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藝術品變親民,藝術電商成“低端”消費戰場
近幾年,國內的藝術品電商行業可謂是風生水起,不僅是藝術圈行業的大佬們先后加入藝術品網拍行業,比如嘉德在線、趙涌在線、翰墨千秋藝術交易中心等,就連綜合類電子商務的大佬們也紛紛打開藝術品頻道試水在線交易,比如淘寶、蘇寧易購、國之美等。
藝術品和電子商務,藝術品正在“親民”
藝術品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和“高端”、“高價格”劃等號,而電子商務在大眾的眼里就等于“便宜”,當兩者走到了一起,注定了藝術品+電商要玩的就不再是“有錢人”玩的游戲規則。藝術行業傳統市場中,一直視一級市場畫廊和二級市場的拍賣為藝術品交易的主要場所,受眾群體也是“非富即貴”,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的藝術品交易,對普通大眾來說根本無從消費。藝術品電商正是看中傳統市場中存在的“缺口”,借勢互聯網的優勢萌芽崛起。
從1995第一家在線藝術品交易網站ArtNet誕生以來,藝術品電商市場經逐步走向高速軌道。藝術品電商借助互聯網的優勢迅速覆蓋,國內目前網絡的主體人群注定了消費群體以80后、90后為主,“低價格”、“高性價比”才是這類人群消費的主要趨勢,所以“低端消費”才是這類主要群體的消費目標,而目前藝術品提出的大眾消費親民政策正好符合當下網絡主流群體的需求。
藝術品+互聯網技術,大眾化趨勢加速藝術行業發展
藝術品電商的出現將高冷藝術品拉下神壇,成為大眾消費者身邊隨處可見的一種“平常事”,電子報刊、彩信報、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將藝術品的流通渠道變得多元化,從單一的拍賣行、畫廊變為如今的微拍、網拍等多種渠道。更是借助互聯網便捷的傳播速度,將藝術品像新聞一樣的每天展示在大眾的面前,耳濡目染之下關注的群眾越來越多,對藝術品的了解也越來越豐富。藝術品+互聯網技術,藝術行業不再只是局限于“高端”消費人群。
2014年我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到12.3萬億,電子商務龐大的市場資源,以及藝術品市場自身的巨大份額相結合發展,藝術品電商化的趨勢是必然的。大數據的背景支持下,藝術品電商把握住了主流人群的消費需求,利用互聯網的傳播速度迅速普及覆蓋,讓藝術品電商在根深蒂固的傳統藝術行業思想中謀得新思維發展模式,在龐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份額中分得一杯羹。
藝術品電商“低端”消費,“高端”發展
翰墨千秋藝術交易中心作為國內藝術品移動電商的先行者,率先提出大眾消費理念,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平臺作品主營當代藝術作品,為藝術家作品覓得流通藝術市場的快速便捷的方式,這種新型思維模式,一經推出便得到了巨大的反響。今年8月18日藝術交易中心成立兩周年,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藝術交易中心平臺手機在線交易總額直逼2000萬余元,發展速度迅猛。
今年“互聯網+”概念正式出現在政府報告中,以及互聯網法律法規相關政策的出臺和完善都是對發展中電商的鼓勵。雖然目前藝術品電商的發展仍舊伴隨著質疑,但是在質疑聲成長是每個新事物出現時必然經歷的階段,藝術品電商既不能完全拋離傳統藝術行業發展,也不能完全照搬其發展模式。應該在傳統藝術行業中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原則,打造出符合藝術品電商的生態圈,走出一條符合藝術品電商的道路,才能更穩定的持續發展下去。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