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園雅集 第一回”吳浩 葛昊翔作品展

展覽海報
“借園雅集 第一回”吳浩 葛昊翔作品展
展覽時間:2018-01-18 - 2018-03-03
展覽城市:福建 - 泉州
展覽機構:王藝工作室
展覽地址:福建省晉江市五店市傳統街區大井口1號
主辦單位:北京時代美術館 THC泰華宸美術館
承辦單位:泉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晉江市委宣傳部 晉江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 晉江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中國國家畫院王藝工作室 晉江留學人員暨歸國創業人員聯誼會 五店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參展人員:吳浩 葛昊翔
展覽介紹
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從中國傳統的母題出發,挖掘出了當代藝術賴以生存的“反思性批判”的新內核,基本擺脫了長期以來依賴西方既有觀點和既有模式的創作局面。自此,在中國這片藝術土壤中,中國當代藝術家開始了以原創性的思維模式、多樣化的媒介探索開拓出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理念,這就是所謂的“中國性”當代藝術的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被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定義為“超當代”,由此,使得“中國性”與“當代性”之間,架起了一座融匯貫通的橋梁。
“借園雅集”展覽以人文對話的形式展開,通過方力鈞和王藝的對話、吳浩和葛昊翔的對話,以雕塑、版畫、中國畫、著釉陶瓷等多種藝術形式,探索不同文化體系、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創作媒介和不同創作理念之間的互融共生狀態,恰與“超當代”藝術理念不謀而合。同時,這兩組、四人以對話形式為主的展覽,在個性與共性、差異性與同一性的基礎上,展開了一次在“中國性”中尋求評價體系和價值理念的對話過程,一次在“當代性”中闡釋個人藝術創作理念的探索、剖析過程。
如果說“超當代”這一定義建構了中國21世紀的當代藝術創作和價值體系,那么,通過一次次的與“中國性”和“當代性”對話的展覽,則能不斷完善“超當代”的建構過程,“借園雅集”展覽無疑就是這條“超當代”道路上的典型一幕。
借園雅集第一回:吳浩 葛昊翔
“雅物韻士,同具一味,清氣往來,相看無厭。”對于吳浩和葛昊翔來說,正是這種文人志趣的相投,才使得他們對于傳統藝術有著同樣的認知和不懈追求。 任何傳統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厚實的根,反之則易入俗途,難成經典。但是這種“古”,更不是簡單的時間概念,而是文人內心深處所想所見的一種情境和狀態。陶藝新秀葛昊翔的探索和實踐之路,是依托在厚重的宜興陶瓷傳統之上。吳浩的畫學實踐,是對宋人的人文與藝術切問近思之后的一種流露。因此,注重繼承與革新共存,將東方文化的內斂用當代的語言完美呈現,就成為了吳浩和葛昊翔共同的藝術追求。
吳浩的工筆畫重視高逸的“命意”,在他看來,繪畫就是一種表達方式,其他的內容、形式都只是載體,他癡迷于通過繪畫去表達內心世界和人生態度,從構圖、用筆用墨中一改文人畫的寥落孤寂,吸收傳統與民間繪畫的優點,以個人的視角來關注生活和當下,同時也擅長從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樂觀、豁達、光明的東西,故而深得一種大自在。葛昊翔出生于丁蜀陶瓷世家,先后入室于當代陶藝大師邱玉林、顧紹培門下。在實踐中,他把趙樸初老人的“欲要傳之久遠,必先來之久遠”作為陶藝探索的座右銘。他的作品采用了宜興獨有的紫砂材質,運用宋代官窯理念,集各家之長,反復試驗各種釉色,并運用傳統燒制方式而成,無論是茶器、器、還是文玩等,對于葛昊翔來說,以生活的態度對待器物,在尋找、摸索和玩味的過程中,感受器物歷史的溫度,就是他最大的樂趣。
藝術家介紹:

吳浩
吳浩
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省工筆畫學會理事
成都市工筆畫會副會長、東方藝術繪畫院副院長

蜻蜓武士 133X60CM 紙本設色 2016年

群童撒尿 41.5x62cm 紙本設色 2015年

兔 35X48CM 紙本設色 2015年

葛昊翔
葛昊翔
高級工藝美術師
江蘇省陶瓷藝術家
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7年榮獲 第十二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提名獎,以及“2017-2019年度 宜興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稱號
均釉梅花撇口盆

豆青釉香薰爐 紫砂胎,天然綠松石入釉 11× 11 ×17.5 cm

葛昊翔 吳浩 合作作品 月白釉翻口蒲盆 紫砂胎,天然南紅瑪瑙、天然綠松石入釉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