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公司作品流拍?藝術品電商實現二次上拍
前幾年,藝術市場拍賣火爆,呈現出“錢多人傻”,一見藝術品必舉牌的現象。然,如今藝術品市場受到經濟形勢影響,出現下滑的趨勢,但拍賣市場正在調整,或逐漸走向理性更穩健的發展態勢,不少傳統拍賣會現場出現藝術品流拍的現象,其實藝術品“流拍”司空見慣。起拍價格過高?買賣雙方不能達成協議?不知名的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導致無人問津?很多原因都成了造成藝術品“流拍”的原因。

拍賣公司作品流拍,藝術品電商實現二次上拍
通俗的來說,拍賣公司最需要的就是拍品的成交率,成交得越多才能賺錢,頻頻流拍損失的不僅是前期各種圖錄的宣傳費用和精力,還有消費者對藝術市場的信心。
國內首家藝術品移動電商——翰墨千秋藝術交易中心,今年11月新版改版上線,經過翰墨千秋主創團隊對藝術市場的不斷探索和發掘,就線下拍品的流拍提出可二次上拍的新形式。翰墨千秋藝術交易中心平臺為拍賣會線下流拍的作品提供二次在線拍賣的機會,以提高拍賣會的成交額和成交率。并且以移動互聯網的優勢為拍賣公司提供作品預展平臺,同步各大拍賣公司的春拍、秋拍、季拍等在線預展,利用互聯網的便捷隨時更新拍品訊息、作者詳情、創作背景等相關詳情,讓買家、藏家對拍品信息一目了然。
翰墨千秋藝術交易中心APP自2014年10月15日正式推出藝術品“手機在線拍賣”業務,截止至2015年12月初,藝術品手機在線成交總額達2100萬余元。高額的成交數據是翰墨千秋作為國內首個藝術品手機拍賣APP對藝術市場最好的成績單。

藝術品+互聯網,互聯網買家成第三種競拍力量
通常在傳統拍賣會上,除開拍賣現場場內的買家出價競拍以外還有電話委托競拍的買家,兩者經過或長或短時間的相互切磋,最終以價高者得而結束一場藝術品的競拍。而藝術品+互聯網的出現,就像是一股新的競爭力量的誕生,藝術品電商結合互聯網的優勢開啟線上線下020的商業模式,以“互聯網買家”呈現出的第三種新的競拍力量正在改變格局。
據報道,今年保利十周年秋拍夜場,結合藝術品電商開啟線下線上同步競拍模式,場內買家、電話委托以及互聯網買家三方力量進行了激烈的“死纏爛打”后,最終互聯網買家“一擲千金”以7015萬元(加傭金)競得李可染《昆侖雪山圖》以及1.15億元的價格拿下了齊白石十八開的《葉隱聞聲冊頁》,并誕生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史上最貴的一件由網絡買家競得的拍品,可謂是“一鳴驚人”。

李可染《昆侖雪山圖》

齊白石《葉隱聞聲冊頁》
拍賣公司和藝術品電商相輔相成結合發展,才是硬道理
線下拍賣公司的傳統思維早已根深蒂固,而藝術品電商的發展模式是與時俱進的結果,是互聯網飛速發展下催生的產物。兩者都是經濟發展到必然階段所該有的兩種發展形式,雖然如今傳統藝術市場發展不景氣,但傳統拍賣公司對于深受傳統思維影響的消費者有很強的信任基礎,而藝術品電商即使如今風生水起,可依然還是新事物未站穩腳跟。
線下拍賣公司的信任基礎結合藝術品電商互聯網的優勢發展,兩者的相結合卻能相輔相成,互相補給。藝術品電商以自身的優勢能迅速傳播展示線下拍賣會拍品的預展訊息,而線下拍賣會的信任基礎能增加藝術品電商的公信力,兩者的結合能給藝術品市場帶來更大的發展。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第五屆”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 打造家居藝術盛宴
- ·下一篇文章:藝術家李嘯東吳鳴雙個展亮相日本京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