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天成•國石大典”第十四屆四大國石雕刻藝術展圓滿落幕
10月30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杭州市臨安區人民政府以及福建省福州市、內蒙古巴林右旗、浙江省青田縣政府共同舉辦的“匠心天成•國石大典”——第十四屆四大國石雕刻藝術展于上海朵云軒藝術中心順利落下帷幕。回溯這為期五天的展覽,可以看到,此次國石展根據500余件優秀的四大國石精品,做了高品質的展陳設計,策劃了豐富的創新活動,為觀眾營造出沉浸式的賞石氛圍;同時,多位國石大師與觀眾互動的匠心風采,也傳遞了悠久的國石文化歷史和充沛的人文關懷,為本次展覽留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瞬間。

“匠心天成•國石大典”——第十四屆四大國石雕刻藝術展開幕儀式
匠心盛會,跨界探討國石之路
在開幕式上,中共杭州市臨安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李賽文,上海市工業合作聯社副書記吳文,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馬佩分別進行了開場致辭,共同表達了對此次活動利用上海國際大都市的窗口優勢,引發國石審美風潮、成為賞石文化界盛宴的祝愿和期待。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陶小年與主辦單位各位領導一同參加開幕儀式,灑下金粉——第十四屆四大國石雕刻藝術展正式開幕。
隨后,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與文化產業系副主任夏潔秋,臻三環品牌負責人劉紫木,今日頭條上海分公司市場公關總監李寅超,圍繞“國石未來之路”的主題進行了分享。

中共杭州市臨安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李賽文致開幕辭
夏主任率先從對文化消費市場的現狀與趨勢的分析中,表達了對國石發展前景的期待。她表示,四大國石品種的多樣性、色澤的豐富性、石材的穩定性、品質的可塑性,不但適合雕刻工藝品,也充分具備文化產品開發的潛力。在推動國石市場的發展時,首先需要做到深挖國石文化內涵、重視價值詮釋;其次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最后,要立足市場把握融合趨勢,深度融合新型產業。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與文化產業系副主任夏潔秋分享國石未來之路
隨后,臻三環品牌負責人劉紫木從文創品牌打造的角度,向大家分享了文創品牌與文化IP跨界營銷的心得。他肯定了《舌尖上的中國3》為章丘鐵鍋品牌帶來的賦能作用,在節目播出后,“被舌尖3種草一口鍋”便成了網絡熱門話題,一時間產品銷量暴增。但同時,劉紫木也強調:品牌的培育非一朝一夕,我們要慢慢地去幫助手工藝人們,找回來給他們合理的收入,規范好產品的質量安全,合理利用營銷方法。只有這樣,這些實用的好東西,才有可能持續地傳承下去。”

臻三環品牌負責劉紫木分享國石品牌塑造
今日頭條李總監則從國石與互聯網的創新結合上,闡述了今日頭條正在主推的“國風計劃”,他強調,國風計劃以重新定義傳統文化與年輕人群的鏈接為宗旨。重點推進人工智能應用到信息分發領域,將優質的傳統文化內容通過個性化推薦算法帶給年輕人;同時,充分利用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體產品,打造新的興趣形式,賦予傳統文化年輕的活力。

今日頭條李總監分享國石與互聯網的結合
國石精品,透過經典看文化
一場可稱為全國最高層次的四大國石展覽,究竟匯聚了哪些精品呢?當你真正看過后會發現,文字不足贊譽這些展品的美,窮盡辭章也只能道出些許滋味。此次展覽中,展出眾多國大師、省大師的精品,包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的壽山石作品《碧荷馨香》,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雞血石雕)代表性傳承人錢高潮的得意之作G20國禮,還有本次國石展金獎作品巴林石協會副會長陳明志的新作《五福臨門》和來自青田的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葉品勇的《雁蕩情懷》。你既可以看到其石上雕工,澄明意境;也可以想象到,其數年積淀,背后心血。創作者將天地自然和人類文化交織在一起,創造了美;觀賞的人又以紋路、色澤等審美文化,發現了美;這是一次無法言喻的對話。一場展覽,如果能通過藝術精品,點亮觀眾審美的眼睛,賦予觀眾想象的空間,才能夠真正地傳承和傳遞美的價值。

陳禮忠大師壽山石作品《碧荷馨香》

錢高潮大師G20峰會國禮作品

陳明志大師新作《五福臨門》

葉品勇大師作品《雁蕩情懷》
推陳出新,培育國石雕刻新生代
優秀的展覽不僅要全面地呈現作品,也需要促進文化傳承,加強文化交流。在本次展覽中,為了讓杰出的文化既能一脈相承,又能推陳出新,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及四地大師、專家對此次參展的雕刻藝術家作品進行了嚴格評選,最終評出金獎25名,銀獎50名,銅獎75名,創意獎8名。此次評獎初設創意獎,力求對青年雕刻藝術家進行嘉獎和全面推廣,持續構建國石雕刻行業的良好生態。


古心絕藝,跟著大師做匠人
為了進一步傳播國石文化,讓觀眾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國石文化及其藝術精髓,此次展覽還聯合了好買基金、太安私塾、紅顏會、墨池、香蜜會、諾亞財富、歡庭等7個平臺,打造了5場以“跟著國石大師做匠人”為主題的VIP文化專場活動,邀請了百余位VIP,與大師面對面交流、互動,深度體驗國石文化和雕刻、篆刻技法。
在太安私塾昌化石文化專場活動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錢高潮分享了他的《G20國禮創作之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城鑫娓娓道來,帶領觀眾一起《走進昌化石》;臨安印社社長王勛老師講解了《當代印章趨勢》,昌化石行業協會副會長姜四海站在行業發展的角度,分享了自己近年來的思考——《創新產品體驗》。更有遠道而來的丹陽篆刻藝術推廣協會的嘉賓們,他們出席了昌化石文化專場活動,并與各位大師、行家共同探討了四大國石與篆刻如何在文化上更好地結合并傳播,以及后續如何協作發展。最后,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的陳小龍校長對昌化石文化的分享和演講作了點評和總結,為本次專場活動帶來點睛之筆。
在與觀眾們面對面交流國石的工藝、收藏、和文化價值之后,王勛老師還現場手把手教授觀眾篆刻的相關技藝。

西泠印社社員、臨安印社社長王勛老師為觀眾教授篆刻知識,指導篆刻方法
在壽山石文化專場上,壽山行業協會會長陳禮忠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就壽山石的形成歷史、原產地及工藝雕刻進行了詳細描述,隨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國石雕刻藝術愛好者、收藏家聆聽了由福州壽山石鑒定中心主辦的《國石經典:石帝與石后的鑒賞》專題論壇——福州壽山石鑒定中心主任李霖華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鄭幼林,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吳立旺、劉傳斌共同出席現場,通過重點探討“石帝”田黃、“石后”芙蓉石這兩種壽山石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石,讓廣大收藏愛好者們更直觀地了解如何鑒賞壽山石。
大師們為觀眾分別傳遞了壽山田黃石的發源及鑒賞、壽山雕刻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等方面的知識,并在現場為大家就如何鑒、賞“石帝”壽山田黃石與“石后”壽山芙蓉石及相關知識做答疑解惑。活動現場氣氛活躍,讓在場觀眾對壽山石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壽山石文化專場《國石經典:石帝與石后的鑒賞》專題論壇
多元互動,營造觀眾豐富體驗
在好買基金專場活動上,壽山石國大師陳禮忠、陳益晶、鄭幼林親自為觀眾導覽,從石材、歷史文化、雕刻技藝等方面進行了深刻、風趣的講解,讓觀眾們如沐春風、受益匪淺。在香蜜會專場活動上,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葉子接待了同為女性的“香蜜會”嘉賓們,葉子老師向嘉賓們分享了自己學習壽山石雕刻的初心與經歷。她認真地說,國石雕刻的道路上,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創意是做好的關鍵;創作中應當利用石頭的天然屬性,設計并雕刻出造型獨特、色階分明、主題不同的作品,向大家傳達“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的創作初心。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葉子向“香蜜會”嘉賓分享了壽山石雕刻的初心與經歷
在由紐交所上市理財機構諾亞財富主辦的諾亞基金專場上,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城鑫在親自導覽之余,向觀眾們闡述了財富管理與傳承的正確觀念,國石收藏與投資的實用方法;臨安印社社長王勛老師還親自為大家篆刻“財”字印章,祝福觀眾們財源廣袤。
一場一場的活動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觀眾們用心的傾聽,恭敬的態度,和對國石文化與篆刻工藝的喜愛。一位帶著孩子特地從深圳來的媽媽興奮地表示,“非常有趣,不虛此行”。石雕和篆刻,對藝術大師們,是自我生命力的反射與延伸;對觀眾而言則是一次全新的體驗,我們雖不一定會視之為畢生奉獻的事業,但是在這短暫的體驗中,能夠沉心體味新鮮的歷程,從中尋找篆刻智慧的啟發,便足夠有意義了。

諾亞基金專場,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城鑫向大家闡述財富管理與傳承的正確觀念
專家助陣,火眼金睛鑒真寶
隨著當前大眾消費意識的增強及投資熱度的升溫,國石的收藏成為了大眾關注的新熱點。借由此次展覽之際,四地人民政府聯合浙江省黃金珠寶飾品質量檢驗中心共同發起了一場國石鑒寶活動,旨在通過專業的鑒定與多方位的交流,讓國石收藏家與愛好者能夠獲得更專業的國石鑒賞知識,也能有機會深入交流國石收藏的信息資訊,為國石收藏培育更為健康、有序的發展土壤。
活動特別邀請到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江秀影、雞血石國家標準主要起草人姜四海、巴林石協會副會長曲萬軍、同濟大學寶石學教育中心主任周征宇等多位鑒定專家到場。受邀嘉賓均從事國石的雕刻設計、收藏數十年,有著豐富的國石藏品鑒定和國石文化研究經驗。
現場,業內行家和學者們充分利用專業力量,為廣大收藏愛好者提供辨別真偽、斷定年代、品質評估等服務。此外,通過面對面交流,透過藏品厘清國石文化的發展脈絡,幫助收藏愛好者們提升對藏品人文背景的了解,構建正確的收藏觀念。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物鑒定界被譽為“高產專家”的中央電視臺鑒寶專家蔡國聲老師也專程到展館參觀,并在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林霖的陪同下觀賞了現場展品。

業內行家和學者現場教授國石鑒定知識

壽山石省大師石秀用專業眼光辨別國石真偽
在鑒寶之后的歡庭專場活動中,周征宇教授以“雞血石品鑒、田黃石解讀”為主題,從地質學的角度,以雞血和田黃的形成來探討它們的稀有性,進而為觀眾解讀其質量好壞的評價標準。隨后,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邵成鑫、知名書法篆刻家盛蘭軍帶領現場觀眾進行現場導覽和篆刻體驗,真可謂一場是學術、雕刻、篆刻的跨界融合盛會。
本次國石展得到同濟大學多方面的支持和協作,除周征宇教授參與鑒寶團并為觀眾做了精彩分享,還有來自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的十一位老師和學生組成的志愿者隊伍,從開幕到最后撤展,一直活躍在國石展現場,為到場觀眾帶來細心的講解、導覽和貼心的服務。

大學生志愿者在教觀眾使用印床
流光剪影,觀石入靜心怡然
五天的展覽中,朵云軒藝術中心留下了數千國石愛好者的足跡,其中不乏一些印象深刻的場面。有一位年過古稀的兒子陪百歲父親前來,父親拄著手杖,兒子靜靜地跟在身后。國石以其清逸之姿示人,父子以安祥之態觀之。他們因石的靜而愈顯得安詳,石也因他們的靜愈顯得超然空靈。石與人之間的相互融通,在這對父子身上,最能映照。還有一位老爺爺獨自前來,在看過展覽后急忙問詢展出截止時間,當得知展覽只有五天后,他說:“那我要抓緊叫人來看了!”作為國內最高層次的國石展覽,因為這些觀眾的身影,而更加圓滿,也更具意義。

76歲兒子陪百歲父親一同觀展
專業專注,打造最高水準國石展覽
四大國石雕刻藝術展此前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三屆的藝術展,在展陳專業性、宣傳推廣力度等方面都已經非常成熟。因此在理念創新和價值傳遞上,也對本次活動的承辦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國石展,從思維方式開始便做了極大的改變和調整,最終確立了全新的辦展理念:以打造“國石行業的國家級亮相”為承辦宗旨;以全體國石文化藝術愛好者為服務對象;以弘揚國石文化、促進審美交流為推進目標。首次為國石展設計了品牌logo,首次根據石材特點配置燈光色調,首次串聯學術界、金融界、科技界等多方專家。
此外,通過精心的場景切割、色彩分布,給觀眾們提供舒適的體驗;通過對工藝大師和專業機構的跨界邀請,為國石文化的交流互動創造豐富多元的場景;通過與中央電視臺等國家級主流宣傳平臺、跨平臺VIP社群、匠人垂直平臺東家以及今日頭條抖音等流量最大的互聯網新媒體的合作,從權威性、精準度、娛樂性等幾大方面,都做了新的嘗試,其中抖音的國石展創意短視頻單條播放突破了50萬點擊,成為國石內容的公眾傳播新突破。此外,本次展覽主辦方還通過線上匠心H5、12張精美創意海報以及官方今日頭條號、微頭條、抖音、朋友圈新媒體資訊發布等創新傳播形式,試圖與更多年輕人、互聯網人群進行溝通,同時也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精心的場景切割、色彩分布
最后,此次活動輪值承辦方杭州市臨安區文化創意產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希望這次展覽,不僅能展示精美的國石雕刻作品,還能展示國石深厚的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國石,喜愛國石,從而使國石的品牌影響力更大,影響范圍更廣,為國石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為人們的美好生活提供滋養。這次展覽就是圍繞這個目標策劃的。這次的策展和宣傳兩家執行單位都非常敬業專業,特別是專場論壇、跟著國石大師做匠人、鑒寶等系列活動,增強了互動體驗,展示了大師魅力,也聚了人氣,增添了活力。綜觀此次國石展,確實是一場具有積極創新意義、取得很好成效、文化和產業深度融合的交流活動。”
展覽雖然已經結束,但國石工藝和國石文化將借由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和改革開放最前沿的窗口不斷地發展與延續,繼續推動國石文化產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