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產業界的首部研究著作《非遺產業學》出版

日前,非遺產業界的研究著作《非遺產業學》(西沐、雷茜著)由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據悉,這是非遺學研究界關于非遺產業的首部研究著作。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產業的發展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深入與消費結構的持續調整,文化藝術和精神消費的崛起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非遺產業不僅規模不斷擴展,產業形態也日趨豐富,深入滲透到了大眾消費的諸多層面。這一變化釋放了非遺產業巨大的市場潛力。與此同時,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更為非遺的現代傳承與產業創新帶來了質的飛躍。在這樣的背景下,非遺產業發展的前沿探索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重視。
事實上,非遺產業的迅速發展蘊含著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非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并明確其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這一系列論述不僅為非遺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彰顯了非遺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重要價值,還突顯了其在經濟社會發展與民族文化復興中的深遠意義。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使非遺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然而,與產業蓬勃發展的景象相對的是,非遺產業在前沿探索中同樣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非遺產業的發展必須適應時代與市場的各種新變化、新挑戰、新需求,找到一條科學健康的發展路徑。基于此,形成一套系統深入、科學全面的學科體系,以厘清非遺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與軌跡,顯得至關重要。《非遺產業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完成研究的。
作為非遺產業學研究與分析的基礎,清晰界定非遺產業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建立統一的認知框架,進而避免學術討論和政策制定中的誤解與偏差。因此,本書從學科建設的高度出發,明確了非遺產業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體系,厘清了其形成與發展的歷程,界定了其學科性質與基本研究方法,闡釋了學科研究的價值意義。這一系列探討不僅為深入研究非遺產業學奠定了基礎,更是推動非遺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
本書共分為十三章,旨在全面系統地探討非遺產業發展的各個層面,具體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從中國及世界非遺及其產業的視角出發,探討非遺產業發展的總體背景;第二章集中探討非遺產業的基本概念及非遺產業學的理論闡釋,明確其學科性質與研究意義;隨后,各章節依次分析了非遺產業發展的態勢、非遺資源化管理、非遺資源“活化”、非遺產業發展機制、非遺產業分類、非遺產業管理、非遺產業運營、非遺產業發展理念、非遺產業發展戰略、非遺產業發展的支撐服務體系以及非遺產業政策等多個維度。
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本書全面呈現了非遺產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并從學科建構的角度形成了系統的研究成果。我們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夠為非遺產業的實踐者、政策制定者及學術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參考與指導,推動非遺產業走向更加科學、規范、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浙江傳媒學院高峰)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