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匠心四十年,功夫不負有心人--記鄧之元堅韌不拔的工匠精神

鄧之元參加中國非遺大聯盟-一帶一路非遺傳承人走進內蒙巴彥淖爾推進大會專家論壇
7月18日——20日,著名書畫家鄧之元受邀參加“一路一帶”華夏非遺傳承與保護推進大會,走進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與國內眾多非遺傳承人和書畫名家一起交流切磋。他還參加了巴彥淖爾市民族工藝品設計創意大賽暨文化旅游融合創意作品展,他的鐵字畫作品和工匠精神受到各界的關注贊譽。

與嘉賓現場合影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極致的態度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

鄧之元書畫作品
鄧之元老師四十年如一日堅守自己的意念,把名與利值之度外,把鐵字畫從清代的燒煉鍛制改革為現在的碰焊冷打。鐵字畫制作工藝繁雜辛苦,一幅完整的鐵字制作要先將字寫在紙上,再貼到鍍鋅鐵皮的反面,照輪廓裁下來之后,使用大小不等的、特殊功能的錘子把鐵皮打成凹凸形,然后再經過鍛、錘、鉆、焊、銼、磨、噴漆等30多道工序最后組裝成型,變成了一幅幅的鐵藝書畫。以錘代筆,以鐵作墨,將傳統的爐冶鍛打與現代的冷錘電磨相結合,將原先的涂刷工藝與現代的電鍍工藝相結合,以過去的錫焊與現代的點焊、碰焊相結合,取書法與國畫的布局,借用雕刻、剪紙藝術手法創意,將書法作品的藝術風骨,表現得更加飽滿、靈動。周期長, 需經鍛、錘、鉆、焊、銼、磨等20多道手工技巧。鐵字用鐵皮剪出來考驗細心耐力,定然費神耗力;進入火爐煅燒要忍耐高溫悶熱,不免汗流浹背;鐵茬細刺鋒利刺破手指,鮮血濺落鐵字,每一塊鐵字畫上都曾會有斑斑血跡。

鄧之元制作鐵畫
正因鐵畫制作復雜艱難,使得招工十分恐難,學徒更是寥寥無幾。鄧之元的鐵字畫坊最多招工只有十幾人,且少則幾天多則數月就因吃不了這份苦便匆匆離去。而鄧之元的孩子也因這份事業的艱苦而不愿傳承。為此,生意被迫陷入僵局,曾停業長達三個月。

鄧之元制作鐵畫
鄧之元在痛苦中掙扎,始終不肯放棄滿腔熱愛的藝術創作。天無絕人之路,機智的鄧之元開始招募一些殘障人士加入制作,他們負責做粗活,鄧之元來做細活,鐵字畫創業得以繼續開展,一直維持至今。
鄧之元藝術簡介
鄧之元,1955年生,字智源,號鐵研居士,安徽壽州人。中華奧運紀念品創意設計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文化部民族文化傳播中心客座教授,合肥政協委員。

自幼攻習書畫,在傳統書法基礎上,研制鐵字書法展現于市,鍛字以鐵,開藝苑先河。著名書畫大師啟功、賴少其、沈鵬及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等為之題詞贊勉。“智源鐵字”以成吳山地域著名文化品牌,曾獲“華夏奇絕藝術博覽會”“中國百家工藝精品展示會”兩項金獎和“國際旅游工藝品博覽會”銀獎“國際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等多項殊榮。中央電視臺、安徽電視臺多次專題報道,作品事跡載入《世界美術集》、《世界美術家傳》等二十多部專典名著。

鄧之元鐵字作品
“智源鐵字”蜚聲海內外:作品裝飾于香港特區行政大樓、聯合國大廈、中國駐美使館、中國美術館、中南海紫光閣、北京奧運會新聞中心、上海世博會接待中心等等;巨幅鐵字畫作品亦被國內諸多知名企業及大酒店用于裝飾客堂會廳;智源鐵字還遠銷日本、美國、新加坡、泰國、韓國、臺灣及全國各大城市。先后有數百件精品被選為國禮饋贈世界各地及國際友人。
鄧之元先生創意精品超過200項,其中擁有國家專利28項。
1999年鐵字作品:“四條屏”及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雪》獲“華夏奇絕藝術博覽會”、“中國百家工藝精品展示會”兩項金獎;
2000年創意鐵字“十二生肖”獲香港“國際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

2000年,本人工作室“鐵研居”及智源鐵字畫研發中心被省、市評為“安徽省旅游紀念品定點生產企業”、“合肥市旅游涉外定點單位”,“合肥市委、市政府外事禮品定點生產企業”。
2007年創意鐵字“福”、“佛”、“鷹”獲“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奧運紀念品創意設計研討會”兩項金獎;其中“福”、“佛”定為奧運會指定紀念品,奧運期間禮贈世界賓朋達五千件。
2010年鄧之元“鐵墨”書《蘭亭序》走進聯合國中國廳。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