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 做成 一百位書寫者 共同完成的“行為藝術”
人的身體內有多少塊骨頭?
人的骨骼內蘊藏著怎樣的視覺奇觀?
中國人是如何認識和理解“骨”的?

100幅骨骼顯微攝影圖像
100位普通人的信筆書寫
跨越人生百年
精美的顯微骨像和自由書寫的文本相遇
融合成一本與眾不同的
五洲傳播出版社
最新推出
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


說“骨”
骨是人和脊椎動物體內支持身體、保護內臟的堅硬組織器官。人從生到死,骨的變化一刻都沒有停止過,我們容易看到的是容顏、體貌的改變,卻常常不覺藏于皮肉深處的骨的變化。
骨之于生命,可謂默默撐持、忍辱負重、生死相隨。然而,中國人對骨卻有截然不同的詮釋和隱喻。
在世俗的生死觀中,肉與骨的區分,成了生與死、人與鬼的隱喻。《西游記》中的白骨精,更是把骨與邪、毒、魔、妖勾連到極致。“白骨”是何等的恐怖!
不過,中國人對骨的敬畏和贊揚也是無處不在的。比如“鐵骨”“傲骨”“仙骨”“風骨”等詞語,常把人帶入一種超凡脫俗的雅境。

骨與書寫的內在關聯自古有之。在可辨識的最早的成熟漢字“甲骨文”中,骨即是書寫(刻畫)的載體和材料。魏晉時期,“骨”與“氣”“力”結合在一起,形成所謂“風骨”,既形容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品格,也指書法、繪畫和文學作品有個性、有力量。唐代書法家中,顏真卿的字渾厚飽滿,柳公權的字清秀蒼勁,兩人堪稱楷書的頂峰和典范,在書法史上被稱之為“顏筋柳骨”,傳承至今。
骨之所以還引申指人的品質、氣概等,除了因為它在“生”時對生命的支撐和保護,還在于它在“死”后對生命的那份執著和堅守。據說如埋在土里,人骨可存留上千年。考古學家通過收集、分析人類遺骨,可以推演出當時人類的生活狀態和族群變遷。骨的這種死而不屈、執意為絢麗人生雕刻時光留痕的品質,浸透眷戀、溫情,令人敬畏、感慨。

如果說巖石是地球的“化石”,骨便可以當之無愧地被譽為人的“化石”。
透過顯微鏡,將其放大數十倍或數百倍后,骨的萬般風姿便赫然顯現。它時而堅硬似鐵,時而輕柔如風,時而熱烈似火,時而寧靜如水,有的絢爛而張揚,有的悠遠而神秘,仿佛演繹了身體和生命的這場迷局,從無到有、由簡至繁、逝水流年,生命里一刻未停止過變化的骨組織,所留下的痕跡是最多的,也是最久遠的。

百位書寫者
共同完成的“行為藝術”
風骨百年 心筆行書
李鐵軍
至此,要回到《風骨》這本書的創作初衷了。當我的顯微影像庫中這些表現骨的影像越積越多時,我想以“風骨”為題出本畫冊。然而,單純的顯微影像圖冊似乎不足以表達“風骨”二字的豐富內涵,于是我便與夫人黃慧萍一起策劃了一種全新的呈現方式。
我們由“骨”聯想到“字”,由生命聯想到百年,何不邀請一百個人,從不滿周歲的嬰兒到百歲老翁,一歲一人,每人書寫一詞或一句(有時也有兩人同寫相同詞句的情況),文字與骨的顯微影像呼應呈現,使這本畫冊變成由上百人參與的集體創作?

遠古 No.1
未脫鈣骨及纖維組織磨片,X40,明視野+ 偏振光,2020
腳印
吳羽希,0 歲

鳥語
脫鈣骨組織切片,X100,明視野,2012
骨
孟令軒,3 歲
除了年齡上的考慮,對這一百多位朋友的選擇并無特殊,他們就是蕓蕓眾生中的普通人。這樣,便有了不會拿筆嬰兒的腳印、剛會拿筆幼童的亂劃、剛會寫字小朋友的稚筆、青少年學生的工整筆跡、大學生和研究生們的激揚文字、中壯年朋友們的信手拈來、老年朋友們的老驥伏櫪,還有百歲老人的悠然所樂… …

手稿 No.2
未脫鈣骨關節組織磨片,X12.5,明視野+ 偏振光,2019
成長的痕跡
梁子舒,16 歲

長袖No.2
未脫鈣骨組織磨片,X40,明視野+ 偏振光,2020
恰同學少年
彭湃風,17 歲

藍色狂想
未脫鈣骨組織及封片膠磨片,X40,明視野+ 偏振光,2020
皎如玉樹臨風前
馮詩淇,18 歲
于是,整理百幅骨骼顯微影像作品和收集百人行書手稿的這段創作過程,演變成一場非常特別的“行為藝術”。
當我們把這些彼此并無特殊關聯的筆跡與富于表現力的一百幅顯微圖像放在一起時,我們自己也驚呆了。這個百人集體所表現出的精神力量,沿歲月長河奔騰流淌,它們與這些風姿百態的骨骼微像交相輝映,構成“天地人”奇妙的生命交響!

天書 No.98
未脫鈣骨組織磨片,X100,明視野 + 偏振光,2019
心畫
黃金,36 歲,企業管理人員

天書 No.38
脫鈣骨組織切片,X40,明視野 + 偏振光,2013
骨勢魏晉
王琦芳,48 歲,酒店經理
除了根據這百幅影像選擇了一百個對應的漢語詞句外,我們并沒有刻意邀請書法家,也沒有對書寫者做字體或款式的限定,可謂字無定式、隨心而書,意在突顯“一百個哈姆雷特”式的個性表達。

風骨No.51
脫鈣骨組織切片,X100,明視野+ 偏振光,2017
筆陣千里
張春英,53 歲,工程師

天書No.170
未脫鈣骨組織磨片,X40,明視野 + 偏振光,2021
秀骨如碧
陳太輝,57 歲,公務員

天書No.138
未脫鈣骨組織磨片,X40,明視野+ 偏振光,2020
凡胎濁骨
楊立強,64 歲,企業經理
盡管這里我們收集的并不是書法作品,但“字”如其人,百幅行書便是百人天趣,縱跨百歲就是生命劃痕。這些不能稱為“書法”的普通字跡符號,仿佛突然獲得了感人的呼喚能量,一遍一遍地試圖喚醒已沉寂在這些骨骼微像里的生命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這,不正是我一直執著于有關生命的顯微攝影創作的初衷嗎?
——摘自《風骨》前言

天書No.79
脫鈣骨組織切片,X100,偏振光,2017
與你一起變老
嚴欣欣,70 歲

風骨No.16
脫鈣骨組織切片,X100,偏振光,2013
光陰似箭
崔玉娥,77 歲

秋色漫山 No.2
未脫鈣骨及肌肉組織磨片,X40,明視野+ 偏振光,2019
最美不過夕陽紅
顧如玉,80 歲

風骨No.38
脫鈣骨組織切片,X40,偏振光,2016
此心安處是吾鄉
葉秀榮,81 歲

天書 No.189
未脫鈣骨組織磨片,X100,偏振光,2021
雪胎梅骨
李仁杰,83 歲

大山
未脫鈣骨及周圍軟組織磨片,X40,明視野+ 偏振光,2020
壽比南山
黃永全,84 歲

植體的夢想No.15
未脫鈣骨組織和種植體磨片,X40,明視野,2021
脫胎換骨
景淑英,89 歲

天書No.186
未脫鈣骨組織及周圍的新生骨和軟組織磨片,X40,明視野+ 偏振光,2021
長壽時代
徐永德,95 歲

天書 No.176
未脫鈣骨組織磨片,X100,偏振光,2021
自己的光陰 / 自己的光陰故事
葛殷氏,98 歲 / 劉頤德,98 歲

天書 No.149
未脫鈣骨組織磨片,X100,偏振光,2020
百歲不老
萬國漢,102 歲
在生命和時間面前,人變得平等和真誠。
天地光陰,匆匆百年。從那一刻,那一天,那一年開始,我們為這本書結緣相聚。假如你相信因果,就讓我們祝愿有緣人終將一世相伴和廝守。
圖書的前后環襯,百位書寫者的簽名隱約浮現于頁面之上



本書作者
顯微攝影:李鐵軍
編著:李鐵軍 黃慧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