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硯”暨“一帶一路硯”發布會在京舉行

發布會現場
為推動弘揚硯文化事業創新發展,5月19日上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在北京王四營中華硯文化展覽館舉行“南極硯”暨“一帶一路硯”發布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領導、各部門成員、在京會員、志愿者,社會各界嘉賓以及新聞媒體約60余人出席發布會。

執行會長唐本高主持發布會
常務副會長張國興就“南極硯”及“一帶一路硯”有關情況作了介紹。本次“南極硯”暨“一帶一路硯”發布會,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自2012年以來陸續推出“飛天硯”、“蛟龍硯”、“南、北極硯”、“一帶一路硯”等系列中華名硯的大匯聚。2012年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設計制作的“飛天硯”隨“神九”上了天;2014年又設計制作“蛟龍硯”隨“蛟龍號”下潛5200米深海,實現了中華硯臺上天、下海的歷史壯舉。黨的十八以來,黨中央制定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指示精神。為積極響應和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習總書記號召,2017年,硯文化委員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主題,開展了“南、北極硯”與“一帶一路硯”的研發創作。

常務副會長張國興作情況介紹
“南、北極硯”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名譽會長劉紅軍題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曹加勇設計制作的兩方苴卻石硯。之前,在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北極硯”已于2017年8月25日隨中國極地科考隊成功抵達北極中國黃河站,完成了在北極的任務,8月31日順利返回北京,并于2017年12月28日在北京舉行了發布會。繼“北極硯”之后,“南極硯”于2017年11月8日隨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34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科考船成功抵達南極,完成了在南極的活動,于4月21號順利返回祖國。至此,圓滿實現了中華硯臺首次到達地球兩端——南、北極的歷史壯舉。“南、北極硯”是繼“飛天硯”、“蛟龍硯”之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華名硯。發布會后,“南極硯”交接中華硯文化展覽館,將與“飛天硯”、“蛟龍硯”和之前的“北極硯”一并陳列展出。

曹加勇老師就“南極硯”作創作理念介紹
“一帶一路硯”由劉紅軍會長題銘、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專委會委員、中華硯雕師譚峰設計,采用產自山東淄博的緇石制作。古代絲綢之路打開了中華文明與世界交流的窗口,沉淀下了寶貴的絲路精神。2013年,習近平主席以“執古之道,已以御今之有”提出“一帶一路”偉大戰略構想,就是要洞悉“古道”,以擁抱未來,走出一條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增進世界各國民眾福祉,讓人類文明在合作共贏中永續發展。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一帶一路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相結合,將“一帶一路”沿線六十余國家的風土人情分別篆刻于硯臺之上,創作出了又一代表新時代創新發展主題的經典之作。

譚峰老師就“一帶一路硯”作創作說明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名譽會長劉紅軍為曹加勇、譚峰頒發了創作榮譽證書。

劉紅軍會長向曹加勇老師頒發創作榮譽證書

劉紅軍會長向譚峰老師頒發創作榮譽證書
發布會披露,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推出這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華名硯,目的就是要承擔起引領弘揚中華硯文化的歷史使命,在傳承中創新發展,把新時代的歷史印跡記載在硯臺文化上,旨在傳承,旨在創新。希望硯界的各位有識之士圍繞這一主旨,承擔起這份歷史責任,創作出更多的有時代感、有豐富思想文化內涵的精品硯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同時,對這些具有“中華名硯”美譽的創新作品,在相關權利的使用和保護上,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也做出了明確要求。

“南極硯”正面

全國人大常委、環資委副主任、致公黨副主席呂彩霞,原二炮某部副司令萬忠林,國新辦原秘書長馮希望,《中國企業報》集團總裁助理陳秀明,武警重慶總隊原副司令員孫克利,華通集團董事長胡建、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農工商總公司總經理劉欣欣、北京萬年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軍、著名書法家修先臺等特邀嘉賓,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名譽會長劉紅軍,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委副會長、硯文化委員會名譽副會長張補旺,硯文化委員會名譽副會長張維業、許世寬,常務副會長張淑芬、張國興、蘇文源、金彤,榮譽會長王君,榮譽副會長沈小亮、邵利民、曲玉國,副會長于江、陳蔭三、錢玉珍、韓金寶等出席了發布會。

“一帶一路硯”(其一)正面

“一帶一路硯”(其一)正面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