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導演藝術展”在濟南市韓濤美術館開幕

4月20日,首屆“導演藝術展”在濟南市韓濤美術館隆重開幕。
本屆“導演藝術展”由張獻民策劃,郝建擔任學術指導,韓濤出品。來自全國各地的二十余名導演及藝術家出席了開幕式。
下午4時整,張獻民宣布“首屆導演藝術展”正式開幕。他表示希望通過舉辦此次導演藝術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導演”這個行業的文化、藝術和創作方式,增進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同時,他也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青年導演的創作熱情,推動我國電影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加此次“導演藝術展”的導演和藝術家都是業內知名人士,他們帶來了各具特色的優秀作品,并逐個為到場嘉賓介紹了自己的藝術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首屆導演藝術節”分為兩大特色主體:為期三天的“電影展”在韓濤美術館電影院展開,放映了到場藝術家的電影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影片,為藝術家們交流探討搭建了橋梁;美術館二樓展出了導演及藝術家們的繪畫、攝影等作品,展覽為期一個月,將持續至5月20日結束。
“首屆導演藝術展”不僅為業內人士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也讓當地觀眾體驗到了電影藝術的無窮魅力,給濟南帶來了一種新的活力,而且通過多方媒體平臺報道,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和欣賞到了優秀的藝術作品。相信在未來,“導演藝術展”將會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和支持。

到場組委會及參展藝術家名單: 張獻民、郝建、韓濤、白卜旦、陳家坪、郭恒奇、郭熙志、李紅旗、劉瑾、徐若濤、顧桃、王超、王翰林、于廣義、郭藝星、卓楷羅、張墨穎等
策展人
張獻民

任教于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
近年監制或出演電影《塔洛》、《照相師》、《柔情史》、《東北虎》、《云霄之上》、《內沙》、《金陵范特西》、《日常生活》等。
曾任亞太電影獎、亞洲紀錄片基金等評委。致力于推廣中國藝術電影,在十多個國家策劃舉辦過中國電影專題展映。
學術指導
郝建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1988年畢業于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暨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部(獲碩士學位)。
出版專著《影視類型學》。
編劇電影《緊急迫降》《危情雪夜》。
聯合導演電視連續劇《大屋的丫環們》(中央電視臺播出)、電視連續劇《真空愛情記錄》、電視連續劇《汽車城》。
電影劇本《緊急迫降》獲上海市文聯1999年電影劇本比賽一等獎;影片《緊急迫降》獲2000年中國政府華表獎、2000年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
參展藝術家介紹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白卜旦

擅字畫陶藝影像創作。
師從天地風雨,勤耕四季。
影像作品入圍國內外多個電影節,并獲得法國蓬皮杜圖書館獎和真實電影節伊文斯獎。
《旦旦漫畫》北京、上海、南京巡展,出版漫畫書籍《只能和我好》。
作品簡歷:
“只能和我好”漫畫書籍(2019)
“旦旦漫歐北京,上海,南京恩展(2015)
紀錄片:《798某年某月某日某人》8分鐘 第6屆北京獨立電影展(2011)
第八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2011)
紀錄片“礦工速寫”62分鐘 香港中文大學收藏(2010)
戸第5屆首爾數字電影節競賽單元(2011年)
第二屆普瓦捷Filmerle Travail電影節
第21屆米蘭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電影節
第21屆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競賽單元 紀錄片“紅色圣境”7分鐘
紀錄片“小腳人家”114分鐘
葡萄牙里斯本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日中國回顧展展影(2008)
攝影展“光芒萬丈”(北京宋莊美術館2008)
紀錄片“紅色圣境”7分鐘
第五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展影(南京2007)
第二屆北京獨立電影論壇展影(北京2007)
紀錄片“小腳人家”114分鐘香港中文大收藏(2010)
栗憲庭電影基金收藏(2007)
法國科西嘉島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展影(2007)
第四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展影(南京2007)
延展:紀錄片論壇展影(北京2006)
第三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展影(合肥2006)
西班牙馬德里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展影(2006年)
篷皮杜圖書館獎(法國真實電影節2006)
伊文斯獎(法國真實電影節2006)
(部分)藝術品

陳家坪

詩人、紀錄片導演。1970年4月生于重慶,現居北京。
2011年,出版詩集《吊水滸》
2016年在臺灣殷海光故居舉行詩集研討會
2017年,創作紀錄片《孤兒》
2018年獲“第七屆后天電影獎”,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展映,并永久收藏;2021年被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華語獨立影像資料館永久收藏。
2018年,創作紀錄片《大興失火》、《胡楊與章冬翠》,
2021年被英國紐專欺大學華語獨立影像資料館永久收藏;
2019年,《大興失火》參加美國紐約大學獨立電影雙年展。
2019年,創作紀錄片《xxx》,參加臺灣第56屆金馬獎獲得提名。
2021年,創作紀錄片《沒什么了不起的年代》。
2022年,獨立出版詩集《囚室與鶯尾》。
2022年,創作紀錄片《只有黎明在微笑》,入選世界游牧影展十佳紀錄片。
(部分)藝術品

董鈞

藝術家、策展人,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攝影專業主任,1839攝影獎發起人。他的研究方向涉及影像創作、電影制作、展覽策劃與藝術教育等領域。
他關注全球化語境下的社會公共議題與在地化個人思考,作品呈現出對豐富而多變世界的人性關懷與探討,試圖去觸摸及分享最為敏感和細膩的社會肌理與時代境遇。
董鈞曾在中國的長征空間、西安美術館舉辦個展,作品在Eli and Edythe Broad Art Museum、Morono Kiang Gallery、Ark。Art Center、臺灣誠品畫廊、澳門牛房藝術中心、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上壽由罐藝術中心、長征空間、 深圳OCAT美術館、上海美術館、銀川當代美術館、南藝美術館、湖北美術館、重慶星匯當代美術館、Fake Project、清華大學, 以及 The 27th French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Film Festivals 、The 4th Bristo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The 11th Lift-off Film Festival、The 8th IFEFA-lnternational Film&Entertainment Festival Australia s、The 22nd Tago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The 1st Serbia International Youth Film Festivals、The 1st Nob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The 1st Chicago International Indie Film Festivals北京國際電影節、 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云之南紀錄影展、北京獨立影展、HiShorts!廈門短片周、上海藝博會、韓國潭陽國際攝影節、 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重慶實驗影像雙年展、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平遙國際攝影節等機構和影展廣泛展出及放映。 作為策展人曾在Arko Art Center、成都當代影像館、上海中華藝術宮、 崔振寬美術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西安美術館、西安當代美術館、 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等機構策劃展覽與電影節, 他亦是曾經中國重要獨立影展的西安亞洲民間影像年度展、 西安國際動畫電影節總策展人和藝術總監。
電影項目入選CNEX、CCDF 12-INVESTING FOR GOOD、IDF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等基金與創投單元。 獲得芝加哥國際獨立電影節“特別短片提及”; 泰戈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實驗電影獎”; 第十二屆CCDF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IFG最具影響力潛力獎二等獎”。
(部分)藝術品

顧桃

滿族,獨立紀錄片導演。1970年出生于內蒙古呼倫貝爾,1992-1995年就讀于內蒙古藝術學院繪畫系(油畫專業),2000-2002年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修習攝影,現工作生活在北京宋莊。
從2005年開始紀錄片創作,以“關注北方少數民族在當下社會的生存狀況,精神狀態”為主題,拍攝了《敖魯古雅·敖魯古雅……》、《神·翳》、《雨果的假期》、《犴達罕》等民族題材的紀錄片。
主要展覽和獲獎:
《犴達罕》51屆臺灣金馬影展紀錄片提名獎,2014;
《犴達罕》法國第33屆讓魯什國際民族志電影節納努克大獎,2014;
《犴達罕》第3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競賽單元評審團獎,2014;
《犴達罕》第43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Spectrum單元,2014;
《烏魯布鐵》第十一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紀錄片,2014;
《犴達罕》第二屆鳳凰視頻紀錄片最佳長片獎,2013;
《犴達罕》第十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紀錄片,2013;
《烏魯布鐵》(Bullet from Nowhere)第18屆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紀錄片基金(AND),2013;
《雨果的假期》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提名,2012;
《雨果的假期》亞洲電視最佳紀錄獎(新加坡),2012;
《雨果的假期》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小川紳介獎,2011;
《雨果的假期》中國紀錄片學會年度十佳第一名,2011;
《敖魯古雅·敖魯古雅……》第四屆新卡里多尼亞(法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評委會大獎,2010;
《敖魯古雅·敖魯古雅……》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自然類金獎,2010;
《敖魯古雅·敖魯古雅……》東京中國獨立電影周,2009;
《敖魯古雅·敖魯古雅……》 第五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2008;
《敖魯古雅·敖魯古雅……》 紐約萊克基金會第四屆REEL CHINA當代中國紀錄片雙年展,2008;
《我的身體你做主》南阿巴拉契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紀錄片獎,2008;
《敖魯古雅·敖魯古雅……》第四屆中國獨立電影周,2007;
《敖魯古雅的養鹿人》新加坡國際電視節一等獎,2007
(部分)藝術品

鬼叔中

本名甯元乖,福建寧化人。詩人,紀錄片作者。《電影作者》編委。
有《玉扣紙I》《羅盤經》《春社謠》《七圣廟》《保苗祭》《擺五方》《玉扣紙II》《 嬭嬭》等紀錄片作品。
文字作品散見于《讀書》《詩刊》《藝術世界》《中間代詩全集》等刊物和選本。出版《今生怎能不去西藏》《閩西風土影像志》等。
(部分)藝術品

郭恒奇

導演、剪輯師。偶爾拍照。
導演作品:《新堡》《廟》《松格瑪尼》
(部分)藝術品

郭熙志

1965年生于安徽銅陵,1990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90年至2010年就職于電視臺,現為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作品多次入圍國內國際電影節,并被多所國際知名大學收藏。

(部分)藝術品

郭藝星

生于1992
陜西榆林人
香港公開大學研究生
喜好烹飪和史學
日常寫文字創作影像
現居云南
(部分)藝術品

雎安奇

目前備受國際矚目的電影導演、藝術家,是世界當代電影的重要作者之一。作品參加超過40個國際影展,也曾于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等國際頂級藝術機構展出。
處女作《北京的風很大》入圍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成為日后中國實驗電影的里程碑之作;2008年紀錄片《中國之夜》獲得第39屆瑞士真實電影節(Visions du Réel)評審團大獎;2015年劇情片《詩人出差了》在第44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首映并獲得了最佳亞洲電影大獎,以及第16屆韓國全州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其最新劇情長片《海面上漂過的獎杯》在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獲得三項大獎,主演王學兵獲封平遙影帝,并入圍第10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及第33屆中國金雞電影獎。2019年開始拍攝文獻紀錄片“中國建筑遺產三部曲”,2022年完成三部曲首部影片《樓》;目前正在籌備黑色喜劇院線電影《我老婆的牙》。
近期藝術活動:
2022
《草體》阿拉里奧畫廊,上海,中國
《幻·季》知美術館,成都,中國
《21世紀現代生活指南》馬丁·戈雅生意,杭州,中國
《曲直》真寶藝術基金會,上海,中國
《I'M OK 》B1OCK Gallery,杭州,中國
《MEDITATION 清零 》昊美術館,上海,中國
《京zhi》愿景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2021
《花鳥集》,杭州,中國
《越是切近,越是遙遠》,在三畫廊,北京,中國
《全南國際水墨雙年展》,全南,韓國
《鄉村建設:建筑、文藝與地方營造實驗》,江西畫院美術館,江西,中國
《偉大的畢達哥拉斯-NFT加密藝術展》,在三畫廊,北京,中國
《記號,密域,世界中心》,千虎瑠ART SPACE,西安,中國
《今晚我們一起去看草》,博舍,成都,中國
李紅旗

劇情片
《好多大米》(2005)、《黃金周》(2008)、《寒假》(2010)、《不能自拔》(2019)
劇情片曾獲洛迦諾電影節金豹獎、國際影評人獎,鹿特丹電影節KNF獎等獎項。
紀錄片
《神經》系列(2013—進行中)音樂試驗
紀錄片《我們離瘋人院究竟有多遠》(2010)《內耳炎》(2017)
音樂作品
2003摩登天空旗下廠牌bedhead另類民謠拼盤《bedhead3花園村》 中的單曲《一會兒》,
2023獨立廠牌分享障礙發行的專輯《小提琴與吉他的噪音協奏曲》 (以小提琴手的身份與楊海松合作)。
(部分)藝術品

劉瑾

中國當代藝術家,七十年代生于中國江蘇省,長期居住北京。
其藝術創作涉獵范圍廣泛,包括行為、攝影、繪畫、裝置。個體在當下的現實生存境況是貫穿于其創作的主線,早期作品《大醬缸》、《青春殘酷》、《受傷天使》等均為國內外重要機構及個人收藏。近年來,劉瑾的藝術創作在觀念的深度和廣度上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柏林墻》、《紀念碑》、《戴眼鏡的人》等肖像系列、陶瓷雕塑系列作品如《魯迅》、《佛》,都表現出從早期的個體生存體驗的表達轉為對人類普遍的存在和文化境遇的思考和關懷。
當代藝術作品在中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芬蘭,英國,丹麥,挪威,奧地利,瑞典,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地區和國家的畫廊及美術館展出。作品同時被重要媒體和電視臺介紹報道,包括德國柏林日報,美國藝術,意大利藝術評論,韓國攝影,法國THE攝影,丹麥Kunst,丹麥國家電視臺,上海電視臺東方衛視,美國美聯社等。
代表作品:《受傷的天使》《戴眼鏡的人》《童話》。
2022年拍攝電影實驗短片《夜與霧》及劇情短片《湖畔之秋》。
個展:
2022: 劉瑾觀念攝影展——山東濟南韓濤美術館
2016: 童話的新裝-劉瑾丹麥攝影作品展 ——北京798丹麥文化中心
2015: 《童話》——丹麥奧胡斯 Image Gallery 駐地項目
2013: 無處可逃—劉瑾個展——庫帛.H畫廊 北京-斯圖加特
2012: 戴眼鏡的人-劉瑾觀念肖像攝影展——北京798藝術區四面空間
2011: “第二張臉”劉瑾攝影新作學術發布展——北京798藝術區白盒子藝術館
2010: 冒牌神話-攝影雙個展——ILLUMGALLERY 韓國首爾
劉瑾“受傷天使”+渠巖“信仰空間”當代攝影雙個展 臺北TIVAC
(部分)藝術品

王超

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作家、編劇、制片人。主要電影作品《安陽嬰兒》、《日日夜夜》、《江城夏日》、《重來》、《天國》、《幻想曲》、《尋找羅麥》、《父子情》、《孔秀》。作品入圍戛納、多倫多、紐約、芝加哥、圣塞巴斯蒂安、鹿特丹、溫哥華、釜山、巴黎、華沙、開羅、塔林、南特、上海等五十多個國際電影節,并榮獲第五十九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獎、南特三大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 佳編劇、美國圣塔巴巴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及芝加哥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國際影評人聯盟獎等二十個國際電影節獎項。小說作品《安陽嬰兒》、《南方》、《天堂有愛》、《去了西藏》、《香格里拉》分別在中、法兩國發表和出版。
(部分)藝術品

王翰林(Wang Hanlin)

1993年⽣,現工作⽣活于上海和南京,中央美術學院攝影藝術研究碩⼠,高校教師。
創作方向持續關注人類精神的記錄,從私人情感到集體感受,體會周遭環境的變化和個人歷史的流逝,圖像作為其主要的表達方式;理論方向一直圍繞著繪畫與攝影的交叉領地,試圖通過對于圖像的研究來探尋人的意識形態,并追問圖像生產的思維模式。
曾獲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提名、第八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提名、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最佳國內攝影師獎、首屆1839攝影獎大獎、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獎,入選索尼世界攝影獎、第七屆中國攝影年度排行榜、第十屆三影堂攝影獎等獎項。作品和文章曾發表于《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家》《數碼攝影》《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等刊物,已出版畫冊《王翰林/中國當代攝影圖錄》。
(部分)藝術品

王育臣

導演,編劇,1994年出生,生活、工作于上海。音像店長大,
2013年開始進行影像及文字創作。
作品曾先后入圍中國獨立影像展實驗單元、北京獨立影像展劇情單元,臺灣南方影展,北京國際短片聯展等。
2016年獲新星星藝術節評委會提名獎。
于南京藝術學院美本館做“上海感大:王育臣影像展”。
跨界執導野外合作社樂隊《如彳可》風中》浸入式音樂會、臟手指樂隊《運河的故事》番外短片,李帶菓音樂MV。
(部分)藝術品

徐若濤

1968年生于遼寧沈陽,1991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藝術家、導演、獨立影像作者。
90年代初在圓明園畫家村時開始繪畫以及影像創作,2000年以后將個人歷史題材的繪畫轉變為以消極的方式再現對影像破壞和篡改的電子涂鴉的繪畫風格,并舉辦過《弱智》、《模式識別》、《自燃》、《靜電》等個展。
2009年制作以文革為背景的實驗長片《反芻》獲得溫哥華電影節龍虎獎最佳提名獎。
2012年與史杰鵬、黃香饑完分虹《玉門》,(臺灣紀錄片電影節獲得亞洲首獎和華語紀錄片首獎)。
2012年完成短片《折線》
2017年完成實驗紀錄片《表現主義》
2022年《水墨牛仔》。
2023年《在土星的光環下》。
(部分)藝術品

楊超

導演,監制,教師。
導演作品有《待避》,《旅程》,《長江圖》。
監制作品有《草芥》,《女導演》,《柔情史》,《乘客》,《海草》,《故鄉異客》。
(部分)藝術品

于廣義

電影導演,1961年生于黑龍江五常縣,1990年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2004年開始電影拍攝,代表作品紀錄片《木幫》《小李子》《光棍》《跳大神》曾多次入圍國際電影節,屢獲電影節大獎。
(部分)藝術品

張墨穎

教育背景:
2015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2017-2018年就讀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參展及獲獎經歷:
2015年中國獨立影像展
2015年“亞洲視野AMNUA國際影像論壇兼滿履映”
2015年《教學的力量一中國當代藝術教學的十一個個案》
2016年“江南敘事之青年表達一一個性的兩極藝術展”
2016 年“中國隆里國際新媒體藝術巻”
201嘮尸第八屆紐約大學真實中國雙年展夕嶺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一《時間無間》
2016年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在中央美術學院
2017年“教學相長”一第三屆學院實驗藝術文獻展
2017年“好奇柜一魔都首屆博物藝術展”
2018年北京國際短片聯展
2018上海野餐藝術節
2019成都奇點藝術節
2019綠廠藝術節
2019南京藝術書展
20212020-2021保時捷“中國青年藝術家雙年評選”被提名藝術家
20212021iArt青年藝術計劃
2015年影像作品《食品加工廠》獲得中國獨立影響展“前衛精神獎”
2018年影像作品《馬圈》獲得iArt青年藝術計劃一等獎
2019年綠廠藝術節綠廠選擇獎
2021年iArt青年藝術計劃二等獎
(部分)藝術品

卓楷羅

1981年生于遼寧盤錦,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現任教于魯迅美術學院影像藝術學院,影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主要從事編劇及導演的工作,也進行紀錄片創作。代表作品有紀錄片《三十而立》、《雷素云》、《混混》、《四十不惑》等。劇情長片《遼河的士》。編劇《遼河的士》、《玫瑰》、《莫問錢程》、《二龍戲珠》等。
卓楷羅作品年表:
紀錄片《三十而立》2013年
紀錄片《雷素云》2017年
紀錄片《混混》2021年
紀錄片《四十不惑》2024年
劇情片《遼河的士》2023年
劇本《玫瑰》2022年
劇本《二龍戲珠》2023年
劇本《莫問錢程》2023年
(部分)藝術品

組委會成員
高氏兄弟

中國藝術家,1985年開始合作從事繪畫、裝置、行為、攝影、寫作等藝術活動, 現居北京。
曾出版《中國前衛藝術狀況》、《藝術生態報告》、《在北京一天能走多遠》等著作,部分作品被收入《中國現代藝術史》、《中國先鋒攝影》、《中國傳世攝影》等藝術圖冊并被中外人士及美術館收藏。
高氏兄弟的作品有一種是真實地記載自身的生活過程和原生形勢,強調發現真實的記錄,還有一種是從日常生活的參照中提示出來的,采用擺拍的虛構手段與策略達到的真實,即重新建構現實和用虛構補充現實,強調以創作主體的角度來表現、闡釋隱藏的真實,即把不同的眾生相轉化成純粹的視覺形式感,并將這種形勢感發揮到令人炫目、驚悚的程度,從而強化他們對其的思考、判斷與批判。
熊峰

洛克菲勒家族成員企業羅斯洛克文化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作為中美文化、商業領域最高級別的交流合作中最主要家族企業代表,長期從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和藝術品鑒賞、推廣工作,近20年來組織策劃中美、中法、中英等文化、教育、藝術學術交流和展覽活動一百多場/次。
曾兼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政府貿易顧問,負責協調對中國大陸以及港澳臺政府關系和投資事宜。
李鐵軍

1962年生于黑龍江省大慶市 ,1999年曾任北京新亞現代藝術學院院長,2006年曾任環鐵時代美術館館長,2009年曾任北京當代藝術館執行館長。
馮兮

作為徘徊于系統邊緣的業余策劃人,馮兮有著區別于主流策展思想與方法的意識和實踐。他善于將空間的物理屬性進行重新地解構,試圖轉換出空間與作品之間新的展覽語言,將其融入展覽語境中與現實關系進行重新塑造,并努力掌握對展覽之間上下文關系的理解與輸出,使展覽獨立于審美性的展陳邏輯,拓寬理解展覽語言與呈現方式的通道。
同時,作為獨立藝術空間實踐者,曾分別擔任外交公寓12號空間藝術總監、掩體實驗空間主理人、車庫實驗空間展覽總監。同時擔任單行道畫廊、晨畫廊、槐谷林當代藝術中心等藝術機構的藝術總監。中間藝術基金會下設“趙文量楊雨澍藝術中心“的學術委員和研究員。SIMULACRA 擬像畫廊下設“虹吸項目”的展覽總監。
周偉華

1970年12月生于山東萊陽,1992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1997-1998進修于中央美院油畫系助教班,現為濟南大學藝術系講師。
韓濤

別名:三壽。山東籍70末跨界藝術家,創作方向:電影劇本編劇、電影導演、油畫、版畫、裝置、水墨、展覽策劃等。
電影代表作:《歲月如織》、《鋼鐵》、《缺失》、《東北大哥》、《驅逐》等。
繪畫代表作:《要有光》系列、《痕跡》系列、《塔》系列、《苦難》百米長卷。
獲得第九屆(2021-2022)后天雙年度文化藝術獎——后天電影獎
2018年在山東濟南市成立韓濤美術館

濟南市韓濤美術館是一家公益性美術館,依托濟南市萊蕪區雪野風景區而建,主要功能有藝術展覽、教育、收藏、研究與學術交流等。
美術館將始終以開放的姿態和前瞻性的視野,在當代的社會語境 下探索美術館的新模式,發掘新興的藝術力量,與國際文化交流碰撞。
韓濤美術館的建立,將完善雪野風景區的功能性配套結構,更好的助力雪野走出國門、步入國際視野。
美術館展廳5000平米。美術館分:展廳、電影院、室內小劇場、咖啡廳、藝術家駐地創作區、室外劇場。美術館定位先鋒藝術、藝術電影和先鋒戲劇。電影院常年為本土小學生免費放映電影和公開藝術課。










項目統籌:孫京勇
畫冊主編:張獻民
畫冊副主編:劉庚
畫冊設計:李誠
策展助理:沈廿了 劉庚 魏尚靜
紀錄片拍攝:亓浤鍹
展覽攝影師:沈逸君
現場拍攝:李誠 王得華 王育臣
展覽放映技術支持:李哪吒 孫京勇
海報設計:沈逸君 李誠
視頻制作:李誠
排版編輯:王得華 魏尚靜
校稿:劉庚
合作媒體:導筒directube
車務:周富鎮
主辦:濟南市韓濤美術館
協辦:歲月如織影業
展覽時間:2023.4.20-5.20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