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傳播中國聲音的最大勢能是建構文化能力
傳播是一個過程,有其自己的內在規律。所以,傳播的過程,也是文化能力不斷競爭并成長的過程。我們之所以要講好中國故事,就是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故事越來越具有世界性意義,但這并沒有改變外界對中國認知一直以來的誤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戰略上,我們還慣于以西方的文化立場、觀點與方法,決定傳播取向,首先把“李逵”變“李鬼”,自然就成了關公面前耍大刀,最后落得個“失魂落魄”,沒有突出自己的精神特色與高度;在內容上,更多地強調接軌與迎合,而忽視了獨特傳統文化資源的再發現、再發掘;在傳播手段上,習慣了送出去與灌輸,對利用新科技支撐、市場機制、產品消費機制進行體驗式傳播不熟悉,研究不夠;在傳播語言上,更多地強調讓對方看得懂的共性的發掘,而缺失民族獨特個性與精神特質的挖掘,讓人感受不到我們民族文化獨特的創造力與精神高度。總之,也就是我們還缺失發現按照傳播的內在規律,建構更為強大的文化能力,在交流中消除誤解的解決之道。
一、要將市場的購買力變為價值構建力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個關鍵時期,如何將中國市場中的巨大購買效應變為價值構建效應,可以說成為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重要問題。研究中我們發現,在我國市場規模快速拓展的同時,很多方面并未迎來市場定價權與話語權的回歸,這一現象廣泛地引起大家對我國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思考。對中國文化藝術走出去進行深入研究與反思,從而在充分認知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通過文化交流,形成審美共識,在世界產業與文化藝術經濟的大架構中,構建與世界接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與實踐方略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強調,在積極探索與努力中最終形成一種促動機制,推動形成聚合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在充分認識文化發展的規律,利用市場機制,創造國際文化發展交流的新模式,通過把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不同機構與組織,在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包容進化中的作用與機會。并且通過科技支撐、市場化機制與消費機制的培育,把國家戰略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作為突破口,從文化消費到文化創造,從文化創意到文化產品,逐步拉伸文化產業鏈,更好地形成一個尋找發現挖掘、培育與傳播中國文化藝術價值的長效機制。在這個發展過程中 ,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化、規模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這也使不斷在產業提升中,樹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身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二、建構文化能力要打造中國文化精神高地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競爭能力最為持久的載體。文化的價值在于交流,交流的基點在于品質,而建構文化精神高地則需要要有文化精品的支撐。文化精品是文化精神高地的旗幟,文化精神的培育一旦離開精品就沒有生命力,也就難有影響力與競爭力。中國文化的發展,精品意識是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產出文化精品的能力建設是文化精神培育的重要推動力與示范力量。沒有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神的培育就可能找不到支點。所以說,文化精品是文化精神建設的眼睛。產出文化精品需要構建相應的實力,特別是需要有拿出好東西的能力、建構需要競爭力、穩固的支撐實力、資源聚合能力及自主調試能力等,更需要有融合科技進步、市場機制與時代精神的文化創新意識與胸懷。
畢加索的藝術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功,其研究發現體系與全球推廣機制對我們的啟示可以說是深刻的。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在全球化視野下,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廣泛國際交流,建立文化藝術發展的共識,利用市場機制整合全球性資源,架構民族文化藝術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思想體系、發展模式,探尋民族文化藝術產業的路徑,為民族產業的發展注入靈魂。
文化自覺是爭取文化發展空間與文化生存權力的重要標示,關注藝術創造及探索如何才能避免迷失于技術及現實的叢林,沿著文化的坐標,主動而又自覺地向著文化精神的高地前行。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交叉與融合也會不斷地進行,文化精神的核心凝聚力,將決定一個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能夠佇立多久,同樣,這種文化精神的凝聚力也將決定一種文化在人類發展的大視野中究竟能夠走多遠。
三、獨特的傳統文化是建構文化能力的戰略資源
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不斷發展演變,舊的格局正在被一點點打破,特別是中國的不斷崛起與亞太整體競爭能力的提升,正在成為全球化發展中的重要一極,并會不斷成長為全球化最富活力的中心之一。從戰略層面看,面對全球財富霸權與世界貨幣發行權的爭奪,我們取勝的最大資源基礎不僅僅是人力資源,更不僅僅是物理資源,也不可能是別的,而是我們豐富與獨特的文化資源。所以,文化資源系統化、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是中華民族最為核心、最為獨立的財富資產與獨特的民族賴以生存的戰略資源,也是中華民族面向未來,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最為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這是我們最大的、最長遠的戰略利益。面對復蘇乏力的全球經濟形勢、紛繁復雜的國際和地區局面,“一帶一路”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與財富資源。我們強調,從五個維度建構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觀念:政治多極、經濟平衡、文化多樣、安全互信及環境永續。其中,如何發揮好面向獨特文化戰略資源轉化過程中的文化的建制力量與能力,是極其重要的課題。
四、要研究傳播過程中的新問題
積極地參與到創新文化傳播方式與推進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方式探索,下大力氣探索文化資源的深度體驗創新,在中國文化建設中,講好中國故事,努力實現由把文化送出去,向把文化賣出去,再到按照產業鏈與產業發展的規律整合出去。我們要打破僅僅通過傳統文獻與師傅帶徒弟式地學習體驗、認知文化資源價值的傳統路徑的格局,積極發展形成多元化的融合創新路徑,來進一步強化與形成文化及其資源的價值發現多元化的局面,即:
一是通過內容數字化及傳播互聯網化,使文化及其資源的價值的傳播更加便捷、更加迅速,進一步降低獲取相關文化及其資源的門檻與瓶頸,減少創新與融合發展的成本;
二是體驗的科技化,是體驗在文化的大背景下使內容更加深化、更加沉浸化,避免一提到傳統文化及其資源就與泛黃的古籍、衰敗的遺存及腐朽的形式等聯系起來,讓成長與新時代與新科技環境下的青少年,面對傳統文化資源,難以激發自豪感,且容易產生自卑與挫敗感,事實上,新的科技融合,特別是互聯網與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并不對立,特別是利用新科技融合技術、聲光電技術及媒介融合技術等,最新進的科技融合手段不僅使傳統文化煥發青春,更能促進新的文化科技新業態的發展;
三是文化產品的消費、交易與使用也是一種更為深層次的文化體驗,如電影、藝術衍生品等,都可以歸為這一類,文化產品的消費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體驗的傳播形式,特別是利用市場、產業等機制來通過消費式的體驗來傳播文化,是一個時代的大課題;
四是世界范圍內不同文化的體驗交流,是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特別是在一帶一路生命共同體建設過程中,文化體驗交流的國際化等方式、方法建設,不僅僅被進一步重視,并且會在進一步的體驗交流中創新傳播,也是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形式與路徑,這也同時為不斷建構起我國文化資源的生發、生產與輸出高地,提供了前提與基礎。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的交流、傳播、輸出不是一個單向度的過程,更不是一個衰減的過程,而是一個交流、學習、生發、融合與創新的過程,這是由文化資源的復用性與使用傳播的增值性所決定的。
五、建構文化能力需要話語權全球建構的實力
要建立中國有影響的話語制度和擴大中國在世界文化融合發展中的話語權,作為一個長期的發展目標,就必須要具備達到此種目標的長久、穩固的支撐體系與力量。除了經濟實力與消費實力以外,真正決定國家實力的是文化勢力的消長、是文化戰略利益的較量,也就是說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實力。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軟實力就成為這個國家繼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的文化實力是中國的軟實力的重要標示。因此,構建與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的話語權,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不斷地提升與擴充中國的文化實力,尤其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年代,各國之間的競爭已經由對疆土的拓展轉變為文化實力的大比拼。因此,文化實力不僅是中國話語權建構的堅強后盾,也象征著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的投資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中國的文化產業也快速發力;同時,在世界范圍內,以中華文化為背景的大中華文化圈不斷地形成與發展,其生產、消費及顯現出的創造能力證實了中國文化實力的增強。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目前,中國文化及其產業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自己主導的中心定價原則,消費市場在我國,但定價權話語權卻不在我們手里,這導致中國文化發展還在以西方標準為標準,更顯示出了中國文化實力的不夠自信與不夠自主。因此,努力培育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自己的中心定價原則,是進一步增強中國文化實力的關鍵所在。
當然,傳播中國聲音、建構文化能力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還需要更多國際化視野,需要更加全球化的戰略,知識結構更加全面的人才,文化創造發展的大環境,更需要國運昌盛的持續支撐。但有一點我們應該意識到,已經站在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時點。(作者西沐系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特約專家、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