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要整裝再出發
不久前,中國藝術家團隊帶有回顧性質的展覽在美國紐約皇后區美術館展出;同時,紐約另一處公共空間——中央公園費得曼廣場,矗立著四座巨型“盲人雕塑”,作者是中國藝術家隋建國;幾步之遙的古根海姆美術館,則陳列著剛開幕不久的“汪建偉:時間寺”。千里之外另一個大陸上的法國,也不乏中國藝術家的身影:日常詩學——何多苓、林曉明、曾妮藝術展亮相盧浮宮卡魯斯展廳;南法尼斯,“遠望地平線——中國當代藝術青年之新音展”正當其時……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藝術家有能力到國外展示作品,其中甚至不乏在國際一線博物館、美術館舉辦個展。但事實上,去海外做展覽,遠非看上去那么容易和光鮮亮麗,即便是官方背景的高規格展覽,依然會遇到未曾料想的狀況。
首先是較高的運作和保險、人工成本。“日常詩學”的策展人之一、批評家管郁達坦言,作品運輸到巴黎以后,情況跟國內完全不同,費了很多周折,費用遠遠超過預算。而一些金錢氣息濃厚的展覽,則模糊了學術和商業的界限,兩者的妥協與博弈,讓嚴肅的批評家、策展人和藝術家重新思考海外展覽的價值和意義。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近30年來中國藝術走出去的,主要有兩大類作品,一類是認為“越是傳統的,便越是世界的”,把從形式到內容都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作品送出去,結果只是自娛自樂。還有一類,是套用了一些西方模板的“中國當代藝術”,因創作手法和藝術形式讓西方觀眾感到“似曾相識”,而作品本身傳遞的價值觀又有意識地迎合西方,這一類作品的確在西方藝術品市場獲得了一些關注,但其以偏概全的特點,遠遠不能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其實西方一直在期待更有生命力,更有原創性,更具高雅格調的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舞臺。”上述人士表示。
“在新一代的當代藝術家中,中國的藝術家擁有無法比擬的信息資源優勢,并且常常受到世界性事件的影響。他們的作品不再像以往前輩們那樣,單單注目于中國、中國的歷史,而是把一個本土的故事放到全球的視野下,為中國賦予新的聲音以及新中國的身份。”K11藝術基金會創始人及主席鄭志剛亦表示。
管郁達則認為,當下中國當代藝術剛剛開始,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將中國傳統做一個創造性的轉換,需要重新思考再出發。“中國這些年經濟發展得很快,法國到處都是中國商人,把巴黎整條街買下來,讓中國藝術家頻頻亮相國際舞臺,那是不是能完全代表中國的文化和藝術?西方認同的中國藝術,是不是真正帶有中國符號的作品?這些都需要深度探討。其實雙方對各自的想象和認知是有錯位的,都把對方當做他者,當做烏托邦。”
管郁達強調,好的藝術家是不分國界的,中國當代藝術如果能體現人類的共同關懷和普世價值,那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做展覽,同樣的,也會有國外藝術家到中國做展覽。如果這種事情成為常態,那么中國當代藝術就可以真正達到世界水準,不再是我們單方面地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寒冬 古玩市場現肅殺氣象
- ·下一篇文章:紐約蘇富比保羅·梅隆夫人所藏9.75卡拉鮮彩藍鉆
- 中國當代實力派書畫名家趙義成書法藝術欣賞
- 禪緣臻藝 · 佛門巨匠——中國當代佛學大師書法聯展將在京開幕
- 2019中國當代藝術名家訪問日本交流邀請展拉開帷幕
- 文心萬象——中國當代書畫與手工名家名作邀請展
- 《藝貫中西—2018中國當代藝術名家邀請展》在京盛大開幕
- 中國當代女書法家朱愛珍慈善捐贈幫助貧困學生
- 中國當代藝術家王清州作品展在柏林舉行
- 耿文海被評為第十八屆世紀大采風暨CCTV電視人物“中國當代最具特色書畫家”
- 馬君聲被評為“中國當代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
- 時代贊歌·筆墨映像——中國當代油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在京隆重開幕
- 展訊:時代贊歌·筆墨映像——中國當代油畫名家邀請展
- 《中國當代實力派書畫家——趙小竹畫集》出版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