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中的伊拉克 瀕危的文化遺產

伊拉克尼姆魯德古城

伊拉克哈特拉古城
中國文物網訊 (編輯 張艷)在暴力毀壞摩蘇爾博物館館藏文物之后,ISIS極端組織又在一周之內連續破壞兩座伊拉克古城——尼姆魯德和哈特拉,據當地部落消息稱,極端組織占據古城遺址后,先搶掠珍寶再將古城夷為平地,對古城遺址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幼發拉底河、蘇格拉底河孕育了輝煌一時的古巴比倫文明,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孕育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早的文明,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尼尼微、帕提亞、泰西封……都是伊拉克曾經燦爛文化的代名詞,五千多年來伊拉克留下了難以計數的珍貴文物。但近20多年來,戰亂與伊拉克一直如影隨形,不少歷史遺跡和古城遺址毀于戰亂,大量珍貴文物在戰亂中流失。
伊拉克三大世界文化遺產 兩處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伊拉克的三座古城——哈特拉、亞述和薩邁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中亞述古城和薩邁拉古城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尼姆魯德古城,位于伊拉克摩蘇爾以南。尼姆魯德克古城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公元前798年建立的文學之神那波及其配偶的神殿。神殿藏書室及附屬房舍中收有許多宗教和亞述文獻及以撒哈頓的遺囑。外城最重要的建筑物為占地12英畝的軍火庫。從這些建筑物中曾發掘出數千件牙雕,多為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作品,是當前世界上最豐富的牙雕寶藏。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從2015年3月5日開始破壞當地古跡。
哈特拉古城位于伊拉克摩蘇爾市西南50公里處,建城之初就是帕提亞帝國的要塞重鎮。哈特拉古城早在1985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伊拉克第一個“入世遺”的地方。
亞述古城位于伊拉克北部底格里斯河西岸,是古代亞述帝國的首都,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2003年,亞述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亞述古城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不論是遺留的古城遺址還是發掘出土的文物都向今人表明了一個何其輝煌的城市真實存在過。亞述時期有大量宏偉的宮殿、神廟和其它建筑。建筑物飾有大量浮雕,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亞述巴尼拔所建尼尼微王家圖書館,藏有大量泥版文書,包括宗教神話、藝術作品、天文、醫學等,是研究亞述歷史的重要資料。亞述古城出土文物有石雕、圓筒印章、各種石板及首飾、武器、金屬碗等。而這些豐富的文化遺存卻常受戰火的威脅,陷入瀕臨滅絕的困境。
薩邁拉古城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北約130公里,公元9世紀的大清真寺和通天塔,是該遺址眾多的杰出建筑奇跡之一,大清真寺和通天塔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寶貴遺跡,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2007年,薩邁拉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的設立是為警醒國際社會
自1994年以來,為保護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加強了文化遺產的監測工作,將存在嚴重問題的遺產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敦促遺產所在國家采取措施修復和保護文化遺產。《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的設立是為提醒國際社會,部分文化遺產正在受到威脅。
眾所周知,文化遺產受威脅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年久腐變”、“蛻變加劇”是威脅文化遺產壽命的常見因素,除了這些自身老化帶來的威脅因素以外,文化遺產還遭受到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日益城市化與迅速發展的旅游業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論是自身存在的因素還是外界帶來的威脅因素都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著空前的挑戰,但在這些諸多威脅因素中,諸如戰爭與武裝沖突這種人為因素的破壞卻是文化遺產最大的威脅因素,戰爭與武裝沖突對文化遺產的毀壞也是最難估量的。
伊拉克以整個國家為一體被列為瀕危遺址
2005年,世界遺產基金會將伊拉克全國列為100個瀕危遺址之一。這是該基金會在其成立的幾十年中首次將一個國家作為整體被列為瀕危遺址。
伊拉克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地,幼發拉底河、蘇格拉底河孕育了輝煌一時的古巴比倫文明。在頻繁的戰亂之中,伊拉克的文明古跡飽受摧殘,數以千計甚至有上萬年歷史的文物或被摧毀,或被搶掠。鑒于伊拉克文化遺產整體處于危機之中,伊拉克被列為瀕危遺址。
戰亂中伊拉克文物流失嚴重
2003年美軍攻入巴格達后,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搶劫者洗劫和破壞,約17萬件文物被劫毀,這些文物上溯到數千年前的人類古代文明,價值或達數十億美元。戰亂平息后,博物館于2009年重新開放,部分珍品如今只留下影像資料,損失慘重。
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多處文物遺址與博物館就曾經遭到破壞。伊拉克烏爾地區一座具有4500年歷史的王室陵墓遭美軍飛機轟炸受損。據伊拉克方面統計,在海灣戰爭期間和戰后,伊拉克博物館和考古場所共有2264件文物和考古發現品以及兩萬份珍貴手稿被搶。
近二十年來,戰亂頻發的伊拉克被破壞的文化遺產和流失的文物難以計數,文化遺產的毀壞和文物的流失,對伊拉克乃至世界的歷史和文化來說都是一大損失。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