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軍會長在臨朐硯文化論壇上 關于《中華硯文化匯典》編撰工作的講話
劉紅軍會長在臨朐硯文化論壇上
關于《中華硯文化匯典》編撰工作的講話
(2018年9月27日)
(摘錄)
尊敬的各位嘉賓、硯界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與北京大學書畫協會、臨朐縣委宣傳部等單位,在臨朐聯合舉辦中國紅絲硯精品展和書畫展,并組織硯文化學術論壇交流活動。今天借這個機會,我圍繞硯文化委員會正在組織編撰的《中華硯文化匯典》工作,向大家作一下介紹,以便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合力推進。
《中華硯文化匯典》是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主導,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主持主編、組織實施的重點文化工程。《匯典》編撰工作啟動于2012年7月,至今已經6年了。原稱《中華硯文化大典》,通過聽取各方意見和反復調研論證,今年5月經常務委員會研究決定,改為《中華硯文化匯典》。下面,我就圍繞《匯典》工作講四個方面的情況:
一、為什么要組織編撰《匯典》
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促使我們做這件事,一是上級有要求,二是社會有需求,三是我們有追求。
上級有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軟實力。十九大報告又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去年,國家還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硯臺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編撰《中華硯文化大典》完全符合黨中央的精神,是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號召的實際舉措。
社會有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的需求不斷增大,消費的重心也從物質需求轉移到了精神文化層次上,全國掀起了文化發展的熱潮。從硯臺文化方面看,這幾年來,通過一系列活動宣傳,越來越多的人重新認識了硯臺、了解了硯臺、喜歡了硯臺,有很多人想研究硯臺文化,但卻找不到一本系統的書籍。而且一個硯種在一個地區可以形成一個產業,振興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打造一方名片,各級政府和領導支持,地方百姓擁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目前看,喜歡硯臺和收藏硯臺的人多了,建館辦展的多了,精品硯臺、有收藏價值的硯臺價格還在不斷升高,這充分反映了社會有需求。因此,編撰《匯典》是為了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盛世修志、恰逢其時。
我們有追求。 硯臺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貝,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珍品;硯臺歷史很久遠,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硯臺的文化內涵很豐厚,博大精深。許嘉璐會長從文化的角度對硯臺有個定義:“硯臺是智慧之天池、文墨之海洋”。我們在這幾年的研究過程中,對硯臺也有三句話的定位,即:硯臺是記載中華文明的工具;是承載中華文明的載體;是研究中華文明的遺存。幾千年來,使用硯臺的人很多、喜歡硯臺的人很多、收藏硯臺的人也很多,但真正研究硯臺文化的人并不多。盡管中華硯文化博大精深,但至今還沒有哪個朝代對它進行系統地總結。到了我們這一代,硯臺越來越不被人重視,如果我們不去梳理總結,可能后人就更難了。我們編撰《中華硯文化匯典》就是想完成前人沒有干過的事,對中華硯文化進行一次系統的梳理總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填補空白。目的就是總結前人,引導后人,為子孫后代留下點遺產。可以肯定,這部書寫好了,不僅功在當代,還會利在千秋,功德無量!我們人生一世能干好這么一件事,就足可引以為豪,沒有白活一場,這就是我們的追求。
二、編典堅持的基本原則
《匯典》編撰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四個原則:
一是全面系統真實的原則。 編撰《匯典》,系統總結中華硯臺文化、為硯臺文化的傳承提供參考,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撐的崇高事業,不是為了出名圖利。我們要求所有編撰人員要站在整個中華硯臺文化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不為某個地域或某些個人爭得失,更不允許把書寫成某個地方、某個單位或某個個人的宣傳冊。要最大限度地搜集整理硯文化歷史資料,橫向上涉及硯文化的方方面面,縱向上要系統梳理,使用的理論證據要充分、實物要保真可靠,不能似是而非。要廣泛征求硯界專家學者意見,拿不準的堅決不能上書,力求全面系統真實。
二是既尊重歷史、又尊重現實的原則。 硯臺基本是按硯材產地來命名的,然后再論及坑口、質地和色澤。由于我國行政區域的不斷調整,有些硯種究竟屬于哪個地方的,出現了一些爭議。比如歙硯(歙縣和婺源),紅絲硯(青州和臨朐),澄泥硯(山西降州和河南虢州)。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要按照既尊重歷史、又尊重現實的原則,實事求是地認定。歙硯產自古歙州,而古歙州包括歙縣、休寧、祁門、黟縣、婺源等縣。當時,歙硯石材的產地主要以婺源龍尾石為最優,所以歙硯也稱龍尾硯。后來,休寧縣、祁門等縣產的硯臺也稱歙硯。歙硯是個大概念,龍尾石硯外的硯臺可否作為歙硯的不同坑口來對待,不必為此爭論不休,既影響出書進度,也影響硯友們的感情。青州紅絲硯是以青州府命名的,是老祖宗起的名字。青州府既包括現在的青州市,也包括臨朐縣,原硯材出自現青州的“黑山紅絲石洞”,清代后以臨朐境內的老崖崮為主產區,兩產地應屬同一地質結構下的不同坑口,同屬青州紅絲硯。編撰人員要跳出自身地域的局限,按照既尊重歷史,又尊重現實的原則,客觀的反映歷史和現實,防止以偏概全,爭論不休。其它有爭議的問題都應按此原則進行處理。
三是求同存異的原則。 求大同、存小異,是我們在編撰《匯典》中應把握的一個重要原則。因為,中華硯文化從來就沒有一部系統權威的論述,對一些問題存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對已有充分論據、大多認可的就確立下來;對有不同看法、又一時難以搞清的,就把兩種觀點擺出來,留給讀者和后人去參考借鑒,修改完善。相信后人一定比我們更聰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因此,對不同認識,不同觀念,要能夠包容、正視。《匯典》是硯界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完成的,只有堅持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才能更加順利推進《匯典》編撰出版工作。
四是力求完美的原則。 編撰《中華硯文化匯典》是一項宏大的工程,必須樹立精益求精的理念。這樣一部巨作必須統一規劃,統一制式,統一寫法,統一發行,絕不能自以為是,不能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要按照我們審定的編寫大綱執行。在編寫過程中,要尊重科學,尊重內行,內容要反復推敲,不要怕麻煩,不要怕修改。雖然最后成書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大家一定要奔著精品力作、盡善盡美的目標去努力,充分體現《匯典》應有的水準,盡可能少留遺憾。編撰《匯典》是組織行為,不是個人行為,它要有標準、有權威性,我們必須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任何一篇文章、一本書都是要經過反復修改的。因此,主觀上要力爭完美,但客觀上很難完美。我們不能怕不完美、或怕有人挑毛病就不敢干。也要有經受別人說三道四的思想準備,想吃螃蟹就不要怕夾,書出來就是勝利,有問題我來承擔。
三、編典進展情況
確定編撰《匯典》后,我們分四個步驟推進。一是確立指導思想、明確編撰結構。 我們編撰《匯典》的指導思想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系列指示精神,系統挖掘和整理我國豐富的硯文化資源,對中華硯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非常經典的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力求全面系統、完整齊備,盡力打造一部有史以來內容最為豐富、涵括最為全面、卷帙(zhi)最為浩瀚的中華硯文化大百科全書,以填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空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貢獻。圍繞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制定了《編撰大綱》,全書共分八卷,每卷設基本書目若干冊,分別為:《硯史卷》《藏硯卷》《文獻卷》《硯譜卷》《硯種卷》《工藝卷》,《銘文卷》和《傳記卷》,基本涵蓋了硯文化各方面內容。二是確定組織結構、分解編寫任務。 《匯典》編撰一經確定,就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已批復列入“重點文化工程”。我們專門成立了三個委員會:一是編審委員會。由國家著名的學者、專家組成,名譽主任許嘉璐是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并親自作總序。二是編撰委員會。設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委員若干人,每卷設編撰負責人和作者。作者都是我國從事硯臺文化工作的行家,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大量的研究成果。三是編務委員會。成員由硯文化委員會的常務委員、工作人員和關心支持《匯典》編撰出版的人員組成。他們在《匯典》的撰寫和出版過程中出錢出力,做了大量的協調和具體落實工作。三是加強協調、督促落實。 參與編撰的硯界專家、學者近百人,期間,我們與作者保持不間斷溝通協調,齊心協力推進編撰工作。幾年來,編撰人員克服各種困難,查閱收集了大量資料,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了意見建議,盡心盡責編撰成稿。四是修改完善、出版發行。 今年以來,委員會把編典作為首要任務,組織人員對書稿進行修改完善,并與人民美術出版社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人民美術出版社領導表示將集中力量把《匯典》出好。目前,已完成書稿30余本,其中有8本已進入了出版程序,有10余本已成書送審,還有一些正在修改完善。成績很顯著,我們感到很振奮。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各位編審、主編及相關人員共同克服重重困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硯種卷》主編關鍵老師,半路接手,卷目最多,難度很大,既當主編又是作者,他逐人逐冊落實,反復聯系指導,親自修改完善,原定13卷增加到21卷,現已大部分完成。劉克唐老師將山東的幾十種硯臺資料綜合到一起形成一卷《魯硯》,受領任務后,很快就寫了出來,而且站位很高、姿態很高。同時,還負責對魯硯其他硯種文稿的審改任務。歐忠榮、黃海濤負責的《文獻卷》和《銘文卷》,是非常難的分典,要從浩瀚的書海中,像大海撈針一樣把有關硯臺文化的論述挑出來,很不容易。王正光、趙粵茹夫婦,參與了《匯典》的設計謀劃,并負責《工藝卷》的編寫任務,夫婦齊上陣,值得我們學習。還有胡中泰、王守雙、劉祖林、柳新祥等同志以及多數作者,都對編寫、整理等工作做出了很大貢獻。就是沒有直接承擔編寫工作的彭祖述、陳國源等老同志,也給出了不少好主意,難能可貴,令人感動。正是由于我們有這樣一批熱心硯文化的志愿者,有這樣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責任,我們的編典才有今天的成績和局面。這是上百人共同努力、不為私利、無私奉獻的結果。
這里還有個事要說下,當我們費了6年時間,30多本書稿已經完成,勝利在望的時候,據說有人企圖私自搶先出版,搶奪我們的勝利果實,明目張膽的挖我們墻角。個別作者急功近利,假公濟私,不講誠信。對此,我們的態度非常明確,堅決反對這種做法,如果他們膽敢這么做,我們決不會坐視不管,堅決和他們斗爭到底,搶出的書不準再編進《匯典》,而且將通過法律等途徑捍衛版權問題,讓失信者聲譽掃地。
四、下步工作安排
《中華硯文化匯典》編撰工作已進行到一個關鍵階段。我們決心:集中主要精力,舉全會之力,在時間、人員和經費上重點傾斜,按照成熟一卷出版一卷的原則,重點抓進度、抓責任、抓質量,定人定時,加快推進,確保編典工作取得突破進展。計劃今年完成6-8本,明年完成20本左右,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
《匯典》共計50余卷,目前,我們分四個層次組織推進:一是對進入出版程序的8本,由常務副會長張國興、辦公主任李杰以及每本書的作者,組成若干三人小組,負責與出版社對接溝通,根據出版要求調整修改,盯緊出版全程。二是對可進入送審程序的書稿,整理編印,逐本送編審委員會審改。三是對已完成書稿,并經編務委員會審核的,在微信等網絡平臺發布。四是對正在編撰修改的,及時跟進督導,明確成稿時限,共同推進落實。
年底這6到8本印出來后,我們計劃在明年初的北京全國書市上舉辦第一批新書發行儀式。以后,每年在春、秋季國家組織的書市上舉行新書發行儀式。當初編撰《匯典》的消息發布后,硯界很多朋友涌躍參加,幾年來,每位作者都付出艱辛的努力,我們會里研究:決不能讓作者吃虧,基本想法是:一是讓作者在新書發布會上簽名售書,提高知名度;二是每本書給作者一萬元的資料費;三是給每位作者贈送一整套《匯典》;四是按照相關規定給作者發放稿費;五是作者購本人編著的那本書給予最大的優惠。要讓我們的作者即能出名又能得利。
同志們,《中華硯文化匯典》編撰出版發行,恰逢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好時代,我們面臨著十分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深信,在黨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針指引下,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的大力支持,有我們硯文化委員會和眾多專家老師的共同努力,一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世之作、精品力作,必將高標準高質量的展現在世人面前,參與其中的志愿者們也必將永遠載入史冊。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翰墨文心——周景洛北京書法展在宋莊藝術區振沖畫館開幕
- ·下一篇文章:2018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在通州開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