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定位:迎向社會創新 范迪安院長在“為社會創新的美術教育”院長論壇上的講話

各位同事:
各位院長在剛才的演講中介紹了他們各自學院的教學現狀和辦學特色,尤其是暢談了他們對藝術教育改革的見解,一是讓我們受益良多,二是使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到我們全球藝術教育都處在一個新的起跑點上。今天的美術學院與社會之間已經沒有了圍墻,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和全球文化的相互碰撞與激蕩使高等藝術教育進入一個新的語境。經濟的轉型與創新的浪潮猶如一個巨大的引擎,再加上網絡時代帶來的全球信息交匯使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語境。
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18年的中國第一所國立美術學校,我們即將迎來建校100周年,在某種程度上,這所學校也是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美術教育的縮影,近一百年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20世紀前半葉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中,中國藝術的先賢們通過向西方學習,引進了包括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在內的西方藝術形式,相對于中國傳統的藝術教育,這些藝術形式連同他們的教學方法被稱之為藝術的“新學”。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1950年代,與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相適應,中國的藝術教育主要是向前蘇聯學習。到了1980年代中國向世界開放之后,中國藝術教育界面向更廣闊的世界,形成了國際交流新的格局。在近一百年的辦學歷史中,有兩條經驗或者說學術傳統是十分鮮明的:一是在吸收和借鑒外來藝術教育經驗的同時,努力將其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思想相融合,或者說,中國傳統的藝術觀念與教育理想具有極大的消化與融合能力,尤其特別看重藝術的社會啟蒙作用,看重藝術家的全面發展。二是在百年來中國社會滄桑巨變的歷史進程中,美術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始終與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站在文化的前沿服務社會。與西方藝術學府不太相同的一個特點是,包括中央美院在內的中國各個美術教育機構擁有穩定的教師隊伍,他們既是教授,也是優秀的藝術家,這種藝術教育家與藝術家身份重疊的特點使得在美術學院中產生的思想、觀念和藝術作品都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近三十年來,在中央美術學院老院長靳尚誼先生和我的前任潘公凱先生的努力下,中央美術學院已經從傳統的以造型藝術為主的形態改變為涉及視覺藝術多種領域的大美術格局。目前,中央美術學院擁有造型藝術、設計藝術、建筑和藝術人文四個學科,有不同學位層次的學生近6000名。從中國整個高等美術教育來看,從21世紀開始都經歷了一個學生數量擴展的時期,也經歷了建立新專業、形成新的學科結構的過程,在規模穩定之后,藝術教育的中心任務正在向內涵發展轉變。中國政府已經要求各個大學進行綜合改革,也就是要求我們為自己的辦學做出再定位。我認為,“再定位”就是當前中國美術教育全新的目標。
置身于經濟社會發展大潮,高等教育無法任性地掐斷與自身歷史的聯系,也無法對錯綜復雜的社會訴求熟視無睹。在中國,社會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新的經濟結構的形成,信息技術的革新特別是互聯網+的趨勢,新興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城市建設和鄉村建設的同步發展特別是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國新的經濟區和經濟區和經濟帶的規劃更是提供了藝術發展與文化交流新的契機,例如“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等。政府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整個社會對文化將有著更大的需求,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向社會輸送新型的藝術人才。幾年前,在中國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話是“與世界接軌”,在今天,教育的重點應該是與中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接軌。當然,這種接軌是根據每一所學院自身的歷史和優勢形成不同維度的連接,在共性的基礎上體現個性。在中央美術學院,我和我的同事們近期討論的主要問題就是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這里我談三點:
第一:樹立教與學“互為主體”的觀念。我們要思考如何為學生的自我驅動提供寬闊的平臺。當今的學生一方面是獲取知識的渠道已經不僅僅依賴于課堂,甚至與教師同步。另一方面是在信息的海洋里找不準方向,因此我們需要提倡一種教與學“互為主體”教育觀念。讓學生在認識社會的前提下認識自我,為學生實現自我的內在需求提供教育。對此,我們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更豐富的選修課程。目前中央美術學院實行的是三學期制,在秋季學期主要安排課堂教學,在春季學期主要開展社會實踐課程,也就是教師帶著學生走出校門,開展社會調研、藝術考察,結合課題進行創作練習,也包括室外寫生,學生提交的是體現專業特點又兼有個人感受與發現的“文本”。第三個學期是夏季學期,在全院開設幾十門的工作室或畫室選修課,也包括藝術歷史和理論課程,全院學生可以跨專業選修,補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這樣的做法是從“教”的角度為“學”留出更大的自主性和可選擇性,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社會創新的趨勢需要復合型人才,比如在藝術創作上,一個具有綜合能力的學生更能融入當代藝術空間,一個具有整合能力、管理能力的設計專業學生更能開辟新的創業空間。最近,我們欣喜地看到,許多學生在畢業時節組成了來自不同專業的創業團隊,謀劃自己走向社會第一步。實際上,在全程教學中提供可選擇性教育,幫助學生找到自我發展的定位,讓教師與學生互動起來,這才是為他們的藝術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將課程課題化。要探索課程與課題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和國際上許多美術學院一樣,中央美術學院也是實行基礎課程與工作室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基礎教學上,我們越來越重視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綜合的視覺思維與形象表達能力。在工作室教學階段,要求教師將課程“課題化”,用課題開啟學生潛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擁有問題意識,圍繞著解決“未知”而發揮“有知”。作為學院的課程,肯定要堅持基本的訓練,在基礎教學上要建設一批具有特色甚至是品牌的課程,但在學生高年級也就是進入工作室之后,導師要加強課題意識,根據社會創新的趨勢,形成課題并實施靈活的教學方式。有了課題意識,教師和學生就會共同尋找社會創新提出的需求,也能夠積極尋求與產業的結合,將“教”、“研”、“產”結合起來,在這個意義上,課堂是一個具有開放性和實驗性的平臺。與國外許多美術學院不同的是,我們的教師不僅數量大,而且基本上都是全職的、終身的,在自主聘用教師上幾乎缺乏制度性的支持,這就更有必要要求教師要具有知識更新和提出課題的主動性,教師要成為知識創新的先行者。
第三、傳統的當代轉換。高等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職責是體現自身的文化責任。對于中國來說,在急劇的現代轉型過程中,中國面臨的急迫問題是自身的文化傳統漸行漸遠,文化的記憶在不斷地喪失。中國美術擁有悠久的歷史和不間斷的傳統,是東方藝術觀念和表達方式的重要代表。在過去三十年里,中國的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的目光比較多地朝向世界,特別是西方的風格、流派和觀念,現在需要更多地將目光投向自身的傳統,在中華文化的深厚資源中投以深入的研究,將傳統藝術的資源進行當代的轉換,使藝術教育堅持人文主義的意識。實際上,將自身文化傳統與當代社會需求聯系起來是一個十分艱巨的課題,但是,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如果喪失了本國的文化傳統,就會帶來更加嚴重的趨同化、同質化,在這方面,我們提倡教授們立足于中國改革時代的社會現實,從極為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尋找藝術表達的主題,尤其注重以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支持當代的藝術創作并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找到藝術表達的中國方式。例如,在造型藝術領域,西方近百年來的藝術發展呈現出一種鮮明的線性趨勢,對物質材料、產品的關注甚于對社會中的人物和人的社會性的關注,也可以說總體上有一種“物的增殖”與“人的退場”的趨勢。我們則要求師生更多地關注變革中的社會,關切人的當代存在和時代的精神面貌,并且更多地進行傳統語言的當代轉換。在設計藝術領域,我們提倡把社會性主題與設計思維結合起來,在設計產品中形成一種種體現社會關切的“視覺敘事”。在建筑教學領域,我們側重于兩個主題,一個是文化建筑,在過去20年里,中國的許多文化建筑都出自外國建筑師之手,它的優長是帶來了許多富有創新思維的設計,但另一方面,也使許多文化建筑與城市的歷史文脈脫節,成為文化的“飛地”,因此,我們要特別關注文化建筑的文化性。第二個主題是對鄉土建筑的保護,在尊重鄉土建筑特性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設計,保存鄉村文化的記憶,也就是留住文化的“鄉愁”。
各位同事:這次論壇的時間是簡短的,但通過這樣的交流,提升了我們在社會創新形勢下深化教學改革和加強學術建設的緊迫感,也將推動中國的美術學院與各國美術學院之間建立起更寬闊的合作與交流。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