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安徽書畫名家網絡邀請展

著名畫家張小祥在羅馬古斗獸場留影
前 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40年前,發端于安徽小崗村的“大包干”成為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喚醒了沉睡的中華大地。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安徽省在4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始終與偉大祖國同步,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全面進步。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面展示安徽藝術名家在人文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進步與成就,輝煌書畫藝術網聯合全國20多家書畫專業網站,共同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安徽書畫名家全國網絡邀請展”。

張小祥作品《清幽》
張小祥,上海人,畢業于安徽皖西學院和廣州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合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美術作品入選北京·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中國藝術節美展、韓國漢城·001—國際繪畫展、法國嘎納藝術節國際繪畫展,迎接新世紀中國工筆畫展、中國巖彩畫展、紀念“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展、西部大地情首屆全國中國畫大展、第十六屆全國版畫作品展、韓國2008·釜山國際現代水墨畫展、歐盟”藍色地平線”秋季沙龍藝術作品展、2009經典回顧與現代思考-全國中國畫邀請展,2014暢想蘇州河--長三角中國畫名家精品展,2015游觀智慧--中國古典繪畫空間理論與實踐學術專題展,2016筆賦氤氳--浙東、皖南中國畫雅集、2017名城墨韻·悟園雅集全國水墨名家邀請展、2017英華內蘊·長三角美術館美術作品學術提名展等30余次國際國內大展。先后獲中國藝術節美展二等獎、紀念“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西部大地情首屆全國中國畫大展優秀獎、第七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評選“最佳創作獎”、“第二屆中國民族文化創新成果獎”評選一等獎。在合肥、上海、廣州、廈門舉辦過個人畫展。

張小祥作品《云起山間》
藝術高于生活——淺析畫家張小祥作品
好友張小祥,是位實力派畫家。
讀張小祥的作品,心被撩動和深深觸及著。較之那些閱后麻木無語的作品,能讓你有感覺的作品,無疑是上乘的!他作品的語言形式呈現多樣性,主要選擇山水和人物畫作為自已創作方向,對他山水和人物畫進行交錯地研讀,認為有以下風格的語言:一是筆墨線條輕逸、柔潤、靈動,我們這時看到他的山水或是清秀、雅逸或是于重彩之間增添著些許的縹緲和夢幻;領略他的人體作品則是靈逸、朦朧、奇幻,在抽象甚或變形夸張的藝術氛圍里傳遞著畫家對世界的心靈感知,如《蘇醒》、《春的萌動》、《秋聲》、《夏憩》等作品。二是蒼勁、拙壯、厚實的筆墨線條里,有一種力的穿透,張揚和奔放著生命的色彩與旋律,如女人體寫生系列和《紅顏》、《南國妹子》等作品,直率,沒有婉約,含蓄,無論是以線條為主的人物還是重彩山水,都很好詮釋了畫家內心情感與真實世界的碰撞。另外,值得特別提出的是,他的水墨作品,喜歡以濃烈的墨色渲染,吸取現代藝術構成的原理,打破時空限制, 構筑畫面的視覺張力,同時巧妙和趣味地加以線條的勾勒來延伸和豐富表現內容,如《山里農家》《清月出嶺》等作品,形成了畫家獨有的審美特點!他的畫作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山水畫大氣、厚重,情趣相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人物畫傳神、靈境,妙在 “不似之似”,其形象地塑造出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在藝術市場過于喧囂,吵鬧的今天,權力和地位粉飾、浮夸藝術的當下,張小祥的創作精神無疑是可貴的,他遠離了那種有著迎合和欺騙色彩的自戀和自我陶醉情節的唬頭。

張小祥作品《云涌山堅》
張小祥畫作形成的風格和繪畫題材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高于生活。他在自己撰寫的《心語》一文里說到:應強調”意象”的表現,而不是”具象”的再現;把握對象的”本質”應是”心”的形象,而非肉眼看到的形象”;“感情是藝術的母親,我覺得什么東西打動了我,什么東西好看,入畫,就大膽去表現自己的感覺,不必以別人的肯定來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張小祥作品《晨風》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用在了深入基層,體驗生活上,去山鄉寫生都吃住在農民家,在延川黃河乾坤灣為一睹秦晉大峽谷壯景,他曾冒著生命危險爬過只有五十多公分寬的黃河懸崖邊牧羊小路,事后坦陳連轉身回返都不敢,只能向前爬!正是他孜孜以求地在生活中不停的廣收素材,從生活中得到啟示,才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

張小祥作品《回眸》
張小祥是上海下鄉知青,在北大荒生活過九年,有著刻骨氣銘心的經歷。他出身丹青世家,父親張悲鷺是民國時期海歸畫家,先后執教于南開,西南聯大,華東師大和皖南大學(今安徽師范大學),哥哥張小鷺執教于廈門大學,是當代重彩畫壇領軍畫家,三弟周俊和四弟周剛研究生畢業于央美和浙美,后留學法國,現都任教于荷蘭及法國知名大學傳授東方藝術。苦難的礪練和家族文脈的淵源,沒有使他在那段歲月中迷失,他先后受教于朱修立,楊之光,方增先等大家,是具有扎實基本功的科班出生畫家。他的作品,對傳統的感悟和見解深刻,把捏是嫻熟有度的。

張小祥作品《天山兒女》
豐富的生活閱歷,成為張小祥最“活”的畫本。他常說,筆非生活不神。他們和它們都是他繪畫的良師益友。他曾沿河西走廊兩度赴新疆,觀摩敦煌莫高窟壁畫,吐魯番的帕孜克里克千佛洞,庫車的克孜爾千佛洞,理解了外來的佛教繪畫藝術是如何演變成本國藝術的,用他的話說,藝術要特別吸收各種文化營養,要向古今中外所有優秀的藝術傳統學習,千萬不要固步自封單打一!

1894·無奈的李鴻章
畫為心象,筆為情動。張小祥為人謙和低調,他的作品,是內心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傾訴,這種低調和與作品對話的狀態,使得他有更多的時間游獵在繪畫的國度里。這正好成就了他,才有了今天的風骨!
盡管時下畫壇渾濁、人心浮躁于世,但真正的藝術家執著的理想追求,終不會過時;因為發自作者內心的崇尚人性與自由精神是永遠受到人們歡迎的!(作者金運明)

張小祥作品《春酣》

張小祥作品

張小祥作品《皖西七月》

張小祥作品《皖西農家》

歙縣蜈蚣嶺寫生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