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繡傳承人康秀麗作品《楚風》亮相意大利米蘭世博會

漢繡作品《楚風》
近日,意大利米蘭世博會開幕,漢繡傳承人康秀麗作品《楚風》作為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在世博會中國館“湖北主題活動日”期間(6月16日至18日)亮相米蘭,向世界展示荊楚文化魅力。
漢繡,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之一,漢繡有實證可考的歷史已有2300多年,受荊楚地域文化的影響,漢繡在學習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對所表現的物象夸張變形,大膽設色,注重畫面的氣勢和氛圍,極富裝飾性美感,成為與蘇、湘、蜀繡齊名的長江流域的刺繡明珠。

作品《楚風》放置于貴賓廳展示
漢繡主要流行于湖北的荊州、荊門,武漢、洪湖、仙桃,潛江一帶。漢繡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還參加了巴黎、華沙等國際展覽,受到好評。1910年和1915年,漢繡制品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繡名列其中。
康秀麗,1965年出生于四大名繡蜀繡之鄉。自幼耳濡目染,熟練掌握刺繡諸多技藝。并拜入大師楊小婷門下,系統學習漢繡。其作品汲取蜀繡、蘇繡、漢繡三家之所長,獨具風格,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獎項。帶領團隊工作室集漢繡傳統創新交流為一體,在行業內頗具影響力。

漢繡傳承人康秀麗
此次參加米蘭世博會作品《楚風》,長2.5米、寬1.8米,以我省著名畫家唐小禾、程犁夫婦創作的壁畫《楚風》為素材和藍本,運用鋪、平、套、滾針、水平針、游針等多種針法,歷時1000多個日日夜夜精心繡成。作品中的鳳凰羽翼豐滿,色彩斑爛,昂首挺立,翹尾展翅,從容不迫地翱翔在天宇。該作品在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館舉辦的“湖北主題活動日”期間亮相,并放置在貴賓廳向世界展示,驚艷世博。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