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與金融創新如何相得益彰
在國內,藝術牽手金融則頗有幾分相見恨晚、后來居上的意思。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年成交額達到世界第一。此后幾年瘋狂的數字背后,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引領風騷的不再是傳統的行家,而換成了呼風喚雨的金融資本。藝術已成為證券、房產之后內地居民的第三大投資板塊。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藝術品市場是另類投資領域里的一片藍海。自券商創新大會召開、創新“十一條”公布以來,證券行業掀起新一輪創新發展高潮。另類投資是監管層大力鼓勵的創新領域之一,其中就包括了藝術品市場領域的金融創新。近年來,藝術、金融的聯姻趨勢已在國內成為不言的事實,這種趨勢在經濟發達地區金融市場上尤為突出。金融資本不僅染指藝術品拍賣市場,而且以銀行、信托、基金為代表的金融資本介入藝術領域,而藝術品質押融資業務最近備受業內關注。
自2011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藝術品交易市場后,越來越多的金融資本通過藝術品抵押、按揭、信托、基金等金融形式介入藝術品領域。盡管如此,權威的鑒定評估機構、相應的法律監管體系和專業的藝術品托管機構的缺失,以及投資者缺乏專業知識儲備等一系列問題仍是國內藝術金融無法繞開的“硬傷”。
藝術品融資形式流行并非是投資者突然間發現藝術品比其他資產更安全,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場流通性緊缺,各種藝術品理財產品以及基于藝術品的金融產品頻頻問世、層出不窮,事實上,國內發達地區近些年來對于藝術品融資不乏躍躍欲試者,但大多數都因缺乏相關專業人才的儲備和“核心競爭力”而難有作為。機構想賺錢,想把藝術品當做金融工具來操控,但是鑒定卻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如國內一般的典當行均不接受書畫、瓷雜等作為抵押物,頂多可以典當手表、翡翠等套現相對容易的物品。而贗品太多阻礙了書畫等藝術品作為質押物的業務開展。尤其是古畫或近現代名家書畫真偽難辨,而在世藝術家的作品今后的走勢又不明朗,都阻礙藝術品融資形式的開拓。
總的來說,無論是借助第三方擔保、經紀機構,還是借道海外機構給藝術品提供交易咨詢、倉儲物流、保險、評估鑒定,藝術品質押貸款的基礎環節都繞不過藝術品鑒定工作。然而,從當前來看,我國的藝術品鑒定程序尚不完善,只能通過藝術家進行藝術品鑒定備案。鑒于藝術品鑒定在法律、行業上受到的種種限制,這種鑒定方式無疑是重要的一步,但如果進一步厘清藝術品鑒定相關規則則可能對藝術融資形式創新會有積極意義。
目前國內的拍賣行亦有開展藝術品融資業務,具體做法是在銀行授予拍賣公司的授信額度內,為資金臨時短缺的客戶提供短期貸款,但是授信規模很少超過1億元人民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藝術品的客觀價值很難確定,金融機構更是缺乏藝術市場的專業人才,擔任評估鑒定的工作;另一方面,現階段的藝術品抵押融資的有效需求并未全面形成,藝術收藏圈內的投機心理過盛,金融機構選擇盡量避免承擔投機風險;保險公司也未有相配套的財產險業務,來分擔抵押物可能出現的意外風險。
現階段在中國大規模地開展藝術品抵押融資業務條件尚未成熟。在國外,金融機構的做法也較嚴格,即使是針對高凈值人群的服務,相關限制也非常多,例如必須要擁有多方認可的市值很高的藏品,且藏品種類不能過于單一;在國內無論是專業人才還是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公信力都還不足以令所有人信服,因此這類業務仍屬于小眾嘗試,一般人都小心謹慎,作為非標準化的產品,看起來或許收益較高,但相關配套服務遠遠跟不上,投資者在入市前必須清楚這其中存在的風險。
在藝術品融資形式創新仍舉步維艱的現實面前,無統一標準的鑒定評估難題不僅是藝術品質押融資所要面對的,而且是藝術品市場難以突破的老問題。隨著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與文化體制改革進程的縱深推進,文化產業投融資的問題愈發凸顯。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西沐表示,在文化產業投融資急需解決的問題中,完善投融資機制,特別是培育與建構文化產業融資平臺,是當下拓展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的重中之重。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