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映心象”紀君書法墨象藝術品鑒會在李可染畫院宋莊院開幕

5月11日上午,由李可染畫院宋莊院、濰坊書法家協會聯合主辦的“有君堂藝術沙龍”第4期:“墨映心象”紀君書法墨象藝術品鑒會在李可染畫院宋莊院開幕。來自藝術界、企業界、媒體界及有關方面的嘉賓共70余人參加了本次活動。本期沙龍共展出紀君先生近年來創作的書法、篆刻、特別是具有探索性的墨象藝術作品共計80余件。

展廳效果
開幕式上,與會嘉賓觀賞和品評了紀君先生的作品,并圍繞書法藝術的演進與創新、大字書法藝術創作、紀君墨象藝術創新的價值與意義等主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標準草書學社副社長張其鳳,中央文史館書畫研究員、一級美術師、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委員、李可染畫院研究員王德恭,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古代書法研究所所長晁岱雙先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李洪智,國際奧林匹克公共藝術大會秘書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研究員劉恒甫,一耕美術館館長、書畫家陳一耕以及山東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濰坊書法家協會主席紀君先生等與會嘉賓在觀展后召開的對話交流會上發言;顒佑芍醒胴斀洿髮W文化與傳媒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宗婭琮主持。

觀眾觀展
紀君先生在開幕活動上介紹了自己的創作歷程、創作理念和心得。從事書法學習和探索50余年來,紀君先生高度重視并堅持中華傳統書法基本功訓練,積累了厚實的傳統書法藝術功底。與此同時,他堅持在學習前人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借古開今,融會貫通。本次展出作品中,重點呈現了紀君先生近年來在傳統書法創作的同時逐步向墨象創作演進的藝術探索路徑和已經取得的成果。展覽作品帶給觀眾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良好的審美體驗。

紀君老師為觀眾介紹作品
開幕活動上,紀君先生還被聘任為李可染畫院研究員。李可染畫院副院長兼宋莊院院長史躍峰代表李可染畫院向紀君頒發了聘書。

李可染畫院副院長史躍峰為紀君先生頒發聘書
發言摘要

李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古代受展示空間和紙張制作條件等因素限制,大字比較少,書法精品主要是小字。當代社會為大字創作提供了展示空間,但總體上看書法精品小字多,大字少,大字書法應該是新時代的一個課題。紀先生是進行大字創作有代表性的一位書法家,看了他的展覽我感覺挺振奮,他的大字創作具有鮮明的個性,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他的作品展現了很大的筆墨彈性,是用大筆大墨來寫大境界,用大開大合來寫大心胸。他的書法非常有傳統功力,特別是對漢隸、魏碑方面下的功夫較大。在傳統書法領域摸爬滾打幾十年后,紀君先生開始墨象藝術探索。他的墨象作品使用的元素比較豐富,既有宿墨、濃墨、焦墨、淡墨這些墨法的運用,也有色彩的運用,更有現代構成,擴展和豐富了中國書法的語言,從而和傳統書法有所區別,這是紀先生非常可貴的地方。他的墨象創作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不脫離漢字,仍然是根據漢字來創作,這樣的書法仍然保留了漢字的可讀性和可看性。另一類是脫離了漢字,利用漢字的元素,點畫、線條、筆墨,包括色彩,紅黃藍、紅綠黑這些色彩來創作的他本人稱為墨象的作品。兩類探索都有意義,但我本人還是欣賞不脫離漢字這一路的創作,我覺得紀先生在這個方面應該進一步探索。

張其鳳(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二級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標準草書學社副社長 )
日本墨象派在日本也稱為前衛派。所謂前衛,就是指其用意重在對本領域固有邊界的沖擊與跨越。但日本墨象派分兩類,一類是把漢字作為前置規定性,對書寫漢字這個邊界心存敬畏;一類是不寫漢字或弱化漢字,意在借助書法元素澆自己塊壘。前者以手島右卿為領袖,后者以比田井南谷為代表。紀君因為涉足于多個藝術領域,又具周游國外博物館的閱歷,因此對書法的邊界,既有堅守的一面,創作了大量具有北碑漢隸意味的作品,同時又有跨越邊界的沖動,因此推出了墨象甚至彩墨作品。在我看來,他對書法固有邊界的沖擊更像一個頑童游戲時聽從自己內心感性沖動的結果,而非出于學理上的理性選擇,但客觀上他卻激活并融合了這些來自于他繪畫、攝影,甚至他對大自然飄逸的楊柳枝條、墻壁上的屋漏痕、倒影、污漬等觀察體悟所得的經驗與手法,因此大大拓展和跨越了傳統書法藝術的邊界。他的墨象創作充滿了書法性的思考,充滿了對書法元素的敏感探討,不同類型的點、疏密有別的線以及線條的不同走向和恰到好處的運用,構成了他筆下一個個很美的畫面。

王德恭(中央文史館書畫研究員,一級美術師,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委員,李可染畫院研究員)
十多年前就認識紀君了,那時他的創作還是比較傳統的。他的書法傳統功力深厚,在我認識的書法家里邊,他屬于年輕一代實力派書法家,用筆用墨我非常欣賞。他從隸書、漢碑入手,打好了傳統的功底,然后進行大字的墨象作品創作探索,今天看到他的這批新作,令我十分震撼,感覺耳目一新。墨象派曾在日本很流行,他們把漢字,尤其是古文字的獨字、少字作品搞得很大,效果很好,稱之為“墨象”。書法是線條藝術,是用粗細不同,長短不等,濃淡有別的墨線來塑造字型。所謂墨象是用墨來塑造形象,而紀君創作的作品不但講究墨象、墨形,更主要的強調表現神,所謂形神皆備。所以我看到他這次展覽主題為“墨映心象”,我覺得這是紀君先生把“墨象”升華為“心象”,是他對大字作品創作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書法事業發展需要大字作品、呼喚大字作品創新的背景下,他通過大字作品創作來表達他的“心象”。字如其人、書為心畫,紀先生強調心象,是他心靈的呼喚,其作品表達了他的心聲,展現了他的精神世界。所以,他所創造的墨象作品就是他的心象作品。

晁岱雙(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古代書法研究所所長)
這一次展覽與我以前在濰坊見到的紀君書作大不一樣,真的是耳目一新。這個展覽題目起得太妙了,“墨映心象”、“墨象映心”、“墨象心映”,都是表達同樣的一個意思,體現紀先生提到的繼承與創新的問題。紀先生借鑒了繪畫、攝影,中國古代繪畫、西方繪畫、攝影藝術以及現代設計藝術的一些形式,給大家呈現了這么多非常震撼的書作,為我們進行繼承與創新提供了一個思路,樹立了一個標桿,看后深受啟發。剛才李一老師提到紀君創作大氣魄、大心胸、大氣象,我也有這種感覺?吹竭@些作品,有一種“六經讀罷方拈筆,五岳歸來不看山”的感覺。

李洪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我看紀君的書法有三個感受:一是他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了個人的語言。我與紀君認識十幾年,對他的作品很熟悉。我主持一個2023年度國家藝術基金的項目“大道同行——中國書法百人作品校園巡展”,就請紀君題寫了“大道同行”這四個字,在山東的中小學展覽的時候,將這四個字做成了廣告牌,并專門印制了一個幾米長的橫幅。他的作品表現出一種宏闊的氣象,在這個大氣象里邊他又有一些自己的小心思,形成了個人的特色,具有很強的可辨識度;二是他的作品讓我感覺很自然。他的大字書法明顯是寫碑的,但能寫到非常自然的程度。比如展覽作品中這個“靈”字,寫到中間三個“口”的時候,筆鋒散開了,他干脆就這么寫了,不再重新去描摹,順其自然;三是通過他的作品我能夠讀到他內心的細膩。剛才李一老師講的紀君作品那種大的格局、大的氣象,我很贊同。而他用墨的枯中見潤以及空間處理的細微之處,也體現了他自己內心細致柔情的一面,這是我欣賞他的作品給我很有力的一種感受。比如我看到這次展覽作品中有一枚“山外山”的印章印象特別深。“山外山”三個字橫向排列,至少并排有七個豎畫,那種變化非常之難,但是紀君能夠很巧妙地把這些豎劃通過變換刀法、殘破等方式處理得各不相同,不但變化多元而且非常自然。所以,我覺得紀君的外表給人一種山東大漢的粗獷之感,但內心感受豐富而細膩。

劉恒甫(國際奧林匹克公共藝術大會秘書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研究員)
看完紀君展覽后整體印象兩個字:一個是“大”,一個是“樸”。紀君老師人個兒大,作品字大、印大、氣魄大,同時他這個“大”也是他內心的博大。這種“大”不僅是外在形態,也是內在精神的一種表達,是他藝術底蘊平臺的博大。正象前面老師講的,紀君老師創作的邊界是不確定的,能在多種藝術門類之中游走,我想只有這種不確定性,才能激活一個藝術行業真正的墨象形態。他用筆、用墨本身的形態跨越能力大。以我們面前這個“靈”字為例,上面特別重,到下面就已經進入一種干枯、空靈、只一個線條的狀態,他能用書法表達內心的形態、表達這種生命的鮮活狀態,我想這是藝術。第二個是“樸”,“樸”和“大”之間是一個合成,光有“大”也不行。他的字多以漢隸和魏碑為主,那個時代的審美傾向就是質樸,所以出現了象《張遷碑》樣的作品,非常“樸”“拙”。我覺得這種“樸”不僅是字形態的樸,也是內心的樸。這種“樸”與“拙”、“博”與“大”,和我們時代的精神、和國際化的審美再進行融合創新,可能會有一個新的面目產生。我們這一代藝術家很不容易,責任重大。傳統經典浩如煙海,如何在歷史長河之中為我們這個時代書寫一筆新的文字很重要。紀君先生在這方面已有探索和突破,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一首詩獻給紀君先生:大象無形樸不雕,胸懷江山氣自豪。自古琴書無專業,學問深時品自高。

陳一耕(一耕美術館館長、書法家、畫家)
祝紀君老師的這次展覽圓滿成功。今天進了這個場館,很驚訝,也很激動,紀君老師這次展覽,給傳統書法注入了一個新的元素,新的活力,這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討和學習。
部分展覽作品

花弄影 180*45cm

靈域 紙本水墨 70*70cm

黛 140*70cm

意趣 紙本水墨 140*70cm

勇猛精進 140*70cm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