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筆遺珍:啟功藝術回顧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

啟功
2015年6月30日,“逸筆遺珍——啟功藝術回顧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2007年,北京畫院舉辦的“啟功聯語墨跡展”乃是啟先生逝世后的首次專題性展覽,該展覽也是北京畫院推出的“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的第一個展覽。時光荏苒,今年恰逢啟功先生逝世十周年,北京畫院與啟功先生家人、弟子及諸多機構聯合推出的“逸筆遺珍--啟功藝術回顧展”,不僅是對啟功先生治學、從藝、為人的懷念,更從全新的角度對啟功先生的諸多成就進行一次形象化的梳理。
本次展覽將向公眾展示啟功先生生前的自書詩、臨帖作品及繪畫,共計80余件,作品來自啟功家人、藝術機構、國內外藏家,全面的展現啟功先生尊崇傳統的藝術態度、扎實的書法功底以及深厚的文化造詣。

展覽海報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協副主席蘇士澍先生主持開幕式

全國政協常委 、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 、中國美協副主席、北京美協主席、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先生致辭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利先生致辭

一層展廳入口處
亮點紛呈:
中國藝術講究“詩書畫”,而本次展覽可謂全面展示啟功先生這三方面的成就,而且還會帶領觀眾走入啟功先生臨習前人碑帖,自成一家的過程之中。

一層展廳
臨帖是中國人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啟功先生作為書法大家,如何臨帖恐怕是大家難得一見的。本次展覽將展出包括《臨廉頗藺相如列傳》、《臨黃州寒食詩帖》、《臨苕溪詩》、《臨竹山堂連句》、《臨黃庭內景經》等啟功的臨帖佳作,可謂諸體皆具,而又不失個人風度。通過這些臨帖我們可以管窺到啟功的學書之路,同時,也為眾多當代學習書法的人提供很好的參考,即要成為一代書家應具備的藝術修為與基本功力。

一層展廳
本次展覽中的“自書詩”版塊更體現出啟功先生作為全面的學者型藝術家的特色。啟功早在幼年時,便顯露出在詩詞領域的天賦,加之師父的引導與后天個人的勤奮,他將繼承傳統和創新結合起來,形成了被后世成為“啟功體”或“元白體”的詩詞。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有《沁園春》 《踏莎行•自題小照》 《書柏梁臺后》 《論句百首》等將在展覽中與觀眾見面。

一層展出的長卷
展覽還涵蓋了啟功不同時期的書畫作品,不僅有書畫合璧之作,還有啟功先生早期的重要繪畫作品,如: 《臨宋人山水》 《山水四屏》 《山水花卉冊》,更為本次展覽的特殊亮點。

二層展廳入口處
在展覽空間的建構上,為凸顯啟功先生的文雅氣質、深厚的學養,營造出意蘊悠然的氣氛,展覽設計方案幾易其稿,最終選擇以竹簾為媒介,通過光影的變化營造出與啟功先生“遺珍”相呼應的場景。此外,為了使觀眾親身體驗臨帖的感受,展覽專門設置了臨帖區,并擺放了啟功寫的 “大字簿”復制件,增加了展覽的互動性。

二層展廳
北京畫院還精心編輯出版了《逸筆遺珍—啟功書畫精品集》。更值得推薦的是,在開幕式之后,將點映大型故事片《啟功》。展覽期間還將推出學術講座。

二層展廳
總之,北京畫院美術館誠邀您親臨現場,感受一代巨匠啟功先生的“逸筆遺珍”。
展覽信息:
“逸筆遺珍——啟功藝術回顧展”
展覽時間:2015.06.30-2015.07.13
開幕式: 2015.06.30 10:00
展覽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一、二層
主辦: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書法家協會、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書法家協會、榮寶齋、北京畫院、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委員會
協辦:北京畫院美術館、啟功書院
啟功簡介:
啟功(1912—2005),字元白,亦作元伯,北京人,滿族,著名的教育家、傳統文化大家、古典文獻學家、文物鑒定家、書畫家、詩人。曾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五屆委員,第六、七、八、九、十屆常務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和名譽主席、西泠印社社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啟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學者,學問博大深湛,著述豐富精嚴,教學勤勉認真;他也是一位浸沉傳統文化又自攄新意的藝術家,詩詞承古創今,法書神秀骨駿,畫作筆墨雅正;他更是一位信仰理性不泯良心的真人,學高堪為師表,身正公允世范,一生謙己敬人。著《古代字體論稿》、《詩文聲律論稿》、《啟功叢稿》、《論書絕句百首》等,出版《啟功書畫留影集》以及多種書法選集。
貴胄傳薪自幼多磨難
作為清代皇族后裔,雍正帝的第九代孫,啟功的童年可謂多災多難。他1歲喪父,啟蒙老師是姑姑和祖父。為了幫嫂子把這一家的獨苗培養成才,姑姑終生未嫁。為了教啟功識字,祖父把常用的字用標準的歐陽詢九成宮體寫在影格上,讓他一遍一遍地臨摹,為他日后學習書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幼年的啟功還接受了在詩詞領域的啟蒙教育,這為他在詩詞領域取得的驕人成績奠定了根基。在他10歲那年,包括曾祖父在內五位至親相繼去世,他不得不變賣祖上留下的房產、字畫等,用以發喪與償還債務。
拜師求藝丹青幾十載
啟功15歲時,正式拜賈羲民先生為師學畫。他常跟隨賈先生前往故宮博物院看古代書畫藏品,這些經歷使得他深受啟迪,增長了鑒別書畫的知識,為今后的成長與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7歲時,在賈先生的引介下,啟功跟隨著名的傳統畫家吳鏡汀學畫山水。他游走于兩位先生之門,既提高了畫藝,又豐富了鑒定古書畫的知識。本次展覽的“丹青雅韻”版塊,大部分為啟功早年的中國畫作品,從中可以見出極強的傳統功力。此外,為了全面的回顧啟功先生的藝術之路,展覽還展示了他的部分臨帖與自作詩,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在書法領域所下的苦功。
涉獵廣泛行文簡淺顯
1986年,啟功先生在一幅自作聯語中寫道:“行文簡淺顯,做事誠平恒”。誠然,這是他為人處世態度和對自己藝術生涯點評。縱觀啟功的一生,豁達開朗而又低調詼諧,就如同他為自己撰寫的墓志銘:
中學生,副教授。
博不精,專不透。
名雖揚,實不夠。
高不成,低不就。
癱趨左,派曾右。
面微圓,皮欠厚。
妻已亡,并無後。
喪猶新,病照舊。
六十六,非不壽。
八寳山,漸相湊。
計平生,謚曰陋。
身與名,一齊臭。
責任編輯:麥穗兒



