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民族風將刮進2015第三屆濟南藝博會
自然、純粹,毫無矯飾的美,遠在西雙版納,一個神秘的地方,讓美麗纖毫畢現。如果喜歡這樣的民族,那么就一定會喜歡與這個民族有關的藝術,如傣錦、傣族土陶、純手工編織的包包等等,這些將民族風情的美麗凝固成的藝術品,將一一呈現于8月6日至9日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濟南藝博會上。
傣錦,是流傳在傣族群眾中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傣錦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艷麗,堅牢耐用。圖案有各種珍禽異獸、奇花異卉和幾何圖案等。
傣錦是一種古老的手工紡織工藝圖案的設計是通過熟練的紡織技巧創造出來的,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道德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擔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后開始投緯,如此反復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設計一幅傣錦,需幾百乃至上千根細繩在“紋板”上表現出來,倘若結錯一根細線,就會使整幅傣錦圖案錯亂,可見傣錦的工藝要求極嚴。

傣錦
要想織出一幅美麗的傣錦,需要經過4道工序,第一道工序為上漿,第二步是曬棉紗,第三步是拉經線,第四步是編花和上機。
傣族傳統慢輪制陶是西雙版納傣族地區一項擁有4000多年歷史的原始傳統手工制陶術,現今仍被完整保留下來,它就是“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傣族土陶廣泛使用于日常生產、生活和佛事活動中。制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紋不同的木陶拍、卵石、竹片、木板、木錘、小簸箕等組成,原料是各地盛產的粘土。一般經過取土、曬土、篩土、加沙和泥、安裝轉盤、制坯、涼曬、燒制等幾道工序。品種主要有鍋、罐、甑、壺等,其中以土鍋最有名。用傳統制陶方法做出的土鍋煮出的食物易熟味美,盛水則清涼爽口,煎藥能保持最佳藥性,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傣族土陶均由婦女制作,為了技藝不外傳,現在有的地方還沿習制陶技藝不傳給兒女,只傳給兒媳的習俗。這種工藝的特點為慢輪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刻紋的木拍拍打印紋,與南方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印紋陶器非常相似。在用料上均采用泥土加砂石料,有露天焙燒和封閉半焙燒等多種方法,成胚方式多樣化,有無轉輪制胚、腳趾撥動慢輪、手撥動轉輪等,這些技術過程充分證明了傣族制陶完整保存了遠古時期的制陶技術。
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國內外著名的考古學家多次對傣族制陶進行專門調查,認為傣族傳統制陶是我國原始陶藝的代表,是解開中國新石器時代燒陶之謎的鑰匙。自從2006年,“傣族慢輪制陶技藝(手工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后有多位傣陶手藝人被評定為省級傳承人后,老祖宗留下來的,流傳了幾千年的慢輪制陶不再只靠個體的努力和堅持。此外還有手工編織的包包等多種具有西雙版納風情的民間藝術品和用品,將自然與藝術完美結合,屆時將集中亮相。
總之,第三屆濟南藝博會的現場吧,讓我們一起領略民族風情的視覺盛宴。
藝博會招商咨詢方式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