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萬家為:雄強樸茂求真道 藝境天成品自高

萬家為在中國國家畫院舉辦個展
【人物檔案】萬家為,男, 1957年11月生,安徽合肥人,萬風堂主。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大慶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等職。
師承著名書法家沈鵬。
2005年,在合肥亞明藝術館和央視少兒主持人董浩、書畫家程風子聯合舉辦的書畫展;2016年5月27日,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會展中心舉辦書法作品展;
出版有《萬家為草書千字文》《萬家為書歷代詠梅花詩》等多部書法集;
作品多次發表于國內專業報刊《書法報》《美術報》《收藏快報》《書法導報》等,被國內外收藏家收藏……
多年前便聽聞萬家為先生名字,只是與那些喜歡立于人前、生怕被世人遺忘的藝術家不同,名聲在外的他,卻頗令人感覺到神龍見首不見尾。
居于鬧市卻有著超脫世俗之外的散淡與清靜,立于書壇而又有著隱忍般的謙遜與淡泊,這是我與著名書法家萬家為先生見面之后,所強烈感受到的一種源自他內心深處的隱者性格。
有人曾經這樣描述他:擅書,喜酒,仰山,樂水。以求心凈、靜、境。性格平和從容,話語不多,隨欲而侃;博覽群書,無所不涉,藉以自養;非道無為,淡定生活而行走,往返于讀書讀人讀己的朵云之間……
唯有淡泊名利,追求平實,方能達到這種怡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境界。或許,正是得益于他能夠保留心中那清澈高遠的自由世界,這個居住于世俗之中的“隱者”,才能在面對外界紛紛擾擾的一切時,沒有讓理想中的美麗崩塌。

萬家為接受媒體采訪
一
萬家為總是帶著一股神秘的色彩和魅力,虔誠、淡定而又踏實地行走在書法藝術大道上。
1957年11月,萬家為出生在合肥一戶書畫裝裱之家。或許是他天生的秉賦與靈氣,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使他很小的時候,就喜愛書法,并顯示出不俗的藝術潛質。
藝術開啟了萬家為的心智。他那童年稚嫩的心里,時常彌漫著一種朦朧的渴望。當同齡的伙伴嬉鬧游戲之時,他卻流連于藝術世界里,往往在不知不覺之間沉入風景、沉入自然。長時間的思想、張望和癡迷,讓他逐漸變得寡言和沉默起來。
然而,由于家庭條件所限,萬家為只好用樹枝在地上寫,用手在心里寫。可是,這種學習和練習書法讓他難以進入狀態,那時候他就想,要想寫好字,必須有個好環境!
在這樣的日子里,他雖然少了同齡孩子的歡樂,卻飽嘗了學字的快樂。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語文老師經常在課堂上表揚他的字寫得好,希望同學們向他學習。正是因為這種鼓勵,讓他對書法生出了由衷地熱愛,增加了他決心寫好字的信心和力量。
每年春節前夕,萬家為都積極主動地為鄉鄰義務寫對聯。第一次提筆寫字的時候,那種從筆端流淌出來的美妙與快意,那個由線條構建起來的世界,讓他無限癡迷,甚至讓他激動和興奮得緊緊屏住了呼吸……
進入初中后,萬家為與書法開始正式結緣。他的語文老師寧新權是位書法名家,博覽過歷代名碑、名帖,潛心研習過歷代書法大家的書體墨跡。在寧新權的悉心指導下,萬家為開始真正學習書法。
他初次臨帖,從《柳公權楷書習字帖》開始入門。每天除了做好其它功課外,臨帖也成了他每日一課。萬家為初次臨習,沒有技巧,只能根據老師的安排,從對臨到背臨,再到意臨,從形似到神似,一路臨寫。這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耐得住寂寞與孤苦,需要在具體的學習與臨摹的過程中,悉心觀察,認真領悟,汲取精華,在繼承其藝術精髓的基礎上融入自身的感悟、特點及靈氣,日復一日地學習鉆研,年復一年地進步提高。

萬家為作品
虔誠的感知著、尋找著藝術的精妙,這是萬家為藝術人生旅程的一個重要起點。寧新權不但完成了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啟蒙,還在學養方面塑造了他。
因為字寫得好,文革期間,學校寫大字報、出黑板報的任務老師都交給他去完成。那是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每個人都心情激蕩,能夠讓他平靜下來,便唯有書法。
這樣的抄寫,無疑為他練習書法打下了扎實的書寫基礎。
和所有認真對待生活的人們一樣,萬家為也一直在認真地跟生活較勁,即使在某些困窘的年月里,他也是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入世標準,堅持著真正的書法藝術探索與創造……
二
一個書法家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詠志的過程。而在漫長的陶冶修煉過程中,書法家除具備一定的天賦外,還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為了給自己學書創造更好的環境,在改革開放初期,萬家為就身先士卒,辭職下海!
盡管忙于生計,沒有太多時間靜下心來深悟書法,但他也會充分利用一切難得的閑暇來書寫一番。他既有高屋建瓴的商業思想,又有豁達深邃的人文情懷,更有科學理性的嚴謹作風。在商道與書道上,他在一手抓企業文化建設,書寫企業輝煌的同時,又一手握筆揮毫,書寫著胸中的逸氣。他知道,書法不僅是藝術,更是精神。他要把書法的性格帶進企業,也要把企業的文化揉進書法,使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屬性相互交錯交融在一起,達到和諧與統一。
其實,臨池揮毫,躬身硯田,看似簡單,實則內里乾坤及其深奧。事實上,一個真正的書家,必定需要外練筆法、內求修為,而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由此及彼,從而取“得”的過程。但“得”卻并非說的那么容易,許多人常常白白辛苦,看似“得”到,實際上卻總是朦朦朧朧,依舊“彼為彼,我為我”,彼此“似曾相識”而已。
在探尋萬家為求藝之路的過程中,我們所不能忽視的,就是他伏首汲求的跋涉過程。作為一個將自己始終放逐在藝術大道上的苦行者,他攀登藝術高峰的征程,又豈能輕易一筆帶過?

萬家為作品
20世紀80年代,應該是萬家為在書法上著力突破自我的“苦難期”,這種苦難,不是現實生活中的艱辛,而是一個人要讓精神和心靈都得到脫胎換骨新生般的疼痛。
有人說,書法藝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歷史、文學、美學等學科息息相關。書法創作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境界后,要想登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在筆墨縱橫之間,點線馳騁之處,章法布局里面,如若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深厚的文化底蘊、高度的審美悟性作為基石,那必然會遠離一個書家的真正內涵,永遠被時代洪波所吞沒。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藝術創作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情,它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循序漸進、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注重平時的點滴積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以學識涵養治藝術,以藝術修養治學術,以字外功夫養藝術,方可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在藝術領域有所作為,留下自己的痕跡。
而一個人對書法理解的深度,其實決定著他書法創作的高度。清人楊守敬說,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高,胸羅萬有,書卷氣自然溢于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
萬家為是一位非常勤奮、刻苦之人。為了這“品”與“學”,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在學養方面,他廣聞博覽,兼收并蓄,探頤索隱,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書論、美學、哲學等書籍,并從同行朋友中擷取精華,從自然生活中得到感悟,苦練“字外功夫”。憑著自己對書法神韻的深刻領悟和不拘一格的海納,這才使得他在形成自己氣勢超然、形神俱佳的藝術特質中,傳遞出一種了然于胸的深邃歷史和文化涵養,彰顯出一種特有的好爽氣質與灑脫個性;在研習方面,不管是炎炎夏日,還是徹骨寒冬,他毫不言苦、從不言累,緊握著手中那管墨毫,懷揣著心中的那番情思,在揮毫耕耘之間,他忘卻了事世的紛雜,每當他筆墨縱情揮灑之時,他的心更猶如飛翔在蒼穹中的雄鷹,豪氣與那誓破堅韌的砥礪之志可見一斑。
然而,令萬家為意想不到的是,對于書法藝術,此時的他,卻心懷喜悅,又頓生憂戚。
喜悅,是因為他悟得了書法的真知妙味;憂戚,則源于他感知到練習書法猶如登山,越往上越力不從心。
為了突破自己,1990年,萬家為決定,走進中央美院書法高研班進行書法專業學習!

萬家為作品
三
少年時代對于書法的熱愛,進入專業書法院校的厚積廣學,不綴求索時的博聞強記,置身商海后的筆耕不綴……回首萬家為汲取藝術的過程,總與他無怨無悔的全情付出有關。
在中央美院書法名師的悉心指點下,他開始全面浸潤在專業知識之中,如魚得水,并逐漸突破了自己的困惑,使自己的藝術視野變得開闊起來。
萬家為刻苦學書是出了名的。他幾乎將所有業余時間用來臨池研習。在校期間,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開始臨寫,晚上夜闌人靜、萬籟俱寂時,他還游走在名碑珍帖之中。有的碑帖,他將它放大置于案頭,朝夕相對,一練就是好多年。有時他將幾種碑帖放在一起,交叉臨寫,細心揣摩它的點畫結體,反復體會它的取勢造型,對每個漢字都力求搞清楚造字原理及其演變過程。
對于中國當代書法的不斷思考,使得萬家為在確立自我風格的過程中,力求將碑帖結合,將碑的古樸、典雅、遒勁、厚重與帖的自然、流暢、豪放、瀟灑集于一體。他嘗試著用碑的剛性和貼的柔性來實現一種最佳組合,把自己豐富的幻想力用線條語匯去著力表現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協調與對抗、伸展與回縮。在他的筆下,書法的藝術性與實用性得以緊密結合,使他寫出了既有獨特個性又不失法度,更讓具備一定藝術欣賞能力的人民群眾所樂于接受的書法藝術作品。
“師古能化,陳中出新,典雅秀勁,擒縱有度”。這16字,出自我國書壇泰斗沙翁之口,可謂字字千鈞,尤其是在當下傳統與創新之爭持論偏激、時分熾盛之時,頭腦清醒的萬家為,不去追趕時髦,而是選擇加厚積淀。為了克服浮躁,刪除積習,視身邊贊譽為無物,他毅然回到優秀博大的傳統文化中去吮吸營養。
而傳遞至作品,則可令人于他所創造的筆墨世界間,體悟到他用文字構成的高遠意境,如三日不絕之繞梁余音,裊裊而令人回味不已。
縱觀古今,凡書法藝術取得大成者,莫不于作品中滿蘊神韻。品萬家為的字,我們于其筆法與筆墨、線條與結構、字意與字勢、筆順與時間等諸多特質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悟得了一種有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過人靈韻。
枯潤濃淡的筆墨,輕重緩急的用筆,攜帶者激情與氣勢的字里情感,有如大江奔騰,又如大山巍峨,令人在翰墨靈韻之間,不禁浮想無限、激情連連。記得前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曾這樣贊譽過萬家為的書法:“清香飄灑,和氣天真,有濃濃的書卷氣、古意盎然,透出了中國文人的清與高……”

萬家為作品
靈性、剛毅、充滿活力,以及先天脫俗的藝術氣質,決定了萬家為下筆千鈞般剛猛,恰似那俠士仗劍走天涯的豪邁與灑脫,而優雅與剛柔相濟的結果,又似那高潔的君子之風,令人歡喜而又于心中生出真誠的敬佩。
對于個人求索藝術的過程,萬家為曾自言:“不以人之夸贊而飄然,不以人之詆毀而計較……”。作為一個書品人品俱佳的書法家,他那富有開拓性、包容性的作品品格,儼然無法掩藏他的書家氣度,通過他的書作,我們不但可以看出他性情品格的自然反映和流露,而且,他對于傳統書法藝術所傾注的屬于自己的藝術領悟與情感,又使得他在求變求新的道路上,自然地展示出了自己對于書法藝術不斷耕耘前進的軌跡。
對于楷書、隸書的研習,萬家為耗時最多。他初以研習唐楷、顏《多寶塔碑》為主,兼習漢隸《華山碑》、《史晨碑》等,后來專攻二王、黃庭堅、王鐸、傅山、米芾、鄧石如等名家書跡。同時,他還將敦煌經文俊麗雄渾的筆法和變化莫測的結體,引進楷書求其變化,賦予楷書一股剛健之氣;在大量研究和吸收了二王、孫過庭、懷素、黃山谷、米芾之精髓后,他著力于筆法、筆力、筆意、筆趣的推敲與錘煉。
他的楷書,精嚴質樸,勻整精當,縱橫法度之內,翔于情理之中,既得晉唐寧靜沖淡、平和簡遠的楷法精髓,又具曠遠質樸、沉穩厚道的氣息,平和規矩中不乏清虛靈動之感,看似平正卻暗藏變化,巧于安排又不露痕跡。那種穩重而衍生出來的寧靜之感,使得他的楷書格調清新雅致,高古厚重之氣濃厚,形成了無可替代的審美效果;他的行書,從《蘭亭序》入手。經過多年演習,他獲得了王羲之細膩的用筆動作和氣韻生動、耐人尋味的線條效果。書寫之時,他用筆搖曳,流暢生動,從容平穩,加入自己的思想,使作品變得醇厚典雅,細膩流美,富于變化,極盡跌宕變化新奇之姿,耐人尋味;
對于行草書的研習,他用功最勤。他的行草書,也從王羲之《自慰帖》《永興帖》入手,然后臨習孫過庭草書《千字文》、懷素的《自敘帖》、米芾的《賀鑄帖》《九帖》等。從整體面貌上看,他的行草書有著魏晉文人的飄逸瀟灑,明清士子的跌宕恣意,簡牘帛書的率意天真。照此寫來,當為佳作,但追求個性的他,并沒有停滯不前。他避開唐人、宋人的纏繞而躍向更為遠古的天地遙取有益的啟示,廣泛涉獵墓志、摩崖、造像等,這就使得他的書法出現了少有的古樸厚重的蒼茫氣象。
所以,他的行草書作品,既有“駿馬朔月漠北”的壯美,也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優美;既有“大江東去”的豪放,也有“寒蟬凄切”的婉約,極富自己的個性。他所表現的,是秀美和和壯美的結合。他有意用秀美的平衡和壯美的失衡構成藝術上和諧于對抗的矛盾統一體,于樸實方正的結體和厚重剛毅的筆法中,彰顯出了書法藝術的生動樸拙的自然之美。
執筆多年,臨池不綴的萬家為,師法傳統而又創作手法不拘一格,字里行間,透出敏思與才氣,功力才情躍然紙上。他的書作,疏于雕龍刻鳳的匠氣,沒有刻意變形的做作,它是田野的風,似天際的云,出于古法,流瀉本真。
對于書法藝術,萬家為曾自言:“靜以修心,狂以達性”。而對于楷書、行草書書體,他則說:“楷能讓人心若止水,草能讓人豪情四射。”得以而忘形,無言而會心,筆下的卓然靜氣,令我們在萬家為的書法作品中,尋到了一種“意非復古,而求氣息”的特質。“清雅脫俗,格高韻清”,這當是此種氣息的正解,事實上,這氣息不僅來自于他筆墨的典雅和學養的深厚,更是來自于他的心境。
萬家為的書法,總的說來,用筆遒勁,奔放豪從,章法自然,深受大家喜愛。作品在省市全國各類書法大賽中屢次獲獎。如曾榮獲“神州同樂慶港歸”全國書畫大賽金獎等。

萬家為作品
針對他的書法,著名書法家沈鵬說:他作書意在筆先、又筆在意先,始終著力于意、手法的并存交融。他的書法耐讀、耐看,不空不玄,實難得也……
著名書法家張旭光說:讀家為先生所臨孫過庭的《書譜》、懷素的《自敘帖》、米芾的《蜀素帖》深有感觸,蓋世間萬物、棄遠求近、趨樂避苦,均屬社會普遍現象。能夠置身傳統、置易就難者、百不及一也;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書法家董浩說:無論是書法還是山水人物濃墨重彩一時真辨不出是哪門哪派,但那率真簡單中的大氣會使你心中一振;
中國國畫院副院長范揚說:翻開家為先生的書法集,猶如一縷清風撲面而至,感慨萬千,今繁雜而浮躁的年代,難得一見如此典雅之作,足見家為先生用功之勤,修養之深,博覽群書,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之士也。
清爽而幽靜,淡泊而高遠,神圣而皎潔……萬家為與書法藝術的天緣,如火焰一樣燃燒,如浪花一樣翻滾,如酒醉一樣燥熱。而他所達到的境界,又像鏡子被擦拭干凈,像池水被沉淀透明。或許,得益于他將內心世界的激情全部融入到了他所創造的書法作品之中;或許,緣于他對崇高事業的執著追求;或許,基于他將書法作為自己激情燃燒的一種方式;或許……
我忽而從內心深處涌現出一種肅然——少年時代,那個因書而喜的身影存留于我的腦海;青年時代,那個在商戰之中忙里偷閑練書的身影留存于我的記憶;人到中年,仍求索不斷的身影,又令我懷想不已……
十年磨一劍,一劍指天下!對于萬家為而言,他集數十年時光打磨的這支“書法之劍”,無疑更是光彩奪人!
當我的目光流連于萬家為先生的書法作品,當我的神經感知到那藝雅性樸的清香,他那如雪般純潔的高尚人格與精湛書藝,無疑為自己的人生,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者伍先飛)
責任編輯;上官靈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