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駝鈴 瀚海情深——邊塞畫家舒春光藝術回顧展 綜述

時逢 2024 甲辰龍年,喜迎新中國成立 75 周年、新疆兵團成立 70 周年,作為文化潤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 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新疆藝術學院主題活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 發展,“絲路駝鈴 瀚海情深——邊塞畫家舒春光藝術回顧展”以思想深邃、藝術精湛、反映民族團結的精彩美術作品,舞動丹青,生動描繪了大美新疆與絲綢之路的自然風光、精神氣象,為講好新疆故事、展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文 明交流互鑒發揮重要作用。
舒春光在新疆工作三十年,作為曾在新疆藝術學院任教近 20 年的老教授與 新疆題材代表性畫家,他長期植根于這片深厚博大的沃野之中,作品以大漠風情、雅丹地貌、戈壁曠野,山巒雪峰、森林草原、民族生活為主題,不僅具有足可觀賞的美學價值,而且富于可資借鑒的哲學意義,在中國美術界產生深遠影響。
舒春光的繪畫藝術具有俊逸灑脫、意境曠遠的抒情詩意,這是他繼承我國繪 畫藝術優秀傳統和吸收西洋畫派表現精華創造出的獨特藝術風格。他的作品富于 創新意識和時代精神,將抽象和具象、古典和現代、雅與俗、色彩和水墨結合得 很好,其風神韻味由中國傳統而來,扎根在西北廣袤的土壤里,是大西北情懷的 寫照。 本次展覽在豐碩的研究成果與精選作品之上,通過“早期風格探索”“中西 元素交融”“筆墨傳承創新”等專題單元,全面并集中地呈現出舒春光與時 代同呼吸共命運的藝術人生,以堅實的美術史研究視角,梳理他在數十年創作歷程中多領域取得的重要成就。

新疆藝術學院美術館一層展廳
(第一部分)
筆墨傳承創新
絲路迢迢路猶長 駝鈴搖響是春光
舒春光懷著探索邊塞山水畫的夙愿,潛心鉆研國畫。在游歷過邊疆的山山水 水之后,他的藝術個性與創作面貌逐步沉淀形成。絲綢之路的人文資源非常豐富, 多少次的沙漠、戈壁、草原、深山和冰川考察,為舒春光的藝術提供了廣闊的馳 騁天地,拓展了他的題材。他的畫作打破了中國山水畫勾皴染點的程式,創造了 一種全新的特殊沒骨畫技法,使畫面上的線條反黑為白,層層疊疊,極富表現力 地將雅丹地貌和邊塞獨特的風情呈現在觀者面前,引起中外畫壇的熱切關注。他 筆下的雅丹地貌已不僅是自然景物,而升華為具有靈魂和生命的歷史文化載體。
(第二部分)
中西元素交融
我法自然創新意 逢人何須說荊關
許多年來,不斷求索成為舒春光孜孜不倦的精神寫照,他中外涉獵,鐵硯磨穿, 奮筆揮毫,不知老之將至。在藝術多元化的當代,中國畫的發展也不拘一格,舒春光用自己對藝術的熱情與高超的技藝,以心寫意,繼承了傳統水墨的優點,更吸收了異質的元素。他從地質力學形成的紋理中受到啟發,以肌理方法表現天地 洪荒的戈壁大漠與絢麗奇境的山川勝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的作品洋溢著濃郁的詩情畫意,這詩意是古代邊塞詩穿過時間長河,洗去歲月風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深化,由此而生發的邊塞風情畫,是舒春光作為創作者的心靈寫照, 也是詩化了的邊塞景物藝術再現。

新疆藝術學院美術館二層展廳
(第三部分)
早期風格探索
(一)寫生造化 心高撕碎三千紙 畫就樓蘭始枕安
舒春光在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附中兩年與本科四年所受的中西結合的教 育,為他打下了扎實的素描、色彩、速寫基本功,同期也經過了傳統人文筆墨養 分的浸潤。他早期以寫生來收集素材與尋找形式靈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后,在帶 學生課堂寫生或者下鄉考察中,十分注重觀察自然、觀察生活,他的寫生是西洋畫與中國畫的技法兼糅。舒春光的寫生作品逐步得到整理,有助于形成對他的藝術研究上的系統性,也展示出其藝術的發展歷程。舒春光說:“我自知才疏學淺,只能以勤補拙。何物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黃賓虹先生的這聯詩句,永遠是我的座右銘。”
(二)邊塞意蘊
心敬黃河終不懈 曾將七尺獻天山
從甘肅到新疆,舒春光的藝術之路沿著古代的絲綢之路而行,西北邊塞的風 情成就了舒春光的繪畫。這既是他的藝術主動選擇,也是一方水土給予的滋養。 山水畫的主流往往沿襲數百年來的傳統題材,舒春光著力使雅丹地貌、山脈、大 漠、胡楊、冰河、荒野進入人們的視野,拓寬了傳統書畫領域的山水表現題材。 他創造性地發揚沒骨、積墨、用礬、撞水等技法,從寫生出發,展現出西域獨特 神秘之美。
(三)絲路詩畫
自愧才疏惟奮筆 畫囊猶存邊塞聲
舒春光的繪畫藝術風格多變,不拘一格,不守陳規,個性鮮明,作品在地域 性、民族性和時代性上達到高度的審美統一。他對絲綢之路上的荒原戈壁、綠洲 文化與游牧民族生活的反映,呈現了新疆天地自然的綺麗風光以及對萬物生靈的 歌頌,并且得天獨厚地具有豐富的色彩感,成為新疆畫家群體中具有獨特個性價 值與開拓探索精神的代表人物。當代藝術的未來趨勢是去中心化的多元并存,是 全球化的共享,因此重新審視舒春光與邊塞新疆畫家群體的文化特征與藝術價 值,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展 覽 后 記
就美學變化上來看,現當代藝術思潮倡導打破邊界,藝術家本體與何為藝術作品的概念也在不斷被突破與重構。20 世紀向 21 世紀的跨越中,傳統中國畫發生現代化轉型,舒春光的創作力求會通中西,大膽融合了多門類藝術的綜合技法,重視光感、色彩感、肌理感和層次感,注重寫生,從而創立了自己的風格,將西域邊塞繪畫表現推向了時代新高度。 舒春光站在人類共同命運與人性情感的角度,追求曠達悠遠的審美意境。在他的畫中,有斑斕多彩的西域風土奇境,也有生機勃勃的多民族和諧團結風貌,戈壁、 沙漠、高原、冰川、森林、草原、綠洲,出現在他各種類型的繪畫構圖中,加上國內外藝術養分的吸收,使他的作品呈現出多元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與融合性,在精神內核上起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潤疆作用。 西北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征與歷史發展機遇,促使舒春光站在了東方與西方、 傳統與現實、歷史與未來之間的定位點上,他從傳承與創新的格局出發,抒發著對西北原生態的赤子情懷,及對壯美自然的贊歌。舒春光的創作豐富了西北地域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手法,產生了杰出的學術貢獻。他詩意言情,文心載道,書以抒懷,畫藝傳神,成為享譽中外的“邊塞山水畫”和“大漠風情畫”的倡導者,被認為是承前啟后的一代藝術大家和中國畫壇代表人物。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