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故土”丹林當代國畫展在西安當代美術館開幕

展覽背板
6月6日下午三點 由西安當代美術館、西安青年美術家協會、陜西省府谷縣文聯聯合主辦,錦業美術館協辦,西安市永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支持的“荒原故土”丹林當代國畫展在西安當代美術館開幕。
本次展覽特邀著名畫家羅平安先生作為學術主持,并特邀著名畫家崔振寬、張振學等作為嘉賓。由錦業美術館周莉做策展人,西安當代美術館溫中良為執行策展,并特邀著名媒體人楊方蘭女士友情出演策展助理。在兩館聯盟的前提下,共同籌備組織這場別具一格的丹林國畫展。
這個展覽在西安地界首次由兩家有分量的美術館(西安當代美術館、錦業美術館)共同舉辦,以一個全新的合作模式呈現,或許將打開未來美術館聯盟的新思路。

展覽現場

畫家丹林致答謝詞

錦業美術館館長、策展人周莉致辭
荒 原 故 土
文/羅平安
故土,一個遠離的家鄉。
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個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就產生在黃土地上;中華文明就產生在這個荒原上。
黃河是中華人民的母親,偉大的母親。她賦予了這塊土地,祖祖輩輩,產生了農耕文化的文明。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付出勤勞,創造著美好的世界。
苦,已經成為黃土地上人的精神,不需要贊揚,更不需要回報,就是奉獻,沒有去追求生命所需的享受,永遠在這塊土地上流血流汗,只求得到自己所勞動的那么一點點成果。
陜北的剪紙、陜北的腰鼓、陜北的秧歌,體現了這塊土地上精神的博大和對勤勞的追求,對幸福的向往。陜北就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中華民族的精神,偉大但是沒有欲望,對社會沒有索求,除了奉獻就是奉獻。奉獻自己的勞動,奉獻自己的生命。
丹林作品沒有去追求去炫耀這塊土地所需求的表象,他在這塊土地上像農民一樣去耕耘、去勞作,因為是這塊土地養育了他,給了他生命,給他了美好的人生世界。
他表達的是一個藝術家對這塊土地的一個真情———愛!

故 土 荒 原
文/周莉
有人說,中國畫走到今天已經窮途末路。
究其傳統,各有說法。當然,無論是半坡的人面魚紋盆,還是魏晉南北朝的古墓壁畫,又或者八大、徐渭等文人水墨,似乎都無法超越。今時今日,想要在中國畫范疇披荊斬棘殺出一條血路,幾無可能!
也因此,很多當代水墨畫家因循守舊,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炒剩飯吃冷菜樂此不疲以為傳承,卻因太過陳舊難引共鳴;亦有英雄無畏者血拼一條路騰挪跌宕下足功夫造出水墨“新氣象”,卻因不曾打下基本功練地全無章法不免花拳繡腿惹下笑話。
難得丹林幾十年如一日,將目光鎖定黃土地,扎根“故土荒原”,將一腔熱情化成滿紙水與墨的氤氳,在自然與流變里慢慢轉型,從傳統筆墨中分離,逐漸強化情緒感受,剝離掉物化表象的水墨語言,以靈動抽象的黃土氣息貫穿畫面,營造出魔幻綺麗的荒原世界。
丹林的作品絕非空穴來風,大量的黃土地印跡撞擊著他的心靈,越來越遠去的村莊引發他對“故土”的思索。這些曾經孕育著多少勤勞善良的勞苦人民的黃土地在城市的進化中漸漸退出歷史舞臺,被拋棄的村莊、廢棄的窯洞、荒廢的田地、遺忘的老人、留守的兒童無不激起他對這片故土的不舍和留戀。他瘋狂地用腳步記憶這些曾經的遼闊,著魔地用畫筆永恒這些曾經的律動。在他,是窮盡一生亟需堅守的事業。
翻山越嶺,越嶺翻山,幾十年來,丹林于陜北黃土地汲取營養,“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他不曾刻意炫耀自己的筆墨語言,更不曾刻意營造故土的人情風貌。量變產生質變!在經歷大量的筆墨實踐后,在越來越濃厚的對黃土地深沉的愛中,修煉內心積淀學養,自然而然的迸發出今日之面貌,實屬難得。也因此,觀他的作品有酣暢淋漓之感更有沉重默然之緒。

張振學老師致辭

崔振寬老師致辭

嘉賓講話

府谷縣文聯領導致辭

嘉賓講話

錦業集團總裁王政致辭

研討會現場

展出作品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