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大“夏之夢”藝術盛典——與大師對話系列講座
陶爾米納—西西里的明珠·意大利著名藝術大師洛倫佐·欽尼奇藝術歷程
主持人:朱偉教授 主講人:弗蘭西斯科·欽尼奇
2023年5月22日,“夏之夢”藝術盛典——與大師對話系列活動因疫情中斷后,終于又同大家見面了。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的是題為“意大利藝術大師洛倫佐·欽尼奇(Lorenzo Chinnici)的藝術人生”的精彩講座,講座由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中心執行主任朱偉教授主持,藝術大師洛倫佐之子弗蘭西斯科·欽尼奇(Francesco·Chinnici)主講。


在講座中,弗蘭西斯科首先向同學們介紹了自己的父親洛倫佐,洛倫佐是來自西西里島的一位知名畫家,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幼時與母親相依為命。四十歲時他失去左眼視力,過去二十余年,他的右眼因黃斑病變視物清晰度僅有正常視力的五分之一。長期在黑暗中生活的痛苦并未讓他失去對創作的激情,今年81歲的他仍筆耕不輟。他的筆下,西西里的傳統生活、自然風光、意大利各地的風土人情,都是他內心情感世界的真實表達。
洛倫佐曾受意大利畫家雷納托·古圖索的影響,但并未系統地學習任何學院派。弗蘭西斯科說“他喜歡追尋內心的自由,做自己的藝術。”

洛倫佐·欽尼奇 Lorenzo·Chinnici

隨后弗蘭西斯科開始向同學們展示并解說洛倫佐的作品,他的畫作中,從海邊的蘆薈、庭院里的仙人掌、漁港的船只到日光照耀下的小巷,同學們可以領略西西里的風光;從勤勞的鞋匠到做番茄醬的農人,還可以感受意大利的傳統產業與生活。



洛倫佐·欽尼奇畫作《龍舌蘭》

洛倫佐·欽尼奇畫作《碼頭的小港口》

洛倫佐·欽尼奇畫作《海邊村莊》

洛倫佐·欽尼奇畫作《鞋匠》

洛倫佐·欽尼奇畫作《番茄保存》
“洛倫佐的作品為現代藝術”。朱偉教授言簡意賅地向同學們解釋道:“藝術史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古典藝術強調在造型上達到視覺真實,現代藝術打破了正常的視覺習慣,強調的是不同的形式、語言和藝術家的個性,而當代藝術的核心價值是‘觀念即形式’,更側重視覺范圍之外的觀念。洛倫佐的作品為現代藝術,他的作品在技術上看上去沒有那么完美,但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從心靈到藝術之間并沒有技術的阻隔,并沒有受到西方舊傳統中所謂的學院派的影響,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天生的對藝術拙性的感悟和直覺。所以,他的作品才能如此的感人,如此的有力量。”


朱偉教授認為,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國的藝術教育更多的是技術教育,大部分變成了技術高超的手藝人,其結果是,作品缺乏感染力,鮮有人能像這位意大利藝術家的作品那樣沒有絲毫裝腔作勢,直指人心。
好技術和藝術之間不能劃等號,藝術與心靈之間不應被過多的技術所隔離。這是對當下中國藝術教育的一個啟示。
國科大的師生有幸欣賞到意大利現代藝術大師作品的風采,親身體會到這位藝術大師是如何將自己的心靈直接轉換成藝術表達,并且以國際的高度和視野了解世界藝術的過去和現在,不僅大大提升了師生對藝術的認知和理解,而且引發了深刻的思考。同學們紛紛提出了自己關于藝術的問題和見解,與弗蘭西斯科及朱偉教授進行互動,現場十分熱烈。



弗蘭西斯科說:“意大利是文藝復興的起源地,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保護自己的文化非常重要。本世紀,我們的文化都有所迷失。我父親認為藝術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知道我們是誰,來自哪里,要到哪里去。”這次活動不僅是藝術的碰撞,也是了解雙方文化生活的差異,進而傳承與保護自己文化的一個窗口。

通過弗蘭西斯科豐富多彩的演講,同學們領略了意大利這個充滿藝術、歷史和文化的國度,大大提升了學子們的藝術品鑒能力,開闊了眼界、開放了思維。為以科學理性思維見長的理工科學生開啟了藝術感性思維的大門。是對李政道先生提出的科藝融合理論開展的一次深入實踐活動,是對國科大科教融合理念的又一次補充,為推動我國培養出更多有創造力的世界級科學家做出了貢獻,這正是國科大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中心舉辦此次講座的意義之所在。
本次與大師對話系列的另一部分內容是,5月23日開幕的意大利現代藝術大師洛倫佐·欽尼奇及國際當代藝術家、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中心執行主任朱偉教授的雙個展,展覽在國科大雁棲湖校區東區禮堂一層和三層舉行,展期至八月底,歡迎參觀。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中心、團委、國科大教育基金會、學生處聯合主辦。
、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