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類型圖說》第十一章:干早地區地貌
編者按:
在地理與藝術的交匯處,金京模先生的《地貌類型圖說》系列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重新認識地球表面的窗口。這組作品不僅展現了畫家精湛的技藝,更通過藝術化的地質語言,將喀斯特、冰川、丹霞等地貌的壯美與科學內涵凝練于宣紙之上。
作為當代地貌繪畫的代表性人物,金京模先生深耕地質美學領域六十余載。他的創作突破傳統山水畫的程式,以嚴謹的地學考察為基礎,融合水墨、巖彩等多元技法,既保留了東方藝術的寫意精神,又精準呈現了不同地貌的形態特征與形成肌理。《中華江山圖》獲2024亞洲藝術經濟年度數字版權十佳樣本,其科學性被多所科研機構及高校地理系列為輔助教材。

《地貌類型圖說》
金京模 編著
1984年5月科學出版社 出版
十一、干早地區地貌
氣候干旱、水系稀少、植被荒涼的于早區地貌的發育和形成,主要是由于強烈的物理風化作用為風的作用準備了條件。我國干早的西北地區風蝕地貌十分發育。

27.風蝕地貌
風蝕地貌是在干早氣候條件下發育而成的一種特殊地貌。這種地貌的發育和形成,主要是干燥剝蝕和風力作用的結果,暫時性流水作用僅在局部地區比較顯著。
風蝕地貌主要分布在廣大的西北干旱地區,這些地區山地巖石裸露,形成形狀奇特的石質殘山。石塔、石柱、石鉆、石蘑菇、搖擺石、風蝕城堡以及石蜂窩、石窟窿等是常見的小型風蝕地形。







28.黃土、沙漠地貌
我國為世界上黃土地貌最發育的地區,分布面積很廣,主要分布在廣大西北黃土高原區。黃土分布面積約有40萬平方公里,一般厚度為30-80米,最大厚度為400米,西北厚、東南薄。黃土顆粒粒徑自西北向東南逐漸變細。據觀測,現在仍在進行著黃土的堆積,如華北地區,年沉積一毫米厚。據此沉積厚度,按最大厚度400米計算,我國黃土是最近40萬年的年輕沉積物。

黃土塬:規模巨大表面很平坦,周圍有溝谷環繞。

黃土梁:一般是由溝谷侵蝕而成,通常分布在兩條平行的谷地之間。根據梁的形態和發育過程可以分為平梁、斜梁、峁梁。

黃土川地:分布在大的河谷中,表面平坦。

黃土溝谷地貌按規模大小和發育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切溝、沖溝、或河谷。

黃土被地下水機械潛蝕后,出現種種“假巖溶”現象,如黃土陷穴、黃土橋、黃土柱等,此外由于重力作用,常常發生崩塌、滑坡和瀉溜。



沙漠是風積地貌。我國沙漠分布面積甚廣,其中最主要的有塔克拉瑪千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毛鳥素沙漠和小騰格里沙漠等。沙漠總面積為63.7萬平方公里。
新月形沙丘:是分布最廣泛的流動型沙丘,具明顯的新月形特征,延伸方向和風向垂直。

紅柳沙丘:呈圓形的獨立沙包

金字塔形沙丘:為高大的沙丘體,脊線由頂端向四周分出,形狀為多角形,有的金字塔相對高度可達500米。


以上圖片選自《地貌類型圖說》第十一章)
金京模作品欣賞: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海外華文媒體《共工新聞》電子版:最新一期重磅上線
- ·下一篇文章:臨沂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在臨沂職業學院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