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四王”作品全國巡回展(清四王故地·太倉展)

海報
展覽名稱:“師生四王”作品全國巡回展(清四王故地·太倉展)
開幕時間:2015年8月1日上午10:39分
展覽地點:蘇州·太倉市美術館太倉新區東倉南路(縣府街口)
主辦單位:太倉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太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協辦單位:太倉市科教新城管委會、太倉市工商業聯合會、伯揆美術館
承辦單位:太倉市美術館、江蘇眾智匯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立新興業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出品人:馬志剛
策展人:曹興武
媒體支持:人民網、央廣網、CCTV央視網、新華網、新浪網、網易網、騰訊網、鳳凰網、搜狐網、雅昌藝術網、美術報、和藝網、揚帆網、中央數字電視國學頻道、太倉電視臺、太倉日報

“四王”師生展序
王孟奇
四人皆為畫手,以書畫為業。四人同為王姓,以年齡長幼為序:一為王孟奇,二為王金明,三為王淼田,四為王伯揆。后三位又同為中國國家畫院王孟奇工作室同期學員,雖無顯遇,皆有畫才,于畫壇上已卓然成家。金明工于山水,淼田長于人物,伯揆則擅花鳥。“四王”共處,專業門類齊全,又重師生之誼,巧合如此,聞者皆稱奇遇,仿佛天意。
“休論秋菊春草,悠悠閑處倚奇峰”,故成此展。
四人雖年齡有異,籍貫不同,閱歷不一,都飄泊多年,藝海沉浮,故曰都來自江湖。莊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江湖之意大約為融入自然,則有無限之胸襟,無限之天地,實為更超然之境界。而今之江湖,則通常視為大俗之人世,此二字多與跑碼頭、賣藝維生,甚至是與老于世故、欺世盜名相聯系。有人批評今日中國畫壇是一派江湖,其實,試看今日之學府、今日之官場,目光所及又何處不江湖?我等人在江湖,備嘗人世炎涼,雖言持書畫薄技,只為稻粱謀,可初心不泯,仍存著在中國畫學習上通過繼續努力,逐步積累,漸修漸悟,再有點滴之得、寸進之樂的藝術之夢。古人詩云:“亂世如潮人如水,可嘆江湖幾人歸。”歸與不歸恐不離人心天意。佛家有語:“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故而不辭攀附之嫌,大家共同促成此展。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四人相處能戒江湖舊態,能去文人舊習,仿昔日書院自行理會、相互切磋、質疑問難的研習方式,以韓愈《師說》為宗旨,“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依傍門戶,不拘泥小成,師古達變,卓然自立,踏出新徑。同時,愿與天下藝界同道互師互參,取長補短,正所謂“大道同行”之義也。
希望“四王”師生展,將成為我們今后共同參學問道的一個開端。
是為序。
2015年5月于北京
藝術家簡介

王孟奇
1947年生于江蘇無錫。1977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現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醉寫高節

王金明
字海旭。1961年出生。早年畢業于周口師范,后進入河南省黃泛區文化館任專職美術干部。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畫院王金明山水畫工作室導師,北京“京都翰軒”總監,北京“水墨畫舫”、“翰墨潤庭”主任畫家。1996年進修于北京畫院,2001年進修于文化部巖彩畫高級研究生班(中央美院),2003年進修于中國美協在天津主辦的山水畫高研班。師承王孟奇先生研習繪畫藝術。2005年應邀赴韓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舉辦個人畫展,是首位在蒙古國舉辦個展的中國藝術家;同年進入中國美協仁和美術館碩士研究生高研班。2008年再次被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舉辦個展,并受到政府議長和總統的接見。

王金明作品

王淼田
又名王芝良,號路渺。1964年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1984年畢業于無錫商業學校。1985年師從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先生。1993年入北京畫院研修班。1996年畢業于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學院美術大專班。200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普進班。2002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第一工作室研究生課程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出版有《大匠之門·王淼田和光同塵系列》《中國當代名家畫集·王淼田》等個人專集多種。數十家報刊發表其作品及專題介紹。作品被編入20余種大型畫集。

林中漫步

伯揆
王英鋼字伯揆,齋號有鳴堂。1968年3月出生于河北石家莊。1990年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現美術學院)。先后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杭州師范美術學院及中國國家畫院。中國人民大學畫院伯揆花鳥工作室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伯揆美術館館長。

宿雨圖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