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稅平臺開啟新型藝術投資
現階段國內收藏機構及公眾收藏投資人對藝術品需求日益增長,但目前國內具有藝術品拍賣資質的機構正逐漸面臨著精品級拍品稀缺和市場需求旺盛的局面,這使得投資人和相關機構對建立完善全球藝術品交流交易通道和平臺的需求持續增長。
數據顯示,在我國居民資產配置中,已有3%的資金流向藝術品領域,而在高凈值人群中,該比例則高達15%,這意味著國內藝術品投資消費領域有2萬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藝術品交易已進入市場活躍的新階段。在我國“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和自貿經濟+文化保稅新政策的創新經濟環境下,探索國內外藝術品保稅交流交易的管理模式和操作方法成為了業內關注的焦點之一,同時位于北京的天竺綜保區歌華國際文化貿易企業集聚中心也已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
在近日召開的“2015中國藝術品保稅市場高峰論壇”上,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社會文物保護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主任薛國芳表示,藝術品的交易,一直是處于買方市場。如何整合資源來培育買方市場是重中之重,并且要為買方提供相應的服務設施,打造藝術品交易平臺,為藝術品交易建立便捷的通道。
“搭建互聯互通的藝術品交流、交易平臺,是為藝術品交易提供服務,買方是未來要關注的群體。首先這個平臺作為物理平臺,要為買賣雙方提供支持,尤其是為買方提供支持。北京文化保稅區開啟‘免稅、保稅、免證’優惠政策,搭建資源輻射平臺,又填補北京文化保稅新型交易市場的發展模式空白;同時突出‘保稅+古董藝術品’新型業態,推動北京的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形成規范健康的古董藝術品交易模式和交割規則,建成活躍的口岸型古董藝術品交易市場,保護我國古董藝術品遺產,推動建設我國進口的綠色通道與平臺,實現北京在一級市場的話語權”,北京大美思博文化藝術公司董事長陳新宇表示。
自貿經濟已成為文化市場發展新常態,無論對于海外古董藝術品經營機構,還是國內收藏機構、收藏家與投資者,需要建立規范的商業通道與交易平臺。此外,據公開資料顯示,海外藝術品進入中國境內時要繳納6%的關稅,以及17%的進口增值稅等相關費用,整體計算一件海外藝術品入境所要繳納的復合稅率實際應為24.02%,不菲的稅款讓藝術品保稅吸引眾多人的目光。
北京市拍賣行業協會會長甘學軍表示,發展藝術品保稅市場的核心目的是便利交易,價值推廣,而文化傳播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交易,文化保稅園區應運而生。就藝術品市場而言,保稅的核心不在稅,而是進出便捷、高效流通,在文化保稅園區內進行藝術品的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將是未來投資市場大勢所趨。與此同時,中國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藝術品投資顧問謝尚晉針對藝術品投資進行了市場分析,在他看來,目前金融機構也在打造藝術品投資的產業鏈,私人銀行也對客戶提供多元化的服務,保稅區的推出將受到廣泛的關注,如何推廣保稅區提供的服務問題是極其重要的,讓藝術品市場更加的完善和健全,這樣機構才更有信心參與藝術品的投資。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