國性平臺,方可解決數據孤島、數據鴻溝等問題;三是底層技術關聯。數據只有關聯,才可溯源化、標準化、資產化,并有實現規模化交易的可能;四是數據安全的三道“閘門”。分別為國家文化專網、分布式存儲、標識解析技術;五是數據的供給。數據的供給一直以來都是全國乃至全球數據交易市場面臨的很大問題,在我國文化大數據體系方面,有國家級文化數據庫的支撐,有國家內網、國家文化專網的專業化服務,數據供給有保障;六是外網端口跨域分發。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將嚴格按照兩辦《意見》的要求,推動“專網交易、互聯網分發”工作,真正實現文化數據的消費側轉化;七是通過要素市場、數據超市,培養新型市場主體、消費主體,培養一批優秀的文化數字化綜合性人才,這是全國中心開展工作的始終遵循。
嘉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部總監馬學東聚焦大數據視域下的藝術品市場與藝術金融風控,梳理了國內外藝術市場及藝術金融領域的已有數據庫發展現狀,分析各個數據庫的優勢與不足;梳理了開展藝術金融業務的拍賣公司的數字化建設和在開展藝術金融時存在的具體風險,以及如何有效進行風險控制。他認為,在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的《大數據時代》中提出了大數據的5V特點:Volume(大體量)、Velocity(時效性)、Variety(多樣性)、Value(大價值)、Veracity(準確性)。從這五個維度來看,藝術品市場處于前“大數據”時代,藝術品市場進入數字化時代具備一定的基礎,但藝術金融業務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才剛剛起步。主要體現在藝術品市場數據庫本身的智能化程度不夠,藝術品市場中數據還有很多內容需要補充,很多產業數據、隱性數據并不能在數據庫中顯現。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副教授、藝術管理學系主任吳楊波解讀了潮汕英歌舞出圈背后的藝術金融與文化治理。他從社會治理和通過藝術金融對社會資源進行有效配置的角度,探討了潮汕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開發問題。他認為,現有的傳統文化開發,仍停留在極為粗放的初級階段。邀請英歌舞做商業表演、開發未經市場驗證的文創產品、不合時宜的版權保護(NFT)等等,這些不僅造成文化資源極大浪費,而且對原生態文化造成毀滅性打擊。傳統非遺文化如何保護與傳承,人們摯愛的習俗與鄉愁如何延續,這不是單靠民眾的熱情、機構的算計、政府的強力就能解決的。他提出,要把各種力量以柔性的、共贏的方式匯聚在一起,藝術金融顯然責無旁貸。“投資者的眼光,決定了社會前進的腳步”,藝術金融的目標在于“要讓真正熱愛它的人,來決定它的未來”。
年會論壇由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藝術市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宗婭琮主持,呈現了藝術金融創新、傳統文化資源活化、藝術傳播、藝術金融風險控制等方面的最新動態和觀點。
為進一步將理論和實際更好結合,3月26日,與會專家學者赴敦煌莫高窟進行藝術考察,到敦煌書局、敦煌博物館范燕燕絲綢藝術中心、敦煌AR導覽·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舞劇“又見敦煌”演出等敦煌文化藝術資源活化案例點進行調研和交流。本次年會統籌人、北外合肥國際學院中國藝術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斐鵬告訴記者,年會組委會將于2023年下半年對會議學術成果結集出版,并計劃于2023年9月舉辦第九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

(參加第八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的專家學者調研敦煌AR導覽·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
(作者:記者 孟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