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藝術金融交易模式之分析
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執行院長 孔達達
藝術金融發展至今,從雛形到今日的長足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形成了多元化的交易模式。發展過程中成功與風險共存,藝術金融催生下的市場交易模式,值得置之于整個文化大環境下思考和揣摩。
當前藝術金融的商業交易模式大致可歸納為幾大類別。
藝術品質押融資是指藝術品成為資產后,經過金融手段轉化為資本,通常是將藝術折價、量化,向金融機構取得一定比例融資。
藝術品信托與基金都是與藝術品有關的融資方式。藝術品信托是以藝術品為介質,通過金融渠道來達到融資目的,而藝術基金是通過資金結集來購買藝術品,二者操作方式相反,而目的相同,以藝術品為介質來獲得相應經濟回報。
藝術金融電商化是指以網絡平臺為基面,以藝術品為介質,通過藝術品眾籌,藝術家公盤,藝金所,文交所等形式,通過網絡平臺,發布藝術品信息,吸引大眾投資,獲得回報。藝術金融電商化大多是以降低投資門檻的方式,讓更多對藝術市場有興趣的人參與到藝術市場中,通過選擇適當的標的物實現投資回報。
藝術銀行泛指集合一定數量的藝術品,通過銀行運作模式,以租賃方式,將藝術品租賃給單位和個人,獲取相應的租賃費用,模式與花木公司花木租賃類同,以此誕生出多種交易融資模式。藝術銀行分為兩類:公益類和商業類藝術銀行。
藝術品質押支持證券是指商業銀行作為發起機構,將藝術品作為介質標的,質押給銀行,由銀行委托支持在證券市場掛牌,供機構與個人預認購并出資,由銀行通道完成質押信貸,獲取相關投資收益。藝術品質押支持證券是一種新興的藝術金融模式,已有多家銀行嘗試開展該項業務。
以上是較常見的集中藝術金融的交易模式,藝術金融化在我國已有近十年的發展史,從金融業發起的藝術品信托、基金至今,一直在不斷創新中,方式多樣。那些喜歡藝術卻又對市場不熟悉的投資者們,對此如同霧里觀花,卻又欲罷不能進退兩難,是緊捂口袋,還是放手一搏,難以判斷。
單純的模式創新很容易演變為對交易實質的過度包裝,經過多重包裝的藝術金融產品投入市場后,被不明真相的大眾投資者所追捧,市場被盲目的投資者所充斥以后,如果監管不利,便難以避免出現混亂局面。在我看來,問題的關鍵并非只是模式的多樣化,更多的精力應該放在如何引導大眾放心地投資和支持藝術,要實現這個目標應把功課放在一個“信”字上。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